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国际电子政务研究的主题与趋势
2016-12-21杨兰蓉郜颍颍
杨兰蓉 郜颍颍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电子政务发展也与时俱进。因此为及时把握电子政务最新研究方向,选取2015年SSCI数据库与电子政务主题相关文献为样本展开分析,总结了电子政务领域研究最新主题与趋势:一是公民参与的公共服务系统建设研究;二是电子政务评估与电子政务可持续发展研究;三是基层电子政务与参与型电子社区发展研究;四是移动电子政务发展研究,以期对我国电子政务发展有所助益。
〔关键词〕电子政务;电子参与;可持续发展;SSCI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6.11.026
〔中图分类号〕D035-3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0821(2016)11-0140-06
〔Abstract〕A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dvances,the development of e-government is also advancing with the times.Therefore,in order to keep abreast of the latest research direction of e-government,The paper selected 2015 e-government literatures relevant to the subject in SSCI database as a sample to analyze,summarized the latest topics and trends in e-government in the field of research:First,Construction of citizen participation in public service system;Second,e-government assessment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e-government;Third,the development of e-government in primary level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participative electronic communities;Fourth,the development of mobile e-government,to help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government in China.
〔Key words〕e-government;e-participation;sustainable development;SSCI
20世纪末,世界各国相继将信息通讯技术运用到公共部门中来,以解决政府部门机构臃肿,工作效率低下等问题,应用效果显著。之后互联网20时代到来给公民和公共部门之间互动提供了新机遇,并深刻影响着政府部门服务提供、公民参与等活动。尤其是近五年来,基于社交媒体平台政务的迅猛发展,使公民更加便捷地获取公共服务,为公民参与提供新渠道。
《2014年联合国电子政务调查报告》[1]对联合国成员国电子政务发展现状进行了评估,《2014年报告》显示中国的电子政务发展指数(EDGI)为05450,位列第70名,远远落后世界其他国家发展水平。因此,本文通过对国际电子政务研究主题总结归纳,分析其研究趋势,希望有助于国内研究者了解国际电子政务发展,从中获得启发,推动我国电子政务跨越式发展。
1研究方法
11文献获取
美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SCI)是比较具有权威性和代表性的数据库,能够充分体现出国际电子政务研究方向和趋势,因此选取SSCI数据库作为数据来源。本文将2015年1月至2016年2月作为文献检索时间跨度,在Web of Knowledge平台上搜索包含“Electronic Government”、“E-government”、“E-government”、“Digital Government”等关键词的文献,得到最初论文。利用数据库下载相关论文,通过分析摘要进一步判断文章相关性,删除部分重复或无用文献,最终选取62篇文献样本。
