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三生”,提高效率
2016-12-21刘振宇
●刘振宇
重视“三生”,提高效率
●刘振宇
近日,随州市举行了初中思想品德课高效课堂讲课比赛。本人有幸担任评委并作为中心发言人对整个比赛进行点评。在点评中,笔者提出高效课堂就是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即轻负担、低消耗、全维度、高质量的课堂。为打造这样的课堂,笔者认为要重视“三生”。
一、秉持生本观
学习是生命成长的过程,它是人自身的一种需要,而不是外在压力的结果。教育的一切行为都应该是为了满足学生的这种需要,从而使他们内在的生命力得到充分发挥。所以,课堂教学要切实以生为本,以学生为主体。
1.学习目标生定
教师晏某讲的是七年级思想品德课第五课《自我新期待》第二框《发掘自己的潜能》。课前他不是简单地出示学习目标,而是问学生,本节课,你想知道哪些有关潜能的知识?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被调动起来,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很快就形成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笔者相信,学生自己拟订的学习目标,势必会牵引学生更加专注地投入到学习中来,事实也正是如此。
2.活动内容生选
教师彭某讲的是七年级思想品德课第九课《保护自我》第二框《遭遇险情有对策》。在学生搜集整理出生活中多种险情之后,她选取了其中几种常见的险情:火灾、地震、泥石流、踩踏、溺水、雷击等,让每个小组自选一种,合作探究应对险情的方法,然后让各小组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轮流汇报探究的成果。有的选择口述,有的选择画图,特别是防踩踏事故的小组,上来两名学生示范人多拥挤时如何行走,倒地时用何种姿势自护等。自选的内容、自选的方式,收到了极佳的教学效果,同时小组间相互学习借鉴,也大大地增加了教学容量。
3.教学效果生评
在比赛中,每位教师都设计了课后反思环节,让学生思考并回答本节课的收获与困惑。这一环节的设定,既是对本节课的归纳总结,同时也是对教学效果的评价,更是对学生今后发展的引导。如教师胡某讲的是七年级思想品德课第七课《品味生活》第二框《多彩的生活情趣》。在学生反思中,除了反思教学知识,畅谈今后打算之外,他还引导学生评价本节课活动形式如何?大家参与活动的表现怎样?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二、注重生活化
思想品德课教学必须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要视课堂为生动、丰富、变化的生活空间,在生活中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价值观念和智慧能力。
1.材料源于生活
教师金某讲的是九年级思想品德课第七课《关注经济发展》第三框“学会合理消费”。她课前设置了一个教学环节是“给老师支支招”,即教师最近想换一部手机,但不知道该换什么品牌的,请大家支个招。教室一下子炸开了锅,大家你一言我一语。有的说该换进口高档品牌,这样显得有档次;有的说该换国产品牌,这样爱国,也更省钱,等等。在大家的争论之中,教师很自然地导入到新课上来。还如前面提到的晏老师在导入环节,选取了本校学生陈卓希玩魔方,由于速度快,事迹上了电视台的生活实例。让学生感受到,发掘出潜能的就有身边的人,就是身边的事。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学生发掘潜能的自信心,增强学生发掘潜能的内驱力。
2.活动贴近生活
教师许某讲的是七年级思想品德课第三课《珍爱生命》第三框《让生命之花绽放》。在让学生体会到生命的宝贵,并进而告诉学生永不放弃生的希望之后,为让学生掌握更多求生知识和技能,他模拟了几种场景,并分别给学生对应的工具,让学生分组讨论这些工具的正确使用方法。如:在荒野,给你手机、手电筒、打火机、指南针等,你怎么使用它们。这样做,直观形象,贴近生活,对学生的成长是大有帮助的。
3.目的服务生活
思想品德课的目的就是明理导行,也就是要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从而养成正确的行为方式,在面对不同生活情景时,能做出正确的行为选择。在本次竞赛活动中,绝大多数教师都能做到这一点。如在学习《尊重和维护隐私权》时,教师能让学生知道在对待别人隐私时哪些事是不可为的,在自己隐私的保护上,哪些事是可为的;在学习《善于调控情绪》时,教师让学生既掌握了调控自己情绪的方法,又明白了还应多关注他人的情绪;在学习《学会合理消费》时,教师教育学生既要学会理财,更要合理消费等。
三、突出生成性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捕捉一些有价值的细节,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之中作出相应的调整和变动。”这实际上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突出生成性。教师只有在教学中随时捕捉学生的疑问、想法、创见等精彩瞬间,因势利导地改变原来预设的教学内容和程序,课堂才会迸发出智慧的火花,闪现出灵性的光辉,显示出无穷的魅力。
1.设问利于生成
教师提出的问题不能都是那种只需要学生回答对不对,是不是的问题,也不能都是只有一种标准答案的问题。在课堂上,教师要大胆地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设计一些开放性活动,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观点,提出不同的见解。其中辩论会、小制作等都是很好的活动形式。如教师刘某讲的是八年级思想品德课第五课《隐私受保护》第二框《尊重和维护隐私权》。她在课堂上开展了“教室该不该安装摄像头”的辩论活动。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思维,生成了很多新的、有价值的问题。还有前面提到的教师晏某,在“拓展延伸”环节开展了做自己的形象设计师活动。让学生自己设计Logo,给自己的未来一个名衔,并写出实际行动。学生给大家展示了他们非凡的想象力,他们创设了很多意想不到的形象和头衔,也找到了很多很实际的办法。
2.合作解决生成
如上面关于“教室该不该安装摄像头?”的辩论活动中,通过正反双方激烈的辩论,教师引导归纳:教室安装摄像头有利也有弊,特别是它容易侵犯学生的隐私,所以安装与否应慎重。此时一名学生站起来说,我的学校已经在各教室安装了摄像头,那该怎么办?这实际上就是生成了一个新问题,即如何克服其弊端的问题。对此教师没有回避,也没有急于解答,而是让学生分组讨论,以小组为单位,拿出自己的建议。结果学生的有些建议非常有价值,如专人管理影像,泄密追究责任;严格影像查阅程序,不得随意调看;影像保存一段时间后要删除等。这次的合作探究虽不在教学设计之列,但笔者认为很有意义,它既进一步增强了学生的隐私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突出了本节课的重点,还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课后探究生成
有些生成问题,课堂上一时无法解决的,可留给学生课后去探究解决。如教师祝某讲的也是七年级思想品德课第九课《保护自我》第二框《遭遇险情有对策》。在探讨遭遇火灾怎么办时,有学生提到去年发生的天津爆炸案,说为什么会出现灭火不成,反而引发了爆炸的现象,这实际上是涉及到针对不同火源,要运用不同原料灭火的问题。由于师生知识储备不足以说清这一问题。所以教师没有在课堂上让学生讨论,而是在肯定该问题的价值后,将其作为课后探究题,让学生在课后通过看报纸、上网,有条件的到消防部门咨询等,多渠道了解事故的经过,弄清事故的原因,理出相应的灭火清单,下节课再请学生集中展示。这样做,既能引导学生关心时政,又能提高学生查阅资料的能力,还能拓宽学生知识面,增加生活经验。
陶行知先生指出,“我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只有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切实重视“三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把课堂的主体地位真正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探究,自我教育,才能丰富学生的知识,提高学生的能力,内化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从而实现课堂的务实高效。
(作者单位:广水市实验初级中学)
责任编辑 刘玉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