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课堂焕发生命的灵性
2016-12-21俞杨
俞杨
作为一种最能体现生命关怀的社会活动,教育的宗旨就是以人为本,提高人的生命质量。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一味看重学生学习结果,却忽略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关注,这对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创造性发展是极其不利的。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了“学生主动且个性化学习”的重要性,这意味着新课程改革对学生个体生命成长的重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倡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改变死记硬背语文教学现状”等内容,这些都启示广大小学语文教师改变过去过多关注知识传授的教学模式,转为从学生的自我需求出发来进行教学设计。教师应该对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创造意识加以更多的关注,并帮助学生最终实现生命成长的目的。
一、知识自得,让学生在主动学习中实现生命的成长
(一)转换教师课堂角色,重视学生独立思维
传统小学语文教学模式中,教师认为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偏小、理解能力低、身心发展还未成熟,还不适宜鼓励他们独立进行学习。再加上应试教育这一思想在我国教育史上的根深蒂固,教师总是代替学生成为课堂上的主导人物,满堂灌的教学方法为大多数教师所采用。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逐渐降低,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也使得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难以得到有效发展。针对这些问题,新课程改革明确指出:学生才是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教师应当将课堂主人公的地位还给学生,教师的课堂角色则从传统的主导人物转为引导者与指导者。
以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槐乡五月》这篇课文的教学为例,在正式上课前,教师将班里的学生进行了分组,让他们自行商量阅读的方法,或一人诵读或组员齐读,阅读完全文之后教师鼓励组员之间相互讨论提出一个问题,并由该组成员选择其余小组来回答这一问题。小组A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槐乡的槐花有什么样的特点?”小组A的发言代表选择了小组B成员来回答他们提出的问题。小组B成员经过讨论之后起身回答:“槐乡的槐花既好看,还很香甜。”并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来证明观点,小组A成员点头表示同意,教师带领其余同学鼓掌赞扬小组B的回答,接着,其他小组之间再进行问答,直到所有小组的问题都得到解决。这样的教学设计不仅仅能够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与协作讨论的能力,还能通过学生自主发问帮助他们培养良好的质疑习惯。
(二)发挥教师引导作用,尊重学生独特体验
目前不少小学语文教师都存在将文章的含义生硬地固定为一成不变的思维模式,即将自己对问题的理解作为唯一的标准答案,然而学习作为学生的一种个性化行为,不应当仅仅依靠教师的分析、讲解。学生对于文本的理解是学生学习主动性的体现,同样也是学生独特学习体验的体现,教师应当发挥积极引导作用帮助学生积极主动展开思考,对于学生经思考感悟所产生的独特体验要表示尊重与赞许。
以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变色龙》这篇课文的教学为例,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带着“变色龙如何捕获猎物”这一问题通读整篇文章。学生A回答:“变色龙虽然一动不动地挂在树叶上,但它只是假装睡着,它的每只眼睛都能够动来动去观察四面八方的动向,它的眼睛会随着注视前方而产生一种立体感,这种立体感能够帮助变色龙迅速地判断自己与猎物的距离,并伸出舌头捕获猎物。”教师点头赞扬:“这位同学对于文本的理解非常到位,变色龙正是利用自己假装出来的‘静止与耐心捕获猎物的。”此时教师及时引出另一个问题:“那么,我们在学习与生活中是不是应该向变色龙学习呢?”同学们集体回答:“是!”但学生B却举手表达了不一样的观点:“我不认为变色龙值得我们学习!”学生B此言一出激起千层浪,学生们纷纷议论开来,有的表示反对,有的表示支持。教师一开始也比较惊讶,但并没有立刻对学生B的观点做出判断,反而示意他解释下自己的观点,学生B受到教师的鼓励,继续回答:“我爸爸说变色龙总是变来变去,就像我们生活中常见的‘墙头草,我们不应当成为这样的人!”其余学生豁然开朗,教师带头鼓掌表示赞同该名学生的观点,同时还将契诃夫的短篇小说《变色龙》作为本节课的拓展阅读。在上面这一教学案例中,教师没有对学生B独特的解读表示不赞同或呵斥,反而给予了鼓励与赞扬,学生有关语文学习的独特体验得到了教师的尊重,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随之得到增强。
二、协同合作,让学生在和谐的人际关系中实现生命成长
融洽的课堂学习生活离不开师生关系、生生关系的创建,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杰斯也曾经提出过这样的理论:自我实现的关键在于健康的人际关系。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从依赖学习转向自主学习或从僵化思维转为灵活思维的前提和基础在于真实、互相尊重与理解的教学关系的建立。教师在维护师生关系时,一定要给予学生充分的尊重与信任,将学生当作自己的学习伙伴一样平等对待。对于班级里成绩较差的学生也要一视同仁,给予他们同样的鼓励与期望。同学是学生们在学校里的同伴,为了帮助学生创建更加和谐、融洽的生生关系,教师可以采取学习协作小组的方式,让学生在彼此的交流与沟通中提高自身的合作能力与创作能力。学生之间互相交流的过程实质上也是取长补短的过程。
以苏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这篇课文的教学为例,由于这篇文章是文字优美、节奏欢快的小诗歌,教师在课前安排学生将座椅排成了圆形,自己则拿着道具站在中央。课堂伊始,教师随机选择学生为大家朗读课文,朗读完后抛出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自由讨论:“诗人想变成大大的荷叶,大家想想这是为什么呢?”学生们开始积极思考与讨论,有的再次朗读文本以寻找答案,有的针对一名同学提出的观点进行反驳……课堂气氛极其热烈。15分钟后,教师示意讨论结束,学生A回答:“因为诗人之前想要变成的小鱼儿、雨点儿都会跟荷叶玩耍,荷叶就不会寂寞了。”这是大多数学生都赞同的答案,教师将手中准备好的青翠的荷叶道具送给学生A以示鼓励。学生B在见到碧绿的荷叶之后,突发奇想,站起来回答:“诗人想要变成大大的荷叶,可能就是因为荷叶漂亮而且有清香呢。”其他学生对这一答案惊诧不已,教师点头对学生B的观点表示赞成:“是啊,也许诗人就是因为这样才想让夏天姐姐把自己变成大大的荷叶吧,同学们,那我们约定好,夏天一起去看碧绿的荷叶好不好?”在这一教学案例中,学生感知到了与同学合作的重要性,而教师对于学生B不一样的答案的肯定态度也十分有利于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
三、信息重组,让学生在不断的想象与创新中实现生命的成长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是小学语文有效教学的重要目标与内容,对此,教师应充分利用内容丰富的语文教材,带领学生将教学过程中呈现出的信息进行重组或重构。这种创意十足的教学设计必然会带动学生的创新意识,师生都能够在这样富有活力的课堂中感受到创造的欢乐与生命的成长。
如何让学生在充满活力的语文课堂上切实提升语文素养,实现生命的成长呢?本文提出了知识自得、协同合作、信息重组这三个有效语文教学策略,这正符合了新课程改革对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创新学习的要求。要想帮助学生真正实现生命成长,还需要教师用一颗充满睿智与创新的爱心来关注学生们的成长与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