12文献期刊来源分析
在最终62篇文献中,有25篇来源于期刊Government Information Quarterly(GIQ),占总文献数227%。GIQ作为较早关注电子政务专业期刊,在电子政务领域内具有较大影响力。另外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 Social Change中也有较多相关主题文章,占97%。其他杂志譬如Information Development、Social Science Computer Review等或有1~3篇。
2研究主题分类分析
21电子政务建设
211电子政务发展阶段的理论构建
电子政务是指公共管理组织在政务活动中全面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管理理论,在互联网上实现政府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优化重组,超越时间、空间及部门之间的分隔限制,向社会提供优质、全方位、规范而透明、符合国际水准的管理和服务[1]。伴随着信息技术的更新,电子政务历经20多年的发展,不同学者从不同角度对电子政务发展阶段给出解读。Tomasz Janowski[6]认为电子政务是在应对社会、经济、政治等多方压力中不断改变的,理解并预测这些改变对政策制定者、政府行政人员等相关人员都很重要。他以是否存在内部变革、是否改变政府和外部关系、是否更加情景化为标准,提出了电子政府发展的4个阶段:办公自动化阶段、政府改革阶段、公民参与阶段和情景化阶段,并详细介绍了这些阶段产生的动因、条件和机制及结果。Maria Katsonis[7]从一种更加原始的角度——时间或者技术发展角度来归纳总结电子政务发展阶段,即电子政务10时代、电子政务20时代和数字政府,数字政府和以往阶段有8个方面不同,包括从以市民为中心转变为市民发动的发展模型;统一默认服务通道;支持移动设备;发展新的政府治理模式;进一步打造公共部门的能力;通过灵活的方式跨部门跨系统进行采购;继续安全的开放政府信息;收集数据进行处理分析以支持决策;并通过实证研究得出结论,数字政府不仅仅要关注技术问题,更要关注领导力、能力、治理及文化等因素。
电子政务理论阶段的构建既是对前一阶段电子政务发展历程的总结,也是对未来发展的规划和展望,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基于不同时代背景和技术背景,不同学者总结了不同发展阶段模型。譬如,2001年Karen Layne提出的4阶段发展模型:网上目录化阶段、网上交互阶段、垂直整合以及水平整合阶段;2005年,SianK和LongY提出5阶段:网上呈现、互动、交易、改革和电子民主发展模型。2015年电子政务发展阶段与之前的模型相比,具有以下特点:更加关注政府与组织外部,包括与公民、企业等的关系,更加倾向于以用户为核心,这也符合政府当前政府转变角色的需要;预测电子政务发展更加情景化,根据国家、城市甚至社区具体情况来制定可持续发展目标和整体策略;强调大数据发展和运用,推动建设数字政府。当前随着云计算技术不断成熟、大规模快速计算为政府部门处理海量数据,提高工作效率提供可能。
212电子政务执行策略研究
电子政务自20世纪末先后经过了Web10、Web20和移动通信时代,与此相对应的电子政务发展阶段也被形象称为电子政务10、政府20和移动电子政务,甚至在有些国家已经提出了电子政府30。Vishanth Weerakkody[8]等人对132篇电子政务文献分析整理得出实行电子政务这十多年来的成本与效益、存在的风险与机会。如何更好地规避风险,抓住机遇,提高电子政务发展水平,学者们从不同角度作出回答。Po-Ling Sun[9]提出政府20的执行框架,包括流程整合、资源整合、后台以及前台办公系统整合4个方面,涵盖所有的利益相关者,最终建设高效、合作、有责任、透明的政府。Gohar Feroz Khan[10]提出了政府20使用模型(GUM),包含信息社会化阶段、集体协作阶段、社会交易阶段,并针对不同电子政务发展阶段提出了3种不同的执行策略,具有较强实践指导意义。Taewoo Nam[11]研究韩国电子政务30行动,从数据开放、自由获取信息、市民参与治理、跨组织合作4个方面入手进行SWOT分析,并针对其劣势和威胁给出可操作性建议。Fons Wijnhoven[12]研究激励因素、阻碍因素、以及公众社会经济特性对电子政务项目参与动机的影响,实证研究发现公民的社会经济特征比如性别、教育等并不会影响他们参与的意愿;这与以往文献研究结果恰恰相反,证明提高公众参与仍有较大的可能,而且有较低目标的开放政府项目往往要比有较高目标的项目参与度高。Albert Meijer[13]从电子政务创新的阶段、领域和类型三方面介绍了电子政务创新的阻碍因素,认为对于存在的问题不仅要修修补补,更需要一个整体框架和长远目标,并进行了实证研究。Ping Gao[14]提出了在电子政务发展赶超技术创新环境下政府干预模型,该模型包含3个层次:从创新过程、创新的挑战、干预工具三方面回顾中国电子政务发展历程中政府创新过程、面临的挑战和干预手段,认为在复杂技术环境中追求自主创新,强政府是必不可少,尤其要利用其对国家经济和工业的控制地位发挥各种干预工具的效果,实现高水平的电子政务。
