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雨:在纽约开一间公寓画廊
2016-12-22唐安
唐安
2013年12月何雨和纽约大学的同学杨嘉茜开了一个共同账户,各存入六百美金,创立了否画廊,一间位于纽约布鲁克林的公寓画廊和创意实验室。
没有漂亮的空间,没有充足的积蓄,也没有成熟的藏家资源,两人只有一个简单的想法,想要做一个小小的公寓画廊,它有别于切尔西大画廊里冷冰冰的白盒子空间,让人们能够在轻松的环境下欣赏艺术。与其说是画廊,它更像是一个充满艺术的家。
否画廊藏身在一栋始建于1910年代的褐石建筑。这个街区位于布鲁克林绿荫葱茏的中心地带,为非洲裔美国人聚居地,拥有近600栋保存完整的19世纪晚期与20世纪初砖房建筑,带有别致凸窗与敞亮门廊的角楼或排屋齐整并列,流露出十九世纪晚期的老时光街景。
还在大学读书期间何雨和杨嘉茜策划了一系列的沙龙、演出活动,叫未命题对话,每个月请一位亚洲背景的艺术家、策展人、舞蹈家、艺术家来介绍他们的项目。在纽约的华人艺术家因为种种原因缺乏展览机会和应得的认可。他们不在中国的主流艺术圈中,而西方画廊主又很难欣赏他们作品中深厚的亚洲文化沉淀。但与纷扰浮躁江湖气息浓厚的中国艺术圈相比,纽约也给予他们更多机会沉淀自己,在艺术中深耕。“想要获得一席之地,必须要自己发声。”
画廊虽小,五脏俱全,从一开始何雨和嘉茜就决定,这个平易近人的艺术空间,将运行高质量的展览和活动,使得艺术作品能够以最好的方式呈现。展览规划、活动策划、视觉设计、公共关系、学术档案,藏家关系、艺术家支持,各方面都要向画廊界的最高标准看齐。
何雨,川妹子,在走上艺术的道路之前可以说她已经成长为众多中国家庭所希冀的标准成功孩子。考上北大,并且因为分数很高去了商学院,以投行、咨询公司为奋斗目标。追随着世俗公认的价值观,保研、出国。然而在荷兰当交换生的半年中,她意识到人生活法的多种可能性。回国后决定追随直觉,试试艺术这条道路。
经人介绍她开始在佩斯北京实习了一年。佩斯是全球顶级的当代艺术画廊,北京的当代艺术圈有一条默认的最高标准那就是:作品进入佩斯北京,一个可望而不可及的殿堂。她从最基础的画廊助理开始,慢慢负责艺术家的国际展览项目。因感到自己艺术专业背景的欠缺,于是决定去纽约学习艺术管理。她说纽约是一个自然的选择,那里有重要的文化机构,丰富的艺术资源,最好的艺术项目,而且佩斯画廊的总部也在那。同时收到了纽约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的录取通知,她选择了纽约大学。毕业之后,顺利进入佩斯画廊的纽约总部在其学术和档案部门工作。
按照这种关于“成功”的讲述模式,她已经成立了,是站在山顶的人。然而采访时她会说:都已经落后了,就不必着急了。是纽约让人渺小进而谦卑吗?纽约,世界艺术界的首都。未去过的人们对它充满想象,而身处其中的人常强调它的多元同时平静。何雨曾写道:“在这个成千上万人居住的大城市里,个体淹没其中,成为微不足道的存在,而正是如此,却重获真正的自由,既在云端,又在地上。”她静静地做着艺术的学问,持续着写作的习惯,也静静地做着帽子。是的,她是手工礼帽制作者,每一顶礼帽都独一无二,无论是用料、设计、名字还是故事,如同一个真实的个体。到今天她已经做了200多顶礼帽,顾客来自世界各地,不少藏家、艺术家也开始收藏她的帽子。以她的英文名Echo (回声) 命名的名牌“回声古董帽/Chapeau Echo” 得到了张晓刚亲自设计的logo。她缓慢,却做成了很多事。
否画廊的开幕首展是中央美术学院毕业,后在芝加哥艺术学院学习版画的年轻艺术家常羽辰的个展。预算不高的否画廊,从布展、策展到设计画册、出版画册都要亲力亲为。开幕那天,纽约下起暴风雪,但仍然有300多人出席开幕。常羽辰在开幕时举行了一个特别的声音表演,通过呼吸让电子传感器发声,她的背后,是长达7米的铜版作品——《蛇的风琴书》。
