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古代建筑保护性修复
2016-12-20许红举
【摘要】古代建筑保护性修复措施的科学性与合理性,直接关系到我国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与安全。古建筑不可再生,在修复措施上的细微疏忽,都可能造成无法挽回的后果。所以,古代建筑保护性修复程度决定着整体修缮项目的质量、文物保护价值以及安全性能等。本文首先分析了当前古建筑保护性修复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接着对其修缮措施进行详细地论述,从而进一步弘扬我国传统的古建筑文化。
【关键词】中国古代建筑;保护性修复
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社会的进步,我国城市化发展进程日益加快,但在此过程中,大多数古代建筑也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古代建筑作为城市发展的烙印,它是城市历史的重要见证者,同时又具深厚的考古价值。从当前古建筑保护性修复现状而言,尽管总体上已取得一定的进展,但存在很多不足和问题,其主要表现在缺乏对古代建筑的保护意识及研究人才。当然,这就无形之中影响了古建筑保护性修缮的正常进行,因而我们必须从本质上解决问题,努力保护好先辈们遗留下来的文化精髓。
一、我国古建筑保护性修复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
1、砖体与石件的风化程度严重
在古建筑勘探和挖掘过程中,石件风化现象较为普遍,而其中常见的就是砂岩、汉白玉等石件的风化,比如辽宁省锦州广济古挂建筑群中的辽代基座,曾出现多次脱落,天后宫前的台阶和石栏历经290多年的日晒雨淋,其镶嵌的红棉石雕受到严重的风化。当前,我国很多专家都重视对石件风化的研究,但不同的人所采取的修缮措施是截然不同的,因而石件风化问题至今都未能得到解决。此外,古建筑物的砖体也是最易风化的,这是因为绝大部分砖体是直接覆盖到建筑物的表面,与空气充分接触。针对古建筑物砖体风化现象的研究,我国主要采取“以旧换新”的方式,如广济寺建筑群曾经将已风化的砖体全部替换成其他砖体。然而,这并非长久之计,因为经过几年或几十年后,新换的砖体还会被风化。由此可见,对于砖体风化问题,目前只有暂时性措施,而没有彻底的根治办法。
2、大木结构变形甚至腐朽
我国古代建筑群通常都处于露天环境下,接受风吹雨淋的艰难考验,时间一长,表面自然被腐蚀,继而逐渐渗透到大木内部,人们常说的“朽木不可雕也”正是如此。大多数古建筑框架均由大木搭建而成,一旦大木遭受腐蚀,势必影响到整个古建筑结构。在当前古建筑保护性修缮项目中,由于建筑物整体面貌失去原有光泽,大木材质也随之呈现不同程度的自然破坏。于是,大木更换问题成为研究的重点,我国采取“偷梁换柱”的方式来替换腐木。
3、古建筑地基出现“沉降”现象
由于泥石流、地震等诸多自然灾害的不利影响,加之城市化建设对地基的撼动,进而造成我国古代建筑群出现“地基下层”现象。倘若地基沉降,就会严重影响古建筑的整体结构,甚至使得大木断裂。就当下所拥有的技术来说,我国对该种情况未做出有效的措施。
4、社会公众的古建筑保护性修复意识不强
古代建筑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而且也是前辈留给每一位炎黄子孙的宝贵财富,所以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去保护这些建筑。然而,从当前社会发展的情况而言,我国公民对古代建筑保护性意识不强,甚至很多公众非但未能尽微薄之力保护古建筑,反倒是千方百计地破坏他们。比如北京的故宫和长城、丹东的“大东山”建筑群等,这些古代建筑的面貌几乎不完整,特别是长城的外观,大部分游客在城墙上刻画“不到长城非好汉”或“到此一游”文字,正是这些涂鸦使得古代长城“伤横累累”。上述可见,我国公民对名胜古迹的保护意识较为薄弱,同时这也对古建筑保护性修复工作带来极大的挑战。
二、我国古代建筑保护性修复措施
1、及时对古建筑的结构变形部分进行修缮
