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罗素摹状词理论

2016-12-20阚侃

青春岁月 2016年21期

【摘要】1 905年,罗素在其发表的《论指称》中提出了Description theory(摹状词理论),该理论的提出是在弗雷格涵义指称论为基础的,主要以解决“存在”问题为目的,尤其对逻辑学和语言哲学的研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本文从罗素摹的状词理论提出的背景、专名和限定性摹状词的区分以及斯特劳森、唐奈兰等哲学家对于罗素摹状词理论提出的质疑三个部分入手,从优点和不足两个方面进一步清晰地理解和把握罗素的摹状词理论,为今后语言哲学的学习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摹状词理论;专名;限定性摹状词

1905年,罗素在其发表的《论指称》中提出了Description theory(摹状词理论),该理论的提出是以在弗雷格涵义指称论为基础的,主要以解决“存在”问题为目的,尤其对逻辑学和语言哲学的研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并且被誉为“哲学的典范”。罗素以解决哲学“存在”问题为目的,将摹状词在命题中化解为具有精确涵义的命题涵项,并以其为武器来解决哲学中由于专名和摹状词的混淆而产生的问题,罗素的摹状词理论作为一种从逻辑的角度分析方法,将逻辑分析与语言哲学问题相结合,有利于呈现清晰的,符合客观事实的语言结构,防止对概念产生混淆。摹状词理论的提出解决了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受本体论的影响对日常语言所造成的误解,同时也对摹状词研究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对语言哲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影响。

一、摹状词理论提出的背景

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量子物理学撼动了低速运动下的传统物理学基础,数学被归结为逻辑学后逻辑悖论的出现,使传统的“思辨”哲学受到“实证”浪潮的猛烈冲击,在这危机之下所隐藏的真正的威胁是来自于哲学自身存在价值的丧失。众所周知,每门学科都有自己所擅长研究的领域,如果该研究领域逐渐被消解,那么该学科也就逐渐失去了存在的意义。人类思维里形而上学的观念在经过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启蒙运动洗礼后也在逐渐消解,实证主义日益将思辨哲学从科学认识领域驱除出去。在客观经验和实证原则的冲击下,先验真理和纯思领域也对其无法抵抗,传统哲学面临巨大的挑战。然而数理逻辑的发展为哲学提供了一块摆脱客观经验的研究领域,但是由此也产生了新的问题,即逻辑的基础是什么。哲学家们认为任何逻辑的表达都离不开语言,解决哲学问题的前提就是要理清我们的语言。因此一部分哲学家开始把日常语言作为研究对象,并且将其与逻辑分析相结合,这也引起了近代哲学的语言学转向。

伴随“语言学转向”,分析哲学逐渐兴起,早期的分析哲学家对“指称”问题给予了一定的关注,弗雷格提出“涵义-指称”理论,罗素对此理论进行进一步发展提出著名的摹状词理论(Theory of Description)。摹状词理论是罗素在哲学领域中提出的重要理论,并被分析哲学家们称作“哲学的典范”。

二、罗素的摹状词理论

对于专名与摹状词的区分是罗素摹状词理论的主要部分,罗素认为一切传统语言问题的产生,大部分都来源于对专名与摹状词概念和使用的混淆,只有对二者进行正确的区分,才能更好的进行对日常语言的研究。罗素主要是在弗雷格涵义指称理论的基础上按照语词指示的功能分为专名和摹状词。

专名与摹状词的作用分别是指称作用和描述作用,摹状词又被分为限定性摹状词与非限定性摹状词。罗素认为他认为专名就是一个符号,它所直接指向的个体就是该专名的涵义,并且涵义只依赖于个体本身,与其他词意无关。同时,罗素也提出限定性摹状词就是一个孤立的符号,它并不直接指向某个个体,只有把它放在上下文当中才有意义。

罗素的摹状词理论的提出主要有两个目的,首先,是为了解决“存在”的问题,也就是“存在悖论”,例如,“金山不存在”这个命题,既然我们已经知道“金山是不存在的”,那么金山就并不存在所指,但是我们又为什么说出“金山”呢?按照罗素的观点,意义即是其所指,那么如果要使这个语句有意义,那么它的所指也必须存在,也就是金山是存在的,这样金山既存在又不存在。所以摹状词理论就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避免这样情况的发生。其次,是解决逻辑中的集合论悖论。罗素认为这种谬论的产生源于我们构造了混杂的类,所以对于这个问题罗素是用类型论来解决的,但“在我们达到类的理论以前,有三个题目应当研究:演绎法理论、命题函项和摹状词。从逻辑上说,在类的理论中并不假定第三个题目,但是在处理类时需要一种理论,摹状词就是这种理论的比较简单的一个例子”。