两个月后,否画廊与曼哈顿联合广场附近的天理文化中心合办了林延的个展《空- 气》,在开幕上,否画廊卖出了它的第一张作品《我的池塘》,层层叠叠的墨染的宣纸构成了池塘,其中一条用面食的模子拓印出来的活蹦乱跳的鱼。年轻藏家刘雯超以龙美术馆的名义收藏了这件作品。否画廊销售的第一件作品,这样进入了中国最大的私人美术馆收藏。
否画廊秉持运作一个“灵活、小巧、多元的可替代空间”的理念,三年以来,在纽约和北京策划了十个展览,并组织了各式各样的有意思的活动,吸引到很多对艺术并不了解,但很有兴趣的观众。
2016年11月10日,何雨获得2016 Yishu中国当代艺评和策展奖。她是由哈佛大学洛克菲勒亚洲艺术史专席教授汪悦进(Eugene Y. Wang )提名。提名词这样写道:
“何雨因与杨嘉茜一起创办的否画廊而知名。这是一间与众不同的画廊。它创立了展示艺术作品的一个另类空间,获得‘草根艺术社群、年轻艺术爱好者以及那些较少商业动机和投资心态的收藏家的共鸣和支持……和传统的白色方块的画廊不同,它在家居环境中举办高水平的艺术展览。开办以来,否画廊冲劲十足,很快吸引了一批忠实观众。它的成功也得力于策展人对青年一代期望和关心的事物的敏感……否画廊是新一代华人艺术家的重要平台之一。可能何雨自己也没有预见到,否画廊已成为一个令人瞩目的活跃的另类展览空间模式、一个充满社区积极性和青春热情的创造实验室、一个萌发在主流画廊文化之外的新生态。”
何雨介绍现在否画廊有六位人员在管理画廊的日常运营。他们各有其它的学习和工作任务,大家都利用灵活的时间经营画廊。否画廊的工作更像是一件好玩的事,大家一起出主意,办活动,各尽所能让这个公寓画廊焕发光彩。周六是画廊的固定开放日,也是他们线下相聚的日子,与不约而至的人分享艺术与美食。
她说:“画廊一点点成长,我们也一点点成长,从懵懂无知的门外汉,到写稿、设计、摄影、建网站、布展、下厨、烘焙,十项全能的多面手。”
否画廊的藏家体系也一点点累积起来,她们代理的作品价位相对较低,吸引的藏家也是年轻化,真心喜爱艺术,没有投机心态的人。
Q=《北京青年》周刊A=何雨
Q:什么样的契机使你在纽约开办了否画廊?
A:我在纽约大学学习艺术管理硕士期间和好友杨嘉茜一起开始做未命题对话,每期邀请一个亚洲背景的视觉艺术家、独立制片人、纪录片导演、策展人、作家、音乐人等与观众进行对话,介绍自己的艺术创作。活动形式多样,可以有艺术家演讲、纪录片展映、音乐演出、舞蹈表演等,聚会地点也很灵活多变,包括茶馆、社区活动中心、大学教室、艺术家工作室等等。我们希望活动氛围轻松自由,消解演讲者和听众的区分,强调双向沟通。
当时也没有资金和场地,但是我和嘉茜决定先做一期看看,如果效果好就持续运作下去,给自己定了一年期限,做12期项目。当时Asian Culture Council residency artist李牧自告奋勇当我们的第一期嘉宾,介绍自己成为职业艺术家以后的创作,以及即将在自己的家乡仇庄进行的当代艺术实验,而布鲁克林的 “冉茶社” 愿意免费给我们提供活动场地,于是开始慢慢做起来,一年下来我们做了十二期活动,形式各式各样,包括讲座、音乐演出、实验舞蹈、爵士乐等等。
一年以后我们都毕业了,我开始在佩斯纽约全职工作,杨嘉茜开始学烹饪,但我们还是想把之前的项目继续下去。我和嘉茜希望能有个比较固定的空间,可以持续策划未命题对话,也可以为我们欣赏的艺术家策划展览。居住的公寓是一个理想的起点,因为成本低,气氛好,平易近人,也是一个不怕犯错的实验吧。在纽约,亚洲艺术相对来说还是处于比较边缘的位置,华人艺术家极少有展览机会和曝光度。想要获得一席之地,必须要自己发声。于是我们决定开始在嘉茜的公寓策划展览。因为我们都有艺术行业的从业经验,否画廊从创立之初就是按照优秀画廊的运营标准来要求的,无论是艺术家的选择,策展项目的规划,布展执行,媒体联络,学术档案,作品销售,都是参照了我们理想中的标准。但我们又希望否画廊不是一个简单的以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的主流商业画廊,我们希望它有独立气质,类似于一个可替代空间,因此我们将它定位为:一个位于纽约的公寓画廊和创意实验室。
Q:是怎样的理念让“否画廊”与以往的画廊或艺术机构区分开来,因此命名为“否”?
