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的生存之道
2016-12-22李晗
李晗
他面临着债务的困扰,想过一种佛家和尚的生活。他是京剧表演艺术家裘盛戎的嫡孙,是接受被赋予使命的人生,还是无所顾忌走出去?她是一位妻子和母亲,能否在家庭生活之外找到自己的艺术空间?这3位复杂、欢乐又有个性的舞蹈艺术家的上山与下山,入世与出世的抉择,折射出当代中国的意义。
——中国纪录长片提案《双下山》
我大学毕业后回到家乡,发现年仅8岁的妹妹学业极其繁重,重复着我过去的被别人称为“国产天才”的生活。妹妹到底开心吗?到底什么才是幸福生活?什么样的教育才是我们需要的教育?这个宏大的公共教育系统带给我们这一代人的是什么?我想用这部纪录片来推动教育的改革,为下一代构想更美好的未来。
——韩国纪录长片提案《我亲爱的天才》
除此之外,还有从全球征集的106份纪录片提案中挑选出的18份提案,有展现世界上仅存的6条原生态河流的,有展现中国数千个家庭移居澳大利亚的,有一个个行走万里找到平行于生活当下的另一个世界的……
纪录片,这个培育人类心灵的影视类型,多年来一直饱受“不赚钱”困局的煎熬,这个局该怎么破?2016年10月底,首届“新鲜提案·东山真实影像提案大会”在国内首个纪录片小镇——苏州市东山镇举办,国内外纪录片人士齐聚一堂,一同探讨了纪录片发展的方向。
产业化是前提
提案大会顾问、木子合成影视公司艺术总监李成才在接受《经济》记者采访时表示:“纪录片需要两条腿走路。”首先,从政府层面来说,必须要扶持纪录片,这是责任;另外,纪录片也必须走向市场,走向规模化和产业化。无论是当年拍摄《货币》、《20年·20人》,还是《大国崛起》、《创新之路》等纪录片,李成才始终沿着自己的思路去关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国的文明成果所在。“从中国出发,带着中国的疑问,在世界寻找答案。”在这整个过程中,李成才所在的团队基本上都是产业化来进行运作。
提案大会总策划、新纪实(北京)传媒投资有限公司商务总监肖龙向记者表示,产业化不是商业化,“关键不在于赚钱和赔钱,而在于纪录片的专业分工和合作。”在产业运行层面,集约是路径;产业内生层面,制度是关键;产业布局层面,多元是趋势。
纪录片产业化从各方面对纪录片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今观众在资讯获得、受教育层次、所从事的专业复杂性上,均需要纪录片创作者在选题策划、跨界视野、叙事技巧、理论高度、知识性和影像呈现上有所建树。纪录片的类型化趋势,就是专业化的体现。比如李成才的创作,主要聚焦于知识类纪录片领域。从操作角度看,国内急需专业的制片人,他们需要兼具艺术素养、财务知识、法律知识、项目管理能力和宣传推广经验。
“纪实+”的尝试
“根据中国目前的现状,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国内纪录片会朝着两个极端发展,即高品质和碎片化。”肖龙说,高品质是指内容精良,在手机上或者网上无法体验到的精美作品,碎片化则是倾向于互联网时代,人们利用碎片时间对视频的需求,包括监视器中拍摄的真实影像、个人社交化的生活视频等。本届提案大会请到了众多新媒体领域的决策人参会,就是顺应了视频碎片化和社交化的潮流。
纪实类作品可以独立成体系,但要实现资金流的循环却很难,这就需要有跨界思维。如果将视野开放,纪录片有很多机会,肖龙称其为“纪实+”概念。比如,“纪实+品牌”的纪录片《汽车百年》,其是一部以汽车发展史为线索的汽车历史纪录片,涉及奔驰、奥迪等品牌,以品牌赞助的方式获取收益不失为一种方式;“纪实+新技术”,这体现在直播领域;“纪实+产业”,将内容嵌入产业链的其他环节产生效益,比如旅游类、美食类、健身类纪实节目;“纪实+电子商务”等。
