审美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尝试
2016-12-22王蕊
王蕊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课程目标中规定,“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还提示我们“教材应体现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关注人类,关注自然”,“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语文教材是美的载体,从中我们可以欣赏到不同风味的美,体味到作者多彩的审美情感。蔡元培先生说过,“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美育者,与智育相辅而行,以图德育之完成者也。”所以,语文教师在自己的教学中适时地进行美学教育显得尤为重要。那么,如何充分发挥教材中的美育功能,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呢?笔者以《阿里山纪行》为例,进行了审美教育的尝试。
洪宗礼先生主编的《语文实验教科书》选编的,当代作家、文艺评论家、美学家吴功正的《阿里山纪行》是篇美学价值很高的游记散文。吴功正在《我写阿里山纪行》中曾说,此文是“在我通盘研究中国美学和美学史之后的一次发挥”。阿里山是台湾著名的风景区之一,“茫茫林海”“云雾浓稠”,美景纷呈,因此素有“不到阿里山,不知阿里山之美,不知阿里山之高,不知阿里山之伟大”的说法。如何在不到两千字的文章里写出阿里山如诗如画的美丽风光?作家采用了移步换景、融情于景的写法,为我们描绘了如诗如画的阿里山的美丽风光。文章中运用了跌宕多姿的布局,辅以富于音乐美的典雅流丽的语言,将深厚的古典文学功底与现代的审美体验融于一体,给我们以美的享受。
文章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都蕴含着丰富的美,可以尝试以此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我分四步进行了尝试。
一、导语激趣,引发美
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让学生对这节课“乐之”,关键一点是要在课堂开始很快地帮助学生做好心理准备,紧扣课文内容创造一个教与学的良好氛围,引发其审美情趣。
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台湾是祖国的宝岛,而阿里山又是这个宝岛上的一颗耀眼的明珠。它风景迷人,是举世闻名的旅游胜地之一。那里有神奇美丽的三大奇观—森林、云海和日出,每年都吸引着成千上万的中外游客前去观光。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阿里山,一睹它的风采。”这个导语引发了学生了解美丽的阿里山的浓厚兴趣,也为下面更好地感受阿里山风光做了铺垫。
二、媒体展示,欣赏美
多媒体作为现代化的电教手段,逐渐走入校园,也为语文教学开辟了音画结合、图文并茂的新天地。为了让学生亲自领略阿里山独特的景观,教师可以让学生边看深山水潭、曲径青苔、古松林海等图像边听配乐朗读,使其陶醉其间,能真切感受到阿里山的秀丽风光。此时,美的形象已在他们的脑海中深深扎根,他们自觉地对美产生了一种追求的欲望,能在愉悦和满足的同时吸收知识,开启智力,陶冶性情。
三、自由美读,体验美
“美读”,即有表情地朗读、吟诵课文。“三分文章七分读”,语言优美生动的美文更需要通过吟咏朗诵来传情和悟情,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语感,提高审美能力。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入于眼,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使文中的人、物、情、景跃出纸面,能形成学生的立体思维,从而感受审美对象的美,获得审美体验。此时,读者如文中人物,与作者心灵相通,自然会领受文章的美感。所以,放手让学生进行自主美读与品味,学生定会有许多美的体验。教师可以请学生在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句子的基础上,说说处理朗读(重音、语调和语速)的理由,也可结合语句运用的修辞手法、字词的内涵作用等来说,使其他听者有在脑海中再次描绘出如诗如画的阿里山风光的机会,体验人与自然的和谐美。
四、放飞想象,创造美
想象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是审美活动的一种重要的心理功能。可以说,没有想象就没有审美鉴赏和艺术创造,审美体验的实现在极大程度上要依赖于审美的联想力与想象力。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多创造机会,让学生自由联想,大胆地展开想象的翅膀。例如,读完《阿里山纪行》这篇游记后,学生可以当小导游,“说”美。这些小导游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抓住阿里山景物幽深、宁静、清凉、神奇的特点,结合自己课外查找的有关资料,自编解说词来介绍阿里山美丽的风光。还可以当小画家,“画”美。学生通过想象描绘出“清澈的潭水”“宁静的林区”“幽径的青苔”“庞然大物—神木”等景致。这样,学生的审美水平提高了,也升华了情感和价值观。
总之,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因此,我们要挖掘每篇课文中蕴藏的美的因素,引导学生走进美的世界,从而实现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和知识教育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