A:我自己现在在佩斯画廊的纽约总部工作,在艺术行业从业六年,也逐渐熟悉了其中“规则”。老实说和我当时进入这个行业的想象完全不同。艺术发展到今天,已经十分体制化,逐渐适应了商业和政治集权的规则。尤其是如今几近疯狂的艺术市场,成为资本游戏的缩影。
大概是来源于对这种现实的抵抗吧,我们开始想要做一个小小的公寓,它有别于切尔西大画廊里冷冰冰的白盒子空间,让人们能够在轻松的环境下欣赏艺术。与其说是画廊,它更像是一个充满艺术的家。它定期举办展览,也会被讲座,沙龙,表演,讨论会激活。生活和艺术的界限并非那么清晰,墙上的画是艺术,窗台上的陶瓷花瓶是艺术,开幕酒会根据展览主题创作的特制甜点也是艺术。
“否” 是甲骨文里的古词,有 “否定”“ 拒绝”的意思,也有 “不幸” 的意思,易经里有否卦,蕴含着 “祸福相依”的古老智慧。而美国人会把我们的名字读成 “Fu福” ,正好和“Pi否 ”是反着来的,有一种反讽的意味。法语也有这个词,意思是 “疯狂的” ,“喝醉的 ”。我们希望能够抵抗目前商业画廊单一的运营模式,为一种新型有机的艺术生态做贡献,因此否的各种涵义都跟我们的理念相契合,所以决定就叫否画廊,英文名叫Fou Gallery。
Q:你所接触和观察到的纽约年轻华人艺术家的生活状态是怎样的?
A:在纽约,华人艺术家还是在比较边缘的地位,但是相比国内“中心”的浮躁气氛,也要安静很多。大部分年轻艺术家都需要另外有其他的职业来维持生计,业余时间坚持艺术创作。在纽约,每个人有几个维持生计的职业/身份并不鲜见。比如常羽辰最近在独立出版书店Printed Matter做库存整理,也开始做手工包,创立了自己的品牌Use Value。
刘唱毕业后在纽约大学交互通信专业做Research Fellow,在艺术家身份之余也和老公苗晶一起创立了多媒体工作室 Hibanana Studio 。 朱喆给New York等商业杂志和品牌拍片。刘张铂泷会做一些影像剪辑工作,也在纽约的Cloud Gallery画框店工作。我觉得这是一种蛮好的状态,有了多元化的生活经历,创作的作品才会有层次,有深度。
每次展览,我们都需要亲力亲为,刷墙、装订这些事情在国内可能很容易找到人来做,但是在纽约成本太高,我们都是自己动手,但也非常开心。每次展览都是一个共同协作的过程,连开幕酒会的食品都是自己做的,真正把这个画廊变成一个大家共同支持和维护的温暖的社区。
Q:相比国内创作的艺术家,身处海外的艺术家创作更多在个人的视角,但国内的创作似乎能和社会政治呼应得更紧,你怎么看待当代艺术是对当下社会的回应这个说法。
A:身在海外,受到的文化影响更加多元吧。纽约是一个完全全球化的社区,这里各种族裔、肤色、文化背景的人都有,是一种非常糅杂的状态。而作品所反映的当下社会,不是一个单一社会;作品讲述的故事,不一定是中国或者美国的社会政治议题。在这种环境中创造作品,一个很大的挑战就是在各种噪声之中生出属于自己的独特的声音,可能就如你所说,会更加个人一些。
艺术家的创作归根结底还是来源于自身体验,从自己深耕,反映现实,才能创造出打动他人的作品。自身体验受到个人成长环境、家庭教育、社会环境、政治环境方方面面的影响。一个好的艺术家,在这些影响中生长出自己的语言,无论是对个人经历的反映,还是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对更大的世界问题的关注,亦或者对宇宙和哲学问题的关注。当代艺术史对当下社会的回应,更是对当下状态中的自身问题的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