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本清源
——城乡规划设计的艺术属性
2016-12-21胡哲,陈垚磊
正本清源
——城乡规划设计的艺术属性
胡哲
陈垚磊
20世纪初霍华德的“田园城市”标志着现代城乡规划设计产生,城乡规划设计作为一个新的学科逐渐从艺术中分离,因为分属于不同的学科领域,城乡规划设计的艺术属性逐渐缩小而科学理性思想逐渐放大成为主流,尤其中国的学术界对规划艺术性认为是过时的东西避而不谈,但作为平行发展的两个学科,艺术的基因没有消失而是在不断的衍化,只有正本清源,从学科交叉的视角认清城乡规划设计的艺术本质,从源头上认识城市病,才能弥补学科发展过程中的缺失。
城乡规划设计 艺术性 学科分科
1 城乡规划设计的基本定义
城乡规划设计作为一种有意识的实践行为一直存在于艺术之中, 20世纪初霍华德的“田园城市”标志着现代城乡规划设计的概念得以确立(孙施文,2007)。
城市规划被定义为“一种科学和艺术,它能够提供土地的利用形式以及建筑的位置和特点”(Keeble,1969)是“对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具体安排和实施管理”。 虽然上述定义都明确了城乡规划设计具有“艺术”的属性,但仅仅将其理解为物质空间形态的美学安排,与当代艺术性的本意已大相径庭。只有将两个学科放置在同一时间象限中,通过历史事件、主流理论的梳理,比较二者对艺术属性的认识变化,才能更全面的了解城乡规划设计艺术属性。
2 不同时期城乡规划设计艺术性的体现
2.1、从整体走向分离
在现代城乡规划设计诞生以前,无论是绘画、雕塑、建筑还是城市空间都由艺术家设计和创作,都是艺术家对世俗、礼制、信仰等日常生活的艺术表达,城市、艺术和日常生活构成了一个整体。19世纪出现了 “为艺术而艺术”和早期社会主义所强调的艺术为社会服务两股潮流,前者强调艺术的自律性,后者反对将艺术与生活绝然分开,自此高雅艺术和实用艺术分离,城乡规划设计与艺术分离。
2.3、价值的背离与城市病的产生
价值上的背离使得二者逐渐走向了异端,产生了诸多城市病。脱离日常生活的艺术晦涩难懂而成为少数艺术家、评论家等精英的艺术。同时新兴的规划师们也极力与艺术划清界限,如柯布西耶(1923)所提倡“机械美学”、“艺术的法则是科学的”的新艺术观(张京祥,2005)。此后城乡规划设计对科学理性和技术理性的迷恋胜过一切,甚至艺术性逐渐被工具性所取代,如20世纪初戛涅(T.Garnier)的工业城市(Industrial City)、马塔(A.S. Matao)的“带型城市”(Linear City)、柯布西耶(Le Corbusier)的“光明城市”(Radiant City)等,无不例外的都是在工业化背景下以经济为主导的城市开发模式,把生活的艺术用一种“机械美学”替代,把城市变成了“居住的机器”,人类几千年来形成的城市生活状态被彻底打破。
3 当代西方城乡规划设计的艺术回归
20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后全球化、工业社会、后现代等名词成为主旋律,
理论界对现代城乡规划设计和城市问题进行了批判和反思,出现了艺术性回归的苗头。人们谴责以经济和功能为出发的城市规划设计 “单调冷漠”缺少人情味。并提出面对资本主义社会的严峻现实,破除工具理性压制的有效手段就是艺术,因为艺术是关乎精神的,是感性的张扬,是乌托邦,是一种世俗的“救赎”,人们逐渐关注“艺术的解放力量” (赫伯特·马尔库塞,2001),列斐伏尔旗帜鲜明的提出 “让日常生活变成一件艺术作品”,城乡规划设计逐渐回归其艺术的本源。
新的艺术思想推动了城乡规划设计实践的变革。首先,城乡规划设计作为一种传统艺术形式,仍然要处理城市空间“美感”问题。例如,现代城市设计很大程度上履行了城乡规划设计的艺术性职能(周卫,1997)。再有,进入后工业社会艺术成为城市发展的提供新动力。很多城市选择动漫艺术、媒体艺术、设计艺术等占据产业链的上游,间接的带动了旅游和相关产业的发展。新兴产业对传统的城市空间和生活方式都将产生了新的影响,城乡规划设计正积极的向艺术领域拓展。
4、结语
80年代后西方现代城市规划思想陆续引入国内,规划学术界习惯将物质空间形态的设计理解为艺术属性的全部内涵,认为是古典主义城市规划设计的内容,理论界对其艺术属性已经无人提及。但对于快速城市过程中的中国,西方几百年出现的问题在我国短短几十年中集中出现,对西方城乡规划设计理论的学习和引介不更盲目追新,更不能断章取义。
(注:华中科技大学自主创新基金自助)
[1]孙施文. 现代城市规划理论[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14
[2] Keeble.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of town and country planning[M]. London: Estates Gazette, 1969
[3] 张京祥. 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史纲[M].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
[4] 潘诺夫斯基. 作为人文主义一门学科的艺术史[M]. 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56
[5] Howard. Gartenstaedte von Morgen[M]. Ullstein: Posener, 1968
[6] 雅各布斯. 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M]:译林出版社,2006:342
[7] 赫伯特·马尔库塞. 广西: 广西师大出版社, 2001: 101
[8] 周卫. 城市规划体系构建探索[J]. 城市规划汇刊,1997(5):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