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心之路”第二季创业数据研究成果
2016-12-22
“创心之路”第二季创业数据研究成果
创业者在每个阶段需要什么样的资源,每个阶段需要怎么走,这是每个创业者都经历过的困惑。历时9个月,调研7000多家企业,马小峰副教授的团队通过分析,确信其“创心之路”报告包含了巨大的信息量,在此与大家共享。
研究来自创业实践的问题
马小峰团队研究首先抛出的问题是:谁在创业?他们在创什么业?
跟全球其他地区比起来,在上海创业的优点是什么,缺点是什么,如何改善?
创业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在每个阶段,比如说创业一年、两年或者三年,最佳的人员匹配应该是怎样的?
在不同的行业,每家企业在不同的阶段都是不一样的,是先解决营销问题还是先解决研发问题?
创业团队,刚开始提出一个想法的时候,需要什么样的人来帮助其去实现?在创业的过程中,是给予人才股权还是期权,或者提升他的个人威望,还是给他一些好的项目机会?哪些对初创型企业是有效的?
企业做到一定阶段,投融资自然就过来了,选择什么样的融资方式,什么样的投资方对创业者感兴趣,是选择财务投资还是产业投资,选择什么样的产业投资等等,这是每个创业者都要面对的问题。
最后是创业者教育,创业者个人的受教育程度和他创业表现的态势有什么关系?
创业的数据告诉我们:谁在创业?
谁在创业?我们在调研7000到10000家的创业机构中发现,21%的创业者是出生在上海的,剩下出生江苏的创业者在上海创业的比例最高,接下来是出生于浙江、安徽在上海创业的比例也是比较高的。
哪个年龄段的创业者比较多一些?这实际上是跟行业相关的,在互联网行业,如果是70后创业团队,是极难找到投资人的,因为通常认为这样的创业者已经过了最新的互联网模式创新阶段。调研报告发现,移动互联网创业的平均年龄是最低的,在35—36岁之间。但是在一些需要跟紧密结合的、技术门槛较高的行业,创业者的年龄比互联网创业的平均年龄大一些,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这三个领域的平均创业年龄都超过40岁,这些行业都要求技术和行业积累到一定的程度,所以这个年龄段的人创业比例偏高一点。
在传统观念上,很多取得创业成功的大学生都是当初学习成绩一般的学生。但通过调查发现,跟十年前不太一样,在大学生创业基金资助的项目里,反而是学习成绩比较好的,所谓的“学霸”的创业激情最高,创业比例最大。而且他们的理由基本上不是为了生存,而是为了更多地发现机会、把握机会。在行业变化非常快的阶段,一些极客、“学霸”,他们想创业并不是为了解决工作需求,而更多地是为了实现个人的理想,寻求更好的个人发展。
创业两到三年是投资把握机会的热点时间
企业在发展过程当中,要跟别的企业竞争,要实现快速发展,就需要融资,但是好企业都碰到过这种问题:融什么样的资?创业企业喜欢什么样的企业?
马小峰提出将投资分为财务投资和产业投资。在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领域,企业一般在成立两到三年这个阶段拿到的投资最多,因为创业三年是创业的“死亡谷”。以中关村为例的数据显示,能生存三年以上的企业不超过8%。因此除非投资人有特别好的判断力在早期他会投资初创企业,否则他会在创业企业的第二年、第三年投资,此时好的企业和一般的企业,在发展的速度上会体现出巨大的区别。如果创业三年以后创业者仍然得不到最好的机会,三年之后也就体现不出来高速成长期,所以创业两到三年是投资把握机会的热点时间。
同济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副教授马小峰
现在很多地方欢迎留学生创业,留学生创业对吸引投资也有一定的帮助,在人们心目中,中国跟国外还是有存在一些差距的行业,留学生创业的机会可能更多。所以数据发现,如果是生物医药,留学生创业者拿到的投融资远远比本土的创业者要高一些,但如果是互联网行业就不一定了,所以海归或者高管能否帮助创业者拿到投资,还是要根据行业来理解。数据同时显示,创业经历对与获取投资从总体来说是区别甚小的。海外留学不同于团队创新,海外留学经历与获得产业投资是有显著性关系,从海外回来从事生物制药,创业者拿到投融资的机率多一点,但是涉及行业投资和产业投资时,电子信息行业存在着显著关系,但互联网行业却没有显著关系。
过去有提法认为,受教育时间越长,创业的成功概率越低,这是可以理解的,例如大学老师都比较保守,其考虑比较严谨,但严谨对创业而言却可能是一个负面影响。但是这次的数据研究却发现了一些有意思的现象—受教育程度越高,对创业企业创造性的发展越有正面影响。马小峰认为这需要区分行业领域来分析,不能一概而论。例如创业者从事的是材料、生物医药行业,学历是硕士、博士比起专科、本科,对企业和产品的定位以及创新性的开拓会有更多的知识储备。数据也证明了这一点,如果是一个技术含量比较高的行业,高学历是有一定作用的。创业者如果是从事生物医药行业,学历比较高,又是这个行业的海归留学生,那么拿到投融资的概率远远比一个本土的创业企业拿到的概率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