就目前世界各国电子政务建设情况来看,政府部门推行了许多电子政务项目。但值得注意的是,电子政务项目大都以失败而告终,或并未取得预期效果。数据显示,我国信息化项目成功率不足30%,这就意味着当前政府部门并未抓住Web20技术带来的种种机遇。
上述研究者对Web20时代下电子政务发展的一个共同思路是,厘清电子政务发展现状,确定电子政务战略目标,制定未来一个时期内电子政务发展框架,包括发展阶段、切入点或影响执行的关键因素,进而根据各个阶段的目标和特点确立详细的执行策略。这一思路的核心是电子政务策略要具有阶段式发展的特点,循序渐进,形成一个有机的系统。这是对当前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电子政务割据式发展模式的修正。
213电子政务发展的其他领域
Antonio Cordella和Niccolò Tempini[15]通过研究发现ICT应用在公共部门中并未减少官僚制的作用,相反通过功能简化(Functional Simplification)即简化工作部门工作流程和功能封闭(Functional Closure)即公共部门能成为一个无缝系统,系统内外之间是一个因果关系的输入输出,不受到任何干扰的这两个功能,支持官僚制运作,作者将其称之为“电子官僚制”。并以威尼斯IRIS系统为案例验证该模型。Serge Kablan等人[16]讨论政府在提供电子政务公共服务时,对于那些有残疾或者不识字的边缘群体来说,需要考虑哪些法律要件。作者选取网上电子政务服务可获得性和可用性两个方面进行探讨。Jeremy Rose[16]等人认为公共部门经理对复杂、缺乏清晰目标和实质承诺的电子政务项目,往往做出失败的选择主要是由于根植于经理所处文化环境中价值观念相互冲突所造成的。因此公共部门经理必须厘清文化价值观念之间关系,以便做出成功抉择。作者从公共管理的历史中提炼出4种价值定位即:官僚制与专业化、新公共管理运动与效率、公共价值管理与服务和新公共服务运动与参与,并进行实证研究。
随着电子政务在公共管理中重要性不断增强,其他领域学者也越来越重视电子政务对其研究的影响。上述研究是对电子政务主体研究领域的重要补充,从价值、法律以及官僚制与电子政务发展之间关系的视角来探讨电子政务发展,使电子政务这一学科内容更加丰富。除此之外,研究者可以开拓新角度,比如以电子政务和腐败之间关系、电子政务和教育之间关系为切入点进行研究。
22电子政务公民采纳
Robert Piehler[18]等总结了政府门户网站使用者连续使用的意图模型,该模型包含自变量——公民期望和政府的积极调整、中间变量——满意度、因变量——使用意愿以及调节变量——网站设计、可用性、可信赖程度、安全性和质量,通过实证研究得出基于有用性感知的公民期望和积极调试是影响满意度和使用意愿的主要因素。Jooho Lee[19]等人旨在研究Web20时代下公众采纳政府的社交媒体对于政府信任度的影响。如何提升对政府信任度对于提高电子政务采纳率具有深远影响。反之公众采纳政府社交媒体也会增强对政府的信任度,形成良性循环,作者进行实证研究验证了该假设。Nripendra PRana[20]等人提出拓展的社会认知理论,即对结果的期望、情感因素、焦虑、自我效能感和社会影响因素影响公众对印度公共不平申诉系统的采纳行为。Rania Fakhoury[21]影响采纳率的两个主要因素:一是信任度,包括对政府和对网络技术的信任程度;二是公民身份,公民身份有积极和消极之分,所谓积极公民身份是指那些被赋权的、积极参与的公民。政府要逐渐培养公民信任度和不断赋予普通甚至消极民众参与的权利才能逐步提高电子政务服务的采纳率。Anne Chartier[22]等人为回答“哪些因素阻碍了乡村地区公民使用电子政务”这一问题,选取了感知有用性、感知可操作性、信任、感知风险4个维度来衡量与个人态度的关系,并认为个人态度直接影响个人的使用意图,并通过实证研究验证了该假设。HMBPRanaweera[23]在TAM模型的基础上将信任作为一个附加因素进行整合来解释斯里兰卡政务服务采纳。Omar Al-Hujran[24]等人认为低水平电子政务服务采纳率需要从社会-技术、政治和文化多角度来解释,因此他们在TAM模型基础上整合了信任、可感知公共价值观念和一国文化三方面因素,认为可感知公共价值和感知易用性影响个人态度进而影响个人行为意图。最后,Nripendra PRana[25]为了整体了解这些影响因素,对103篇现有实证研究文献进行荟萃分析,发现37对最常用自变量和因变量关系。通过进一步分析,作者发现这些关系或多或少是从相关学科中借鉴而来,在电子政务领域中运用颇显随意性。
