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集体管理中的为与不为
2016-12-21王贤超李慧
王贤超+李慧
班集体管理是一件非常繁杂但是又极其重要的工作,班主任作为班集体的“领导者”,肩负着引导学生“成人成才”的重任,班集体的每项事务背后都有班主任的影子,每个学生的成长都有班主任的辛勤浇灌。但有时候并不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优秀的班集体需要班主任的精心“策划”,才能让每一颗种子都在适宜的环境中生根发芽。所以,班主任肩负着举足轻重的神圣使命,要较出色地完成这一使命,在班集体管理中必须处理好“为”与“不为”的关系。
陶行知先生说“教是为了不教”,魏书生先生在自己的教育中渗透“管是为了不管”。在班集体管理中,要讲究一点“为”与“不为”的艺术。“为”是为了给学生创造一个环境,引导学生怎样去“为”;“不为”是让学生在管理者营造的大环境中“择善而为”。“管”或“为”是手段,“不管”或“不为”才是目的,但“不管”或“不为”绝不意味着班主任对班集体的发展听之任之。因此,要想真正做到“管”与“不管”,达到“为”与“不为”的最佳效果,就必须渗透班主任的心血与智慧。
一、“有”是为了“无”
环境对学生的成长影响是巨大的,班集体文化是一种无形的力量,一旦形成就会产生强大的正能量。积极构建文明的、有特色的班集体文化,满足学生发展的内在需求,让学生能够在这样向上向善的环境中成长,是作为班主任应当去积极把握的。
陶行知先生演讲时,走进教室,把一只公鸡往讲台上一放,抓了一把米放在它面前,企图让它啄食。公鸡惊惶,不肯啄食。陶行知先生便强按鸡头“请”它吃,公鸡拼命后退。后来干脆往鸡嘴里塞米,公鸡拼命挣扎。之后,松开了鸡,悄悄走开。公鸡稍稍平静后,徘徊一阵,慢慢靠近米粒,继而悠然啄食起来。
班集体管理也是如此,班集体的文化建设应该在班集体中所有人的努力下自然形成,这里有班主任的策划、任课教师的协同及学生的参与配合。如果“有形”是教育人,那么“无形”就是感化人。要努力形成优良的班风和学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文明的行为习惯。整齐的桌椅可以引导学生端正自己,干净的门窗地面会让学生从内而外的净化,醒目的警句会时刻提醒学生以自律,这些“有形”的东西,除了能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同时每天也在提醒学生,感化学生,润物细无声,这种“有形”的教育时时刻刻都在发挥着它们的“能量”。其实,班主任工作也有两种,一是教书,二是育人。教人以知识,识人识物,这是有形的教育;言传身教,正身做人,这是无形的教育。后者较之前者更为重要,“亲其师而信其道”,自古使然,同化教育对象,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教育。
二、“严宽相济”
严格管理、严格要求是班集体管理的有效教育手段,但是,实践证明,过分的严厉使学生摄于“高压”而屈服,实际上是心服口不服,甚至于产生逆反心理与教师对抗。因此,很多时候,宽容能使学生内心受到感化,收到神奇的效果。
宽容并不等于纵容,如果班主任一味心慈手软,疏于管理,致使学生纪律涣散,有恃无恐,无所顾忌,这是班主任软弱无能的表现。在实际工作中,班主任应当“严宽相济”,把握好其中的“度”。师生做到“同呼吸,共命运”,在“严”中让学生学会自律、自强,在“宽”中让学生体会到激励、信任。
三、“不管”是为了“管”
第一,对班集体规章制度的执行人的工作,班主任不可越俎代庖,瞎指挥。第二,对班集体规章要明确对象是学生,而不是班主任自己。第三,对班集体常规的具体工作,不要横加干涉,指手画脚。
因此,班主任的“管”,最终是为了“不管”,而班主任的暂时“不管”是为了实现更好的“管”。只要班集体内的“潜规则”是积极的、向上的,班主任应留给学生用“潜规则”来评判事物正确与否的空间,毕竟,学生自我发现错误比别人指出错误所能给学生带来的教育意义大得多。
“最好的教育是自我教育”,班主任应该对“为”或“不为”都能够做到深思熟虑,切实让学生能够自由快乐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