中国古建筑所采用的材料一般为木质材料,其经过长时间的日晒雨淋,造成古建筑内部结构的严重变形。因此,必须对古建筑进行防固措施,否则就会因失衡而倒塌。在对我国古代建筑进行防固的过程中,需确保其原先木质结构的完整性。尽量与原来面貌相吻合,不盲目进行修复。值得注意的是,修缮人员对我国古代建筑实施一种保护性修复行为,而绝非对其进行改造和创新,所以古建筑自身的结构不能发生任何的改变。此外,修复工作的根本目的在于使我国古代建筑群保留更长的时间,让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见证历史的光辉,而非将古代建筑打造成现代化建筑。
2、运用有机材料,提供砖体、石件等防风化措施
我国古代建筑具有历史悠久性特征,由于长期的风吹雨淋,其风化现象极为严重。相关研究显示,有机硅材料有着超强的防水性、透气性等特性,可以很好地抵御风化作用。因此,我们应采用此类化学材料进行保护性修缮,减小风化作用和雨水腐蚀效应。另外,该种有机材料的使用期限较长,通常十多年左右,而且失效后自动脱离古建筑物表面,不存在对古建筑造成任何损毁的说法。但因为有机硅材料与原先古建筑材料存在巨大的差异,所以在保护性修复过程中不能够大面积地进行体改,而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复,不改变古建筑的本来面目。
3、积极加强关于古代建筑保护性修复的人才培养
目前,我国众多高校均普遍重视现代建筑的讲解,而忽略建筑史的发展。当然,近年来部分高校逐渐重视起来,但却只是民间主动地研究这这件事,从高等教育委员会到基础学科建设部,领导层应充分关注此类问题,并研究如何将建筑课程与我国古代建筑、现代建筑相结合,以彰显中华民族具有特色的建筑观。由于高校所培育出的建筑人才都从事现代建筑相关的工作,因而对古代建筑的了解甚少,所以不能从根本上实施古代建筑保护性修复工作。我国需大力加强古建筑方面的人才培育,进而更加科学地保护好我国古代建筑。
4、提高社会公众对古代建筑的保护意识
古建筑作为中国传统的历史文化,其是一种不可再生的可视资源,也是构成我国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部分。要想努力好先辈们遗留下的宝贵资源,并使之长久存在,就必须加快提升广大人民群众的保护意识,让每一位中华儿女都参与到古代建筑的保护性修复活动中去,从自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从而不断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首先,不能盲目地开发旅游资源,大多数地方性政府为了推动本地区的经济增长,加之迫于组织的重压,随意将古代建筑开辟为旅游景点。这种做法虽有助于快速提升古代建筑物的知名度,但却极大地影响了古建筑的保护性修复工作,甚至将我国古代建筑视为一种赚钱的器具,违背了文化传承的初衷。其次,还可以举办摄影展来培养社会公众对古代建筑的保护意识。通过以古代建筑为主题的摄影展,将所有参赛作品“晒”出来,用视觉影像刺激公民的大脑,同时给人以震撼之感,激发广大群众的古建筑物保护意识,特别针对青少年群体。由于古代建筑的保护性工作并非由个体或政府承担,它亟需全国公民的共同力量,每个人都应积极参与其中,保护共同的历史文化资源。
三、结束语
我国古代建筑作为民族向心力的标志,是几千年来传承的宝贵遗产。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时至今日,我国古代建筑保护性修复工作受到多重阻扰。但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思想观念的更新,我们应不断加强对社会公众进行古建筑保护教育,制定切实可行的保护性修复策略,从而弘扬传统的建筑文化。
【参考文献】
[1] 喻学才. 中国建筑遗产保护传统的研究[J]. 华中建筑, 2008(02).
[2] 阮仪三. 中国历史古城的保护与利用[J]. 中国文物科学研究, 2007(03).
[3] 阮仪三. 中国历史古城保护与利用之我见[J]. 艺术评论, 2007(11).
【作者简介】
许红举(1971—),男,河南开封人,开封市延庆观繁塔文物管理所馆员,主要研究方向:文物保护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