电子政务公众采纳研究一直是电子政务领域研究的主要方面,也是决定电子政务项目成败的关键因素。通过对上述文献的梳理我们可以看出,关于电子政务服务采纳这一问题,不同模型从不同角度给出解释。除了在原有TAM和社会认知理论基础上添加因子拓展模型之外,还有学者从公民身份、政治、文化等社会因素,从乡村、偏远地区等地理因素,以及社交媒体采纳对信任的影响角度为切入点进行研究,研究角度十分多元。但是,Nripendra PRana通过对现存有关公民采纳电子政务服务的文献进行研究发现,178对电子政务公民采纳的假设中仅有37对变量关系是经常使用的,还有其他很多并不常用的变量关系,那么这些变量关系研究意义何在,我们究竟是要在常用关系上向更深层次去挖掘,还是另辟蹊径去拓展其他变量关系,是理论界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23电子政务与公民参与
电子政务可以加强政策制定的咨询过程,以提高公众参与度。但事实是否如此,Martin Lodge[26]等人对英国政府发起的“改革繁文缛节(Red Tape Challenge,RTC)”行动进行研究。(该项行动类似于我国网络意见征集,即政府在网络平台发布政策,民众通过网络对政策发表意见。基于民众意见反馈,政府对政策方案进行修改。)通过回答RTC的行政运作机制、现存政府管理现状以及群众意见风向3个问题,作者发现行政运作的机制要比远群众的意见重要得多,即该项行动并未发挥很大的作用。Nixon Muganda Ochara[27]等人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尽管直觉上我们认为公民缺乏可获得性、公民态度和使用移动技术所需技能,但是移动电子政务仍然为增强电子参与提供了平台。Alessandro Lovari[28]等人研究了意大利10个市facebook的公民参与度,将其划分为爱好者、单一渠道互动用户、多渠道互动用户和全方位互动用户。实证研究发现531%的粉丝属于多渠道互动用户,他们不仅阅读、转发、评论信息,还会参与网上讨论,并希望和政府部门实现有形的、真正的双向交流。Julie Firmstone[29]等人研究了英国利兹市数字媒体提供的机遇对公众参与的影响,发现利兹市当前参与只是单方面信息式参与,而非互动式参与;另外,政府的网站、社交媒体网页之间功能是分割的,网站主要提供与服务相关信息,而社交媒体则注重机构名誉管理,两者并未形成有效呼应和补充。尽管如此作者仍然相信,数字媒体将会在定义和重构公民与政府关系上发挥重要作用,为公民参与开辟新途径。Enrique Bonsón[30]等人从公共部门社交媒体内容类型和媒介类型对公民参与的影响角度入手,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地方政府发布的信息内容或者形式大都跟组织机构环境相关,不同机构环境、内容和形式造就不同层次参与水平。因此政府部门职员在着力提高公众参与水平和有效性时应适当考虑发布的内容以及形式,更好服务于公众需求。
通过电子政务提高公民参与度,建立政府与公民之间的协作治理模式,实现电子民主,是电子政务价值目标之一。通过上述文献梳理发现,有关公民参与当前学者研究的关注点主要有两个方面:一个是更多关注公民通过社交媒体平台比如facebook等的政治参与,较少关注通过网站的参与形式。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凸显了社交媒体成为公民参与主要平台的大势所趋。另一个是注重挖掘公民的参与动机、参与程度、公民参与影响因素以及参与效果,但是目前对于这四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欧洲地区,其他地区该方面的研究较少;而且研究还不深入,缺乏有力理论模型。
24电子政务的可持续发展
