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交画友(外一篇)
2016-12-21李智纲
李智纲
1959年正月,我第一次踏上进京的路。首都北京是全国人向往的地方。可那年月一个普通百姓想去北京看看,可不是一件小事,趁大哥在北京学习(军官学校)之机,我才有机会进京,而进京是带着重要任务——去那里找画友。
我自幼喜欢绘画,可生在穷乡僻壤,没有条件,更找不到老师。大城市的美术学校,是我梦想的艺术殿堂,今生能有机会进去吗?希望虽然渺茫,仍不甘心。美术院校考试要求素描、重彩,可我——不知道,怎么办?先找中学生交友,了解情况,或许有帮助。可直接写信,又没有勇气。
大哥是现役军人,不懂艺术。为了帮我,他带我去东四中央美院附中,找到学生会。学生会负责人很热情,表示理解我的心情,帮我找一位在校学生帮助我实现愿望。当时心情很激动,啊,我的心愿快要变为现实了!
回到我读高中的学校不久,就取到美院附中的来信。
我怀着激动的心情,小心地打开信封,啊,里面有一位青年学生的生活照,还有两幅他的微行速写,他是附中的学生李永毅。他小我两岁,已是附中二年级,速写很有水平,我是望尘莫及的。
经过努力得到的画友,我常感谢,从此我们经常通信来往,帮我解答专业问题,也相互倾诉友情,未曾谋面,已成挚友。
1960年,我高中毕业,很想报考美术院校,可当年中央美院附中、河北美术学院都招收初中毕业生,先不用说水平问题,就是连报名的资格都没有了。无奈,带着遗憾报了普通大学了。当年,我顺利进入南开大学历史系。
我也喜欢历史可更喜欢绘画,经过校方大力帮助,1962年,我转入河北美术学院(后天津美院),从此,真正走上绘画之路。1960年,李永毅也考入北京工艺美术学院。从此,我们两位通信画友,都进入美术学院深造学习。
我们通信五年,只有照片,尚未谋面,直到1964年,终于等来了机会。
1964年,河北省成为全国阶级斗争教育的重点省,“四清”运动首先在河北省展开。当我们美院师生开赴河北邢台市参加“四清”运动时,得知中央工艺美院同时来到邢台,我们能见面了,真是天赐良机。
1964年10月,我们在邢台市一中参加“四清”培训,而中央工艺美院住在邢台冶金厂,相距很近。
在一个阳光照耀的初冬时节,趁工作队休息时机,从一中顺田间小路一直往南走,路边麦苗青青,虽然入冬,还不太寒冷,当我走进邢台冶金厂他们的住地,见到的是穿着泛黄的旧军用棉袄的青年学生,时隔五年的通信画友相遇,心情激动,两个青年学者的手紧握在一起,共叙各自的经历和学习情况,可惜,当时政治气氛过浓,很想拥抱在一起,可那时谁敢啊!
等到我们各自大学毕业之后,已是经过“文革”大难之后了。
“文革”之后,各自命运如何?只是相互牵挂,没有联系,不知对方分配到什么地方,连信也不能写了。到我们再次见面时,方知,他也画写意花鸟画,我也画写意花鸟画,尽管他的素描重彩基础比我好,但走到一条路上,又要看笔墨功夫,又可以相互切磋了,这真是缘分啊。
当今社会,已经进入信息化时代,书信来往已经成为历史。可没有那时的书信来往,哪来友谊传播?那是时代的需求,在那节奏缓慢的时光里,书信传达的情感是至诚至真的,那美好的往事,永远留在我心中。
怀念十三间房
由十三间平房组成的一个三面房子、一面敞开的小院,曾经是天津美术学院校园内知名度很高的地方。房子不高,红砖红瓦粗建,没有任何饰物,又无花草树木打扮,一个多家杂居的小院子,在以西式古典建筑为主的校园里,更显得简陋。由于小院内居住的都是文化名人而提高了知名度,十三间房子成为美院内引人瞩目的地方。
我第一次走进十三间房是1962年初春时节。当时我在南开大学历史系读大二,由于会美术而思想冲动,便求助系主任吴连理先生。吴先生支持我的爱好,当即写信给河北美术学院(后天津美院)教授穆家祺先生。我带着吴先生的亲笔信,在一个星期日,踏进了位于天津的美院大门。
穆先生看到吴先生(民盟天津市副主席,穆是民盟委员)的信后,热情接待了我,当得知我喜欢花鸟时,因他教西画而当即带我去见李鹤筹先生。
我随穆先生从西大楼出发,经大操场,穿过教学楼和办公楼之间的夹道,欣赏了北大楼前中心花园,再穿过体育馆和大饭厅旁边小路,便进入一个没有围墙、没有大门的小院子,李鹤筹先生的居室就在这小院子的西北角,后来才知道这就是十三间房小院。院子狭小、简陋,一进门就是一个由两张办公桌拼起的画案,旁边靠墙放一张三屉桌和两把大椅子,中间只有供客人穿过的余地,里间放一张床就是卧室。室小而雅,案子上文房四宝精致有序,老先生座椅背后挂民国天津著名画家张兆祥没骨牡丹立轴,对面墙上挂近代著名画家、教育家金北楼先生书法横幅,真是蓬荜生辉,“室雅何须大”?
当时李先生已年近古稀,仍在教学一线,对于一个来求教的青年学生,老先生当场就给我上了一课。他边讲边亲自动笔示范,从用笔、用墨、学画、起步,都做了详细讲解,对于我这个来自农村、第一次见到画家的学子来讲,学画中的疑云一下子散开,真是胜读十年书。
1962年秋,通过转学,我正式进入美院学习,这一年,河北美院已改名为河北艺术示范学院。因给我们上花鸟画课,十三间房就成为我经常光顾的地方。住在小院内的除李先生之外,还有著名书画家李清廉先生,毕业于中央美院的青年教师、雕塑名家吴纯斌先生夫妇,水彩画家孙敬先生夫妇,另有天津工学院的一位教授,从德国归来的江博士,不清楚他搞什么专业,只看到他满屋的书籍资料,一定是位大学者。当时美院居住条件很差,一间十来平米的小房子就是卧室兼画室,连院领导也没有单元房,可那时的人民精神状态都很好,教学认真,创作刻苦,没有怨言,十三间房小院,是地道的学术园地。当时李先生住三间小房子,已是很显眼了。李鹤筹是从北京请来的教授,京城著名花鸟画家,民国时代大教育家金北楼的弟子,湖社画会重要成员。1959年首都14位画家为世界和平理事会创作了一幅大型花鸟画《和平颂》,领衔名人为齐白石、何香凝、陈半丁、于非厂等,李鹤筹先生就是其中一位。李先生一生淡薄名利,倾心教学,所以,他那小小的画室经常高朋满座,学生之外,院内著名画家张其翼、孙其峰、刘君礼、溥佐等也是常客,十三间房的热闹,实则以李鹤筹先生为中心,十三间房的知名度,也以李先生为主。
几十年过去,十三间房早已踪影全无,它却永远留在那一代人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