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稠油油田火烧油层数值模拟
2016-12-22刘新光谭先红李卓林
刘新光,王 磊,田 冀,谭先红,李卓林
(中海油研究总院,北京 102200)
海上稠油油田火烧油层数值模拟
刘新光,王 磊,田 冀,谭先红,李卓林*
(中海油研究总院,北京 102200)
渤海BHN35油田采用多元热流体吞吐开发,目前已进入第2轮吞吐阶段,表现出井底流压低、气窜等现象,需要积极研究后续接替技术。采用数值模拟技术研究了该油田火烧油层的可行性,建立了考虑重质油、中质油、焦炭和溶解气4组分的化学反应方程式,拟合了室内一维燃烧管实验结果,确定了化学反应方程配平系数、指前因子、活化能、反应热等关键参数;应用矿场模型预测了该油田火烧油层方案的生产效果,推荐采用水平井井网、顶部和中部2条火线同时燃烧的方式开发,并指明了下一步攻关方向。该研究对海上油田火烧油层技术实施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海上稠油油田;火烧油层;数值模拟;燃烧管实验;水平井;BHN35油田
0 引 言
BHN35油田位于渤海中部海域石臼坨凸起西部,其南区自2008年起开始实施多元热流体吞吐试验[1-4],是世界首个实施稠油热采的海上油田。南区储量主要分布于明下段储层,平均有效厚度为6.8 m,平均孔隙度为35.0%,平均渗透率为4 245×10-3μm2。地面原油密度(20 ℃)为0.964~0.978 g/cm3,地层原油黏度为700~1 500 mPa·s,属于Ⅰ-2类普通稠油。目前该油田已进入到第2轮吞吐阶段,75%的热采井井底流压已降至2.5 MPa以下,部分单井控制储量采出程度已达20%以上,亟需研究多元热流体吞吐的接替技术。由于第2轮注热过程中所有井都发生了气窜,无法实施多元热流体驱。考虑到平台已安装用于多元热流体吞吐的空气压缩机,通过数值模拟技术预测了海上稠油油田火烧油层方案指标,分析了火烧油层技术在海上实施需要进一步突破的技术瓶颈[5]。
1 火烧油层一维燃烧管实验拟合
火烧油层数值模拟的基础是合理的化学反应方程式选取及配平系数、活化能、指前因子、反应热等参数的确定,需使用该油田油样进行室内燃烧管实验,建立燃烧管机理模型模拟实验过程[6-7],通过调整参数保证数值模拟过程与物理模拟过程相吻合,由此确定以上关键参数。该研究使用CMG油藏数值模拟软件STARS模块拟合BHN35油样一维燃烧管实验结果。
1.1 燃烧管实验数值模型建立
建立一维径向模型,模拟燃烧管内径为7.5 cm,长度为72 cm,燃烧管壁厚为0.2 cm,隔热层厚度为1 cm,外部空间半径为2 m,网格数为4×1×18。模型中设置了Dead Oil(重质油)、Mid Oil(中质油)、Coke(焦炭)、Soln Gas(溶解气)4个组分[8-9]。火烧油层过程中,受到温度和压力的影响,轻质组分首先被驱替到生产井方向,因此,溶解气几乎不参与氧化;重质组分达到一定温度时会发生裂解反应,生成中质油和焦炭;重质油、中质油和焦炭均可以与氧气结合发生氧化反应,生成水和二氧化碳,并放出热量。因此,模型需要的化学反应方程共有4组,分别为:
裂解反应:
Dead Oil→Mid Oil+Coke
重质油氧化:
Dead Oil+O2→H2O+CO2
中质油氧化:
Mid Oil+O2→H2O+CO2
焦炭氧化:
Coke+O2→H2O+CO2
1.2 实验结果拟合
参照一维燃烧管实验结果,反复调整化学反应动力学方程中的配平系数、反应活化能、指前因子、放热量等参数,成功拟合实验的产油量、产气组成、测温点温度等参数,确定的化学反应方程配平系数、指前因子、活化能及反应热如表1所示。
2 海上火烧油层油藏方案优化及指标预测
2.1 井型优化
将表1中拟合得到的化学反应方程系数、指前因子、活化能、反应热代入BHN35油田模型中,建立油田尺度的火烧油层数值模拟模型。模型网格数为147×87×7,模型总石油储量为218×104m3。首先使用2个井组的数值模拟模型(实际动用石油储量为45.6×104m3)对比了直井、直井+水平井组合和水平井井网(图1)生产10 a的开发效果(表2)。计算结果表明,水平井井网单井高峰产能最大,阶段累计产油量最大,火线推进速度最快,阶段末采出程度最高,空气油比最低,推荐采用水平井井网开发。
表1 热化学反应参数拟合结果
图1 火烧油层井型井网优化
方案采油井数/口注气井数/口单井控制储量/104m3单井高峰日产油/(m3·d-1)阶段累计产油量/104m3阶段采出程度/%平均火线推进速度/(cm·d-1)空气油比/(m3·m-3)直井625.726.513.028.44.101637直井与水平井组合427.692.214.732.25.101440水平井427.699.618.139.67.801225
2.2 井网选择及指标预测
常见的火驱井网包括线性火驱和面积火驱2种方式。BHN35油田地层倾角较小,仅为3 °,线性火驱和面积火驱均可作为可选的井网形式。在全油藏模型上对比了面积火驱和线性火驱的开发效果(表3)。由表3可知,采用线性火驱的采出程度更高,火驱阶段采出程度可达53.2%。
表3 面积火驱与线性火驱结果对比