技术发展是非连续的跳跃式的阶段性发展,但是建立在技术基础上的电子政务却不能是跳跃性发展的,如何推动电子政务持续性发展是必须要解决的问题。Yongrok Choi[31]从与发达国家的商业对比中指出政府干预的重要性,介绍了有关于电子政务可持续发展如电子政务特征、含义、政府干预模型和时机、法律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等,并最后得出结论应当从创新网络的整体绩效出发来研究可持续发展策略。Yanni Yu[32]研究了地方政府部门电子政务在环境保护方面的可持续发展现状,通过实证研究发现电子政务环境绩效和电子政务发展水平之间没有显著关系,而且环境保护绩效较差的部门往往披露的信息也较为浅显。因此为了维持电子政务在环境保护方面发展可持续性,政府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Shiyi Chen[33]等人通过调查发现,电子政务所产生的效益仅占地区GDP较少部分,验证了索罗悖论。但是信息通讯在政务领域中运用产生的影响与其发展阶段有很大关联,只有随着经济不断发展,信息通讯技术广泛传播和应用,其正面效益才能日渐显现。同样地,Mary Maureen Brown[34]通过实证研究验证信息技术对警务效率提高并未有显著影响。但作者认为需要从多角度来评估信息技术对电子政务效率的影响。Irene Bernhard[35]等人介绍了瑞典警察运用通信技术来提高可持续发展的案例,颠覆了人们对电子政府的第一印象。在瑞典,越来越多地方联系中心建立起来,这些联系中心通过了解每个用户独一无二的需求为他们提供个人定制服务,这虽然降低了政府工作的效率,但是保障了服务的连续性,提高用户满意度,从而形成地方政府缓慢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电子政务是否能够可持续发展决定电子政务项目建设的必要性,上述可持续发展研究中,有的学者强调电子政务在环境保护方面可持续发展,有的则关注在经济、警务处理效率方面的可持续发展。笔者认为这些研究侧重点有失偏颇,因为真正决定环境保护是否有成效,决定经济是否良性发展的是实体政府的行政能力,电子政务是政府部门有力手段和工具。因此,应当从整体比如从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多维度去考察电子政务可持续发展。
25电子政务绩效评估
电子政务项目往往是复杂的,牵涉许多类型的利益相关者,包含大量的用户基础,且追求多样化的目标。因此专家在评估这些项目时往往比较困难,尤其是在这些项目的评估数据不确定或者非常主观的情况下。Mohammad Shahadat Hossain[36]等将置信规则库和证据推理两种方法结合起来,发现项目中需要改进的因素;除此之外,收集各种各样的条件,推演可能的结果,以减少电子政务项目评估中的不确定性,从而给项目决策提供更加可靠的依据。Uthayasankar Sivarajah[37]等从政府部门人员的内部视角来评估网络20的应用,在已有文献的基础上总结出电子政务20的评估模型:收益和成本、风险以及良好影响,并通过实证研究指出评估电子政务项目时应从一个综合的角度去考量。Sebastian Stier[38]认为政权形式以及实体政府的行政能力会影响电子政务绩效。通过数据分析得出结论:电子政务绩效与政权形式关系不大,只是民主政体更有利于电子政务创新。反而实体政府的行政能力对电子政务绩效相对重要,这意味着电子政务项目需要更多技术性人才和行政资源。Malin Song[39]从环境保护这一具体角度进行电子政务绩效评估,从公众参与、服务质量以及公众满意度3个方面进行评估,发现只有1/4的环保网站效率较高,有效发挥网站在环保方面的作用。Filipe Sá[40]等人通过建立服务质量模型以受众和政府部门专家的预期来要求、评估电子政务服务绩效。该模型涵盖服务质量、信息质量、管理质量以及技术质量4个方面。Cristiano Codagnone[41]等人通过实证研究发现服务供给端的自我评估阻碍了政策进步和创新,评估更多的是机构感知到的质量而非电子政务服务本身的质量和可用性。因此他们提出了整体政策评估模型,包括日常监控评估和改变创新评估两个方面的综合评价模型。
电子政务绩效评估不仅是对已有电子政务建设的检验,也是为后续电子政务的建设提供指导方向,达到以评促建的目的。通过对上述文献整理发现,电子政务绩效评估主要包括两个主要方面:一个是对具体项目的绩效评估;另一个是从特定的角度进行绩效评估。对于前者而言,研究的关键在于建立科学的指标体系,后者研究的关键在于结合学科领域发展,发现新的有价值的影响因素。
3电子政务的研究趋势
通过对2015年国际电子政务研究领域相关文献进行梳理,与2013年、2014年国内外研究主题进行对比,分析本年度国际电子政务主题;同时,发现国外电子政务研究优秀经验和做法,并结合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现状,得出电子政务研究的趋势以及热点领域。
31公民参与的公共服务系统建设研究
