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课程因“会学乐讲”更加精彩
2016-12-21唐媛媛
唐媛媛
徐州市“学讲行动计划”中赋予的理念不仅是教师教学方式的改变,还应是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师生共同生长状态的改变。我们将“学讲计划”和学校的快乐教育的办学理念有机融合,努力呈现“会学乐讲,合作分享,快乐成长”的课堂生态。我们惊喜地看到在学讲下的“快乐课堂”,尤其是语数英科四门学科,焕发的勃勃生机。然而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还应该关注所有学科,让每一位教师,每一门课程都在“学讲计划”的推进中得到生长,得到应有的尊重。
对于非考试的学科,配备专职的教师或许能解决课程的开齐、开足的问题,但如果想真正发挥好学科的育人作用,还是要从更新教师的理念,加强学校的监管人手。新课标明确提出体育和艺术学科要淡化技能,重在培养兴趣、习惯和相关的能力、品质。在此理念下,如何引领教师实施“学讲计划”,如何科学地评价课堂的效率呢?
一、开发学科课程资源,激发学习兴趣
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实现新课改的必要条件。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是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原则之一。开发出优秀的课程资源,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也正是“学讲计划”所倡导的主要理念。
如体育新课标中没有规定具体的教学内容,而是强调“要尊重教师和学生对教学内容的选择性……”因此,教师可以基于学情,选择学生比较感兴趣,乐于学习的体育技能,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转变被动的学习地位。教导处可以在每学期初带领教师们调查学生们的需求,监测每位学生的体能状况,再结合学校的场地和设施,师生共同确定适合学生学习的体育项目:如羽毛球、乒乓球、跆拳道、踢毽子等。然后依据课程目标据此做出课时计划及体能训练的强度规划,共同探索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
二、根据学科课程特点,保证课时需要
在正常地按照国家课程标准开设课时的基础上,依据不同学科的特点,在课时的安排上可以“因科制宜”。基于对教师和学生的调查,我们进行了美术课两课时连堂上的教学实践。原来的美术课提倡“15:25”的时间模式。教师将主要精力放在这15分钟里,又要讲知识,又要演示技法,还要让学生谈感想,连学生发言的人数都要严格控制,自主先学、小组的合作和交流自然不能充分地展开。往往一幅作品还没完成,却下课了。只好停下来等几天后下一节课再继续进行,大大地影响了学生们的创作情绪。连堂教学中,我们看到由于有了时间的优势,不但学生们作品的完整性可以得到保证,而且学生能有更多的机会表达自己的看法,进行自主地探索和体验,进行小组的合作和交流,充分地展示。劳动技术课也面临这样的问题。我们也在思考将劳动和技术与信息技术课两节连排,一周上劳技,一周上信息,通过课时安排的改变,给学生们创设充分的“学讲”空间。
三、过程性和终结性相结合,进行多元化评价
基于学科的特点,体育等科学没有书面考试成绩的评定,因此在评价的方式上应多元化,以促进每位学生的充分发展。如体育学科可拟定期末成绩报告单,将课标中指出的把学生的体能、学习态度、情意表现与合作精神纳入学生学习成绩评定的范围,并让学生参与评价过程,以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每年开展学生体质健康全员监测,建设监测数据管理平台,运用监测结果,定期向学生提供个性化运动锻炼及改善建议,同时通过比较学生体能纵向的变化来反思教师的教学效益。
四、开发快乐活动课程,整合学科课程资源
如何激发学生“学会学习”的激情,如何给每位学生提供更多的“乐于讲出来”的机会?也许仅靠学科课程的力量是不够的。学讲计划体现了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观。而儿童的活动不是成人强制性的,应是来自学生自身的、自发的、自愿的活动。只有处于主动学习中的学生才能获得快乐的体验,获得真正的成长和发展。丰富的活动课程正是弥补了学科课程的不足,为激发学生主动“学会学习”——对学科产生求知的兴趣,创设良好的环境、氛围,为学生“乐于讲出来”——获得成功的体验,实现自身的价值,搭建了更宽阔的舞台。
我校快乐活动课程的开展,力图体现三个原则:1.营造活动氛围,激发参与热情;2.精心设计方案,全员全科展示;3.加强激励力度,深化成功体验。
“快乐读书节”“快乐科技节”“快乐艺术节”“快乐体育节”“快乐英语节”这一个个活动课程,带给了学生们期盼和惊喜,带来了积极的学习情绪,带动了全学科的学习整合。他们为学生们“会学乐讲”搭建了更宽阔的舞台。
五、跨学科教研。融合教学方法
各学科的知识是相互联系的,符合儿童认知规律的教学实践也应该是可以相互借鉴的。因此,在推进学讲计划的过程中,我们引导教师跨学科的教研,加强了各科教师之间的沟通,有助于不同学科之间的优势互补,实现学科教学方法的“大融合”。
将信息技术与学讲课堂深度融合,我校有两个班进行了ipid的教学试点。首先是语文和信息技术的教师共同教研,教会学生运用“啪啪”这种可以实现图片语音相结合的社交平台,让师生、生生的对话便捷流畅,确实保证了“一对一”的教学辅导。语文老师可以了解课前每一位学生的朗读、预习情况,以学定教,课后借助平台,给每位学生提供了展示的机会,进行个性化的辅导。这样的信息化平台解决了在“大班制”下,教师一直困惑的每位学生的机会均等的问题。通过组织跨学科教研,英语、音乐、美术学科的教师也纷纷在自己的课堂上进行了尝试,他们让学生运用平台展示英语单词的朗读,歌曲演唱,绘画作品。没有进行ipid试点的教师在听课后则深受启发,他们利用QQ群、问卷星等社会免费公共软件也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全科理念下的“学讲计划”的推进,要求我们要尊重每一门学科,立足发挥每个学科的育人功能,立足实现每位学生的全面发展。课改之路漫漫,任重而道远,我们会一直在路上,边实践边研究,让全科课程因学生们的“会学乐讲”而更加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