作为商务合作总监,肖龙向记者讲述了新纪实(北京)传媒投资有限公司在“纪实+”方面的尝试。第一,品牌支持类纪录片,纪实影像与高端品牌在价值观层次上的高度吻合,比如和杜比实验室合作的《声音的传奇》。第二,运用新技术的纪录片,比如用4K技术拍的《最后的沙漠守望者》,以及即将采用VR技术拍摄的世界遗产系列。第三,有多角度开发价值的纪实类作品。比如,表现超级马拉松的纪实真人秀《雅荻跑世界》,可以和旅游产业、体育产业结合。
社会力量是根基
说到底,一个产业或者一个领域的发展,资金是不可或缺的因素。
肖龙表示,艺术作品的生产,其资金来源有三个方面:政府、投资者、赞助人。其中政府资助的资金,由于来自于纳税人,每一笔花费要对纳税人负责。投资者有盈利需求,看重投入产出比,涉及对投资项目的商业评估和风险回避。赞助人则是任何对某一项目感兴趣的人群,更偏重于个人喜好和社会回报。
目前中国的纪录片业投入呈杠铃型——主要来自政府和商业机构。实际上,社会化机构是国外纪录片领域的中流砥柱,与政府、商业机构三者形成一个稳定的三角型,互相补充,满足纪录片在艺术创新、舆论引导、娱乐、守望社会、传承知识、增进理解等多重属性,营造一个多元健康的生态环境。
肖龙在英国学习创意产业经营和在伦敦剧院协会实习期间,对于英国的政府、商业和社会机构各取所长,互相支持的体制深有感触。诞生在英国的舞台剧《战马》,其原著来自英国儿童桂冠文学作家迈克尔·莫波格的同名小说,以第一次世界大战为背景,讲述了少年艾伯特寻找爱马“乔伊”的故事,通过人与马之间真挚的情感,反思一战。作者莫波格的创作灵感来源于一个经历过一战的英国老兵,他曾向莫波格讲述了战争中他与马之间的故事。据莫波格统计,整个一战,共有1000多万匹马死于战场,这和死于战场的士兵人数相当。
该小说在上世纪80年代出版后,迅速成为畅销书。英国国家剧院导演蒂姆·莫尔斯深深喜欢这部作品,并想把它在舞台上表现出来。但苦于不知道如何将战马搬上舞台。英国国家剧院有一个舞台实验室,其使命是尽可能创造出最优秀的舞台作品。他们请到了来自南非的一家木偶公司,双方进行了十年的努力,终于通过演员手工操控木偶的方式,加上默契配合,生动灵活地再现了战争场面和人物情感。
2008年,舞台剧《战马》在英国国家剧院一经演出,深受好评,重复上演60多场,仍一票难求。由于英国国家剧院是社会化机构,不能让一部票房好的演出长久占据自己的舞台。这时,商业演出商接手,将《战马》引入伦敦西区进行常年驻场演出,获得了惊人的票房和社会反响,连英国女王都观看过。好莱坞导演斯皮尔伯格看完后,决定将其改编为同名电影,并在2011年上映。
在《战马》这个案例中,首先是社会化机构进行创作的孕育和实验,这既需要创作者的热爱,也需要英国国家剧院的创作艺术精品的机构定位、专家决策机制、国家税收减免制度等各方面的支持。初现盈利端倪时,相应的商业机构介入,社会化机构从操作层面退出,但仍可享受商业化的利润分成,并将这些收入全部用于其他的艺术创新中。《战马》商业演出的收入,占据了英国国家剧院全年收入的三分之一,类似的案例还有英国国家剧院的《一仆二主》、皇家莎士比亚剧院的音乐剧《悲惨世界》等。然而这些商业成功并不妨碍这两个机构在艺术领域的不懈探索。
表演艺术行业如此,作为影视和传媒行业的纪录片亦是如此。目前中国的现状是,投资人看名气和团队,大量资金聚集到那些有成就有知名度的人和机构身上。这些机构并不缺资金和项目,但急缺专业的操作团队。对一个刚出道的创作者和新项目,如果拿不到政府的资金,又在市场上籍籍无名,这个项目很可能会夭折,创作者也失去了成长的机会。一个缺乏优秀人才和项目梯队培养的环境,就成了无源之水。资金的进入将催生泡沫,对行业发展产生负面作用。
纪录片是文化产品,具备社会公共属性。多元化的机构设置,将满足纪录片的不同向度。倡导社会机构的作用,是破解纪录片不赚钱困局的一条思路。但无论如何,对行业的尊敬和热爱、专业化的能力、分工协作的机制,是纪录片发展的必要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