罗素把摹状词分为非限定性摹状词和限定性摹状词。非限定性摹状词的语言形式是“一个如此这般的”(a so and so),而限定性摹状词的语言形式是“那个如此这般的”(the so and so)。对于非限定性摹状词而言,以“我遇见一只独角兽”为例,假设我知道独角兽的定义,那么这个命题里就包括独角兽的概念,但是事实上,并不存在与这个概念相对应的实物,所以该命题就不包括“独角兽”的构成成分,而产生这种问题的原因就是我们所使用的语法形式。罗素对于摹状词理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限定性摹状词,并且着重对限定性摹状词和专名进行区分。首先我们在前面已经谈到专名是简单符号,其意义不依赖于其他任何语词的意义;而限定性摹状词就是一个孤立的符号,它并不直接指向某个个体,只有把它放在上下文当中才有意义,假设一个人从来没听说过“威弗利”,那他跟本不会明白“威弗利”的指向,也就是它的意义;但是对于限定性摹状词“《威弗利》的作者”而言,即便我们从来没听说过,但是我们也理解它所表达的意义。其次,专名是具体事物的名称,每一个专名都有与其对应的个体,但是摹状词所描述的个体在现实中并不都是存在的则不同,例如:“英国的现任女王”就是存在的,而“当今法国国王”就是不存在的,因为我们都知道当今法国并没有国王。罗素在摹状词理论的引导下揭示出逻辑形式和语法形式的差异,以“斯科特是人”和“《威弗利》的作者是人”为例,他认为“斯科特”是命题的主词,“《威弗利》的作者”却不是。如果我们认识不到这两个命题是完全不同的,就说明我们已经陷入了形而上学的误区,所以对于逻辑形式和语法形式的区别是非常必要的。

三、对罗素摹状词理论的质疑

虽然罗素的摹状词理论被分析哲学家称作“哲学的典范”,但是这一理论也受到了一部分哲学家的质疑。日常语言学派哲学家斯特劳森对罗素的摹状词理论主要有三点质疑:第一,斯特劳森认为罗素将意义与指称、论断的关系产生了混淆。他认为意义是语词或语句的功能,指称和论断分别是语词和语句的使用功能,所以说语言是否有意义和语言是否有指称、论断没有直接的关系,但是二者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意义是指称、论断所遵循的规定、并且对其具有指导作用。第二,在限定性摹状词和逻辑专名区分的问题上,斯特劳森认为罗素对该问题的区分并不准确,他认为对于语言本身而言,它并不存在指称作用,所以只针对语言本身我们并不能对其进行判断,看它是否为真或者为假,但是如果我们结合语言所使用的语境,我们就能辨别它所指称的对象,进而也可以对其真假进行判断。例如“当年的法国国王”,如果将这个限定摹状词脱离特定语境,我们没法判断它所指的到底是哪位国王,可能是法国任意一个国王,所以它本身并没有指称作用。所以,斯特劳森否定了永远具有指称作用的逻辑专名的存在,只存在非限定性摹状词和限定性摹状词。第三,斯特劳森认为并不是只有逻辑专名才有指称作用,判断一种语言形式是否有指称作用应该由其所结合的语境来决定,由于自然语言本身就是不确定的,所以即使是罗素提出的“the so and so”形式的限定性摹状词也不一定就具有指称功能,不是该形式的摹状词也不一定就不具有指称功能。

唐奈兰对于罗素的摹状词理论也存在一定的质疑,他认为罗素的理论仅适用于限定性摹状词的归属性用法,并不适用于限定摹性状词的指称性用法。罗素的理论存在这样一种逻辑衍推:从“该φ是Χ”可以推出“存在有且只有一个φ”,即只有某人或某物实际地满足限定摹状词的使用,该限定摹状词才能指称这人或这物,它似乎对限定摹状词的指称性用法是不成立的。唐奈兰认为,“某个东西是该φ”这一“蕴涵”并不等同于衍推,它更像是一种预设,这种预设是建立在通常对使用一个限定摹状词来指称这一点所成立的那种东西的基础之上的。当然,罗素的理论无论如何都没有表明(对指称性用法成立的东西)“某个东西是该φ”这个蕴涵来自“正在指称的东西是该φ”这个更明确的蕴涵。因而,罗素的理论作为一种限定摹状词理论仅仅适用于归属性用法。

四、结语

罗素的摹状词理是罗素哲学思想里十分重要的一部分,并且在分析哲学的发展中,也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首先,摹状词理论的提出解决了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受本体论的影响对日常语言所造成的误解,通过对语言的重新构造,揭示语句的真正的逻辑形式,让我们清晰的看到语言结构,避免了无谓的争端,同时也开辟了哲学新的发展领域;其次,罗素的摹状词理论所提供的逻辑语义分析方法也较好地解决了语义学的三大难题:同一陈述句的替代问题、排中律问题、否定存在陈述问题;最后,即使罗素的摹状词理论也受到斯特劳森、唐奈兰等部分哲学家的质疑,但是对限定性摹状词指称作用的研究也起到了积极推动的作用,引导了后来的哲学家对其更深入的思考和探索,寻求更好的解决路径。

【参考文献】

[1] 鲁家铭. 罗素摹状词理论研究[D]. 吉林大学, 2010.

[2] 刘  涛. 浅析罗素的摹状词理论[J]. 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 社会科学版, 2003(2):1-5.

[3] 夏年喜. 从摹状词理论看语言哲学与现代逻辑的关系[J]. 首都外语论坛, 2006(00).

[4] 王  娟. 罗素的摹状词理论探析[J]. 宜宾学院学报, 2005,5(2):95-97.

[5] 武庆荣. 解析唐奈兰的《指称与限定摹状词》[J]. 晋中学院学报, 2008,25(1):54-56.

【作者简介】

阚侃(1992—),黑龙江讷河人,黑龙江大学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和文化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