电子政务价值目标是透明、参与和合作。随着移动通信技术时代的到来,世界各国信息共享与公开的程度日渐提高,尤其是电子政务发展较早的国家,基本上已建成透明化政府。有些国家和地区已经致力于使用网络20技术引导公民参与政府服务提供过程,如美国圣何塞市“城市源”系统的使用等表明公众参与的公共服务系统建设是必要的,不仅利于政府部门节省成本,提供优质服务,而且有助于政民互动,提升政府形象,实现电子民主。就我国目前情况来看,政府网站、社交媒体上公众参与度不高,参与质量较差,一方面是由于我国政治文化的强大影响,公民未形成政治参与意识和主动性;另一方面由于政府基本不做回复或已有回复也未做到及时、有效,使得有积极参与性的公民也逐渐丧失热情。但是笔者认为随着公民受教育程度逐渐提高,民主意识逐步增强,以及技术成熟运用和政府观念转变,我国电子政务公民参与有较大提升空间,也将成为研究一大趋势。
32电子政务评估与电子政务可持续发展研究
Estevez和Janowski认为可持续发展维度包括社会、经济、环境和机构4个方面,电子政务只有在以上领域中获得显著效用前提下,才有得以存在的必要,才能够维持自身可持续运作,步入良性发展轨道。以上文献中,只有Yongrok Choi从政府干预角度研究电子政务可持续发展整体策略,其他学者或是从环境保护方面、或是GDP增长率方面进行衡量,有失偏颇。而且大多数研究结果显示,当前电子政务发展的现状验证了索罗悖论。事实上大多数电子政务失败并不是技术带来的,更多的是组织管理、业务管理效率低下导致的。因此如何设计更加全面的评估体系,进而衡量电子政务可持续发展是非常必要的,这与电子政务评估也是密切相关的。从当前电子政务评估现状来看,评估视角从关注技术到更加关注组织管理,评估主体从关注政府内部到更加关注公众需求,评估框架从一般性框架到针对具体电子政务项目设计体系,标志着电子政务评估日渐成熟,也为电子政务可持续发展研究奠定了基础。
33基层电子政务与参与型电子社区发展研究
目前已有的电子政务研究更多是关注电子政务顶层框架设计,研究对象更多是市级层面电子政务相关建设,较少关注基层地方政府甚至偏远地区电子政务建设[4],农村或社区公众办事仍旧需要在城镇、社区办事部门和服务中心之间折返。尤其是中国农村人口众多,如何为农民提供政务服务、农业服务是至关重要的问题。在发达国家部分地区已开始积极探索参与型电子社区建设模式,借助移动通信技术和社区办事人员对社区群众熟悉等优势,为公众提供个性、贴心服务。同时公众也可就有关社区建设方方面面反映情况,提出建议,参与社区建设与发展。因此,在借鉴国外电子社区经验基础上,探讨中国基层电子政务的发展模式和走向有深远意义,有助于提高我国电子政务整体发展水平。
34移动电子政务发展研究
移动电子政务是政府部门利用网络和移动终端为政府部门工作人员提供便利,为企业和公众提供信息和服务[5],包含政府部门移动办公和基于移动终端政务服务两个主要方面:一方面关于移动办公,国内外尚无成熟的发展模式,但是笔者认为,随着移动终端的普及、WI-FI的全面覆盖和公民与政府互动的需要,移动办公发展会成为电子政务发展一大趋势。另一方面,网络和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衍生出众多的网络社交媒体平台,如微博、微信等,这些社交媒体平台不仅为公众提供便捷服务,而且成为公民政治参与最便捷的途径[3]。移动政务服务为群众提供方便的同时也为政府管理创新提供新契机。但是移动政务服务提供仍旧面临许多问题,如移动支付问题、电子身份认证问题、政府部门之间信息共享问题等,这些都是学术界和政府必须解决的难题。
4结束语
通过对2015年国际电子政务研究领域相关文献梳理,分析年度国际电子政务领域研究主题,得出电子政务领域研究趋势以及研究热点领域:一是公民参与的公共服务系统建设研究;二是电子政务评估与电子政务可持续发展研究;三是基层电子政务与参与型电子社区发展研究;四是移动电子政务发展研究,以期对国内电子政务研究有所助益。随着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的运用与发展,电子政务发展会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在以后研究中,我们会及时关注社交媒体与电子政务的发展、政府部门数据开放情况,以及政务云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1]联合国2014年电子政务调查报告(中文版)发布[J].电子政务,2014,(8):2.
[2]徐晓林,杨兰蓉.电子政务[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22-23.
[3]杨兰蓉,赵玉攀.2013年国际电子政务研究的主题和趋势——基于美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SCI)数据库分析[J].电子政务,2014,(8):110-118.
