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的智慧
2016-12-20杨尚勤
杨尚勤
二十多年前,写一篇关于疏导的文章,借鉴了李冰都江堰治水的案例,试图更准确地理解疏导的涵义。汶川大地震,又把我的注意力引到都江堰,知道其在强震面前安然无恙,再次佩服李冰。今日总算了却心愿,亲眼目睹了这座举世闻名的水利工程。
此时已真切地站在了都江堰上。抬眼望去,岷江沿岷山自西北而东南直泻而下,在这里一分为二,内江流入成都平原,外江沿岷江继续前行。这里是岷江出山口与成都扇形平原顶端结合部,乃分水的最佳位置,既破解了水多时垮堤成涝的难题,又解决了水少时成都平原的灌溉问题,这才有了“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谓之天府”。真是了得,一个水利工程竟然成就了天府之国两千年的辉煌!
史书记载,秦国吞并蜀国后,为将蜀地建成其重要基地,决定彻底治理岷江水患,于是秦昭王于公元前256年派精通治水的李冰任蜀郡太守。由此可见,一来李冰是专家型官员,二来履职的主要使命是治水。
李冰不辱使命,他设计了三大要件。其一曰鱼嘴,在岷江弯道江心筑堤分水。其巧妙处是根据水量大小自动调节,水丰时六成流入外江,水欠时六成流入内江。其二曰飞沙堰,在鱼嘴分水堤与宝瓶口的中间构筑泄洪道。其原理是内江水量超过警戒线时自动溢至外江,形成二次自动调节。其三曰宝瓶口,在玉垒山余脉上凿开一个口子。其窍道在于,直泻而下的水流先是冲到山崖下的大坑,多的溢向外江,剩下的沉淀掉泥沙,然后静静地从宝瓶口流出,像是一个缓冲器。
我站在这儿琢磨,李冰的智慧在于充分利用了这里特殊的地形水脉水势,因势利导,无坝引水,使分水泄洪排沙控流成为一个完整体系,疏中有导,导中有疏。“如果让我再写那篇关于疏导的文章,应该会更深刻些。”我自语道。
我问讲解员,那时无工程机械,怎么修堤呢?没有炸药,如何辟出宝瓶口的?答曰,修筑鱼嘴分水堤的技术叫“破竹为笼,圆径三尺,以石实中,累而壅水”,用大白话讲,就是竹笼子装石头沉入江中;同时,李冰一边命人点火烧山,一边再泼上冷水,几个回合下来石头自然就炸开了。
顿时,我对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自然观有了更深的领悟。人们要尊重自然规律,但并不是在大自然面前无能为力和无所作为,否则人与动物有何区别?既让大自然服务于人类而又不被大自然所惩罚,该是需要多高的智慧呀。
都江堰经受了历史的考验。史载,司马迁来此考察过,诸葛亮派兵护卫过,马可·波罗游历过,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盛赞“灌溉方法之完善,世界各地无与伦比”。他们是见证者,但也只是过客,李冰和都江堰才是未曾消失过的主人。
不由地想起另一案例,只论智慧,无意评价功过是非。三门峡水库修建之时就有泥沙问题的争论,果然几十年后就让渭河入黄河口抬高近五米,导致了2003年渭南地区的“小水大灾”。
在返回成都的路上,恰巧有同行者问我:古人和今人哪个更聪明呢?我说,今人掌握的知识多,但古人更有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