根据模拟结果,若完全采用线性火驱,火线从油藏顶部至边部需要25 a,超出目前平台的寿命期,也不符合海上油田高速高效的开发理念。考虑到该油田属于低幅构造,因此,在油藏的顶部和中部各采用1个井排同时进行线性火驱,加快开发步伐。设置井排间距为150 m,水平井长度为300 m,开发初期2个井排共7口注气井、7口采油井。随着火线的推进,增打第3排采油井,并逐渐将注气井转换至下一井排。预测开发15 a共投入开发井25口,累计产油114.4×104m3,阶段采出程度为47.5%,累计空气油比为1 492 m3/m3。火线前缘温度可达400~500 ℃(原始油藏温度为55 ℃),与Suplacu油田观察井实测温度接近,高于注蒸汽的温度,井网控制范围内动用程度很高(图2)。
图2 火驱开发15a末含油饱和度场(黑色线为水平井)
2.3 预测结果可靠性论证
表4为BHN35油田与国内外典型已实施火烧油层油田的对比。井距是采收率的主要影响因素,BHN35油田井距介于Suplacu和Balol油田之间,采收率也处于两者之间;BHN35、Balol油田实施火烧油层的区块采出程度较低(5%~10%),其平均空气油比低于Suplacu油田和红浅1区(25.0%~31.6%);Balol油田渗透率高、原油黏度较低,火烧油层过程中原油流动性好,残留焦炭含量低,因此,BHN35油田的空气油比高于Balol油田;由于采用了水平井,增大了泄油面积和注气强度,BHN35油田的单井高峰产能可以达到Balol油田的3.3倍。以上分析说明BHN35模型计算结果基本合理。
表4 BHN35油田方案预测结果与典型已实施火烧油层油田对比
2.4 海上火烧油层攻关方向
火烧油层技术在海上油田成功应用,还需要在以下2个方面深入攻关。
(1) 高速高效火烧油层技术。目前陆地成功实施火烧油层技术的油田一般是密井网、低产能,与海上高速高效开发的理念相悖。采用水平井井网提升了火烧油层的井距(150 m)和产能(单井高峰产能达100 m3/d),但水平井点火技术等相关配套技术仍需攻关,实施效果也需要进行严谨的现场试验验证。
(2) 火烧油层吞吐技术。对于同一个油田,如果先期采用多元热流体或者蒸汽吞吐开发,后期采用火烧油层开发,势必需要先后购置2种热采设备,增加平台改造费用,造成投资浪费,也给平台结构设计增加了压力。因此,对于未开发油田,考虑将火烧油层技术作为一次采油技术是最为经济的方式。掌握火烧油层吞吐技术,可以在火烧油层前通过吞吐方式降低油藏压力,增加油藏的注气能力,扩大注采井距。
3 结 论
(1) 采用重质油裂解反应、重质油氧化、中质油氧化、焦炭氧化4个反应方程式,通过调整化学反应方程配平系数、指前因子、活化能及反应热等参数,可以较好地拟合室内一维燃烧管实验结果,由此,建立的矿场模型能够模拟海上矿场规模的火烧油层开发过程。
(2) 通过数值模拟,推荐BHN35油田采用水平井井网以提升火烧油层单井产能,降低空气油比;油藏顶部和中部同时采用2个井排进行线性火驱以提升油田的开发速度。火烧油层开发方案设计井距为150 m,投入开发井25口,预测15 a累计产油114.4×104m3,火驱阶段采出程度为47.5%,累计空气油比为1 492 m3/m3。
[1] 郭太现,苏彦春. 渤海油田稠油油藏开发现状和技术发展方向[J]. 中国海上油气,2013,25(4):26-30.
[2] 刘小鸿,张风义,黄凯,等.南堡35-2海上稠油油田热采初探[J].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2011,1(1-2):61-63.
[3] 李延杰, 张艳玉, 张贤松,等. 海上稠油油藏蒸汽吞吐周期注汽量优化研究[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14,21(5):87-89,93.
[4] 郑伟,袁忠超,田冀,等.渤海稠油不同吞吐方式效果对比及优选[J].特种油气藏,2014,21(3):79-82.
[5] 关文龙,席长丰,陈亚平,等.稠油油藏注蒸汽开发后期转火驱技术[J].石油勘探与开发,2011,38(4):452-462.
[6] 杨洋,韩晓强,安斌.新疆油田风城油砂一维火驱物理模拟实验研究[J].新疆石油天然气,2015,11(1):55-62.
[7] 王国库.火烧油层热力采油过程的实验研究与数值模拟[D].大庆:东北石油大学,2011.
[8] 张方礼,刘其成,赵庆辉,等.火烧油层燃烧反应数学模型研究[J].特种油气藏,2012,19(5):55-59.
[9] 席长丰,关文龙,蒋友伟,等.注蒸汽后稠油油藏火驱跟踪数值模拟技术——以新疆H1块火驱试验区为例[J].石油勘探与开发,2013,40(6):715-722.
编辑 刘 巍
20160224;改回日期:20160922
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十二五”重大科技项目“海上稠油热采开发方案设计方法及关键技术研究”(2013-YXZHKY-013)
刘新光(1984-),男,工程师,2007年毕业于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石油工程专业,2010年毕业于该校油气田开发专业,获硕士学位,现从事海上油田开发前期设计工作
10.3969/j.issn.1006-6535.2016.06.021
TE345
A
1006-6535(2016)06-0093-04
* 参与该项研究工作的还有北京中科合力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王建国、刘大宝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