[4]王宇,赵玉攀,杨兰蓉.2014年国际电子政务研究评述:基于SSCI数据库[J].电子政务,2015,(10):96-109.
[5]姚国章.移动电子政务发展与展望[J].电子政务,2010,(12):11-21.
[6]Tomasz Janowski.Digital government evolution:From transformation to contextualization[J]Government Information Quarterly,2015,(32):221-236.
[7]Maria Katsonis,Andrew Botros.Digital Government:A Primer and Professional Perspectives[J]Australian Journa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2015,74(1):42-52.
[8]Vishanth Weerakkody,Zahir Irani,Ibrahim Osman et al.E-government implementation:A birds eye view of issues relating to costs,opportunities,benefits and risks[J].Information system frontier,2015,17:889-915.
[9]Po-Ling Sun,Cheng-Yuan Ku.An implementation framework for E-Government 20[J].Telematics and Informatics,2015,(32):504-520.
[10]Gohar Feroz Khan.The Government 20 utilization model and implementation scenarios[J].Information Development,2015,31(2):135-149.
[11]Taewoo Nam.Challenges and Concerns of Open Government:A Case of Government 30 in Korea[J].Social Science Computer Review,2015,33(5):556-570.
[12]Fons Wijnhoven.Open government objectives and participation motivations[J].Government Information Quarterly,2015,(32):30-42.
[13]Albert Meijer.E-governance innovation:Barriers and strategies[J].Government Information Quarterly,2015,(32):198-206.
[14]Ping Gao.Government in the catching-up of technology innovation:Case of administrative intervention in China[J].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 Social Change,2015,(96):4-14.
[15]Antonio Cordella,Niccolò Tempini.E-government and organizational change:Reappraising the role of ICT and bureaucracy in public service delivery[J].Government Information Quarterly,2015,(32):279-286.
[16]Serge Kablan,Arthur Oula,Emma Elliott.Legal aspects of accessibility and usability of online public services in Quebec and Canada[J].Electron Commer Res,2015,(15):387-406
[17]Jeremy Rose.Managing e-Government:value positions and relationships[J].Info SystemsJ,2015,(25):531-571.
[18]Robert Piehler,Bernd WWirtz,Peter Daiser.An Analysis of Continuity Intentions of e-Government Portal Users[J].Public Management Review,2016,18(2):163-198.
[19]Changsoo Song,Jooho Lee.Citizens use of social media in government perceived transpancy and trust in government[J].Public Performance & Management Review,2015,(39):430-453.
[20]Nripendra PRana,Yogesh KDwivedi.Citizens adoption of an e-government system:Validating extended social cognitive theory(SCT)[J].Government Information Quarterly,2015,(32):172-181.
[21]Rania Fakhourya,Benoit Aubert.Citizenship,trust,and behavioural intentions to use public e-services:The case of Lebanon[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2015,(35):346-351.
[22]Marie-Christine Roy,Anne Chartier,Jean Cre^te et al.Factors influencing e-government use in non-urban areas[J].Electron Commer Res,2015,(15):349-363.
[23]HMBPRanaweera.Perspective of trust towards e-government initiatives in Sri Lanka[J].Ranaweera SpringerPlus,2016,(5):22.
[24]Omar Al-Hujran,Mutaz MAl-Debei,Mahmoud Migdadi.The imperative of influencing citizen attitude toward e-government adoption and use[J].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2015,(53):189-203.
[25]Nripendra PRana,Yogesh KDwivedi,Michael DWilliams.A meta-analysis of existing research on citizen adoption of e-government[J].Inf Syst Front,2015,17:547-563.
[26]Martin Lodge,Kai Wegrich.Crowdsourcing and regulatory reviews:A new way of challenging red tape in British government?[J].Regulation & Governance,2015,(9):30-46.
[27]Nixon Muganda Ochara,Tendani Mawela.Enabling Social Sustainability of E-Participation through Mobile Technology[J].Information Technology for Development,2015,21(2):205-228.
[28]Alessandro Lovari,Lorenza Parisi.Review Listening to digital publics.Investigating citizens voices and engagement within Italian municipalities Facebook Pages[J].Public Relations Review,2015,(41):205-213.
[29]Julie Firmstone,Stephen Coleman.Public engagement in local government:the voice and influence of citizens in online communicative spaces[J].Information,Communication & Society,2015,18(6):680-6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