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铜鼓舞溯源
2016-12-20杨文杰
【摘要】铜鼓舞是壮族村民一项传统的民间舞蹈,也是壮族的一种文化,经历了千年的风雨洗礼而不衰,一直保持着铜鼓舞的风采。我国铜鼓舞的分布地区比铜鼓的分布地带更为集中,主要分布在滇东南文山州的富宁、麻栗坡县地区等壮族村寨。本研究通过文献资料法、实地调查法、逻辑推理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对文山壮族铜鼓舞的起源进行研究,得出壮族铜鼓舞源于生产劳动、宗教祭祀、生活娱乐、军事战争,是壮族人宝贵的文化财富。
【关键词】壮族;铜鼓舞;起源
壮族铜鼓舞来源于文山州的广南、麻栗坡、富宁、西畴、马关、邱北等县的壮族村寨,铜鼓舞的起源及发展,民间有很多种不同的说法,包括有源于祭祀,有源于娱乐,有源于部落战争,有源于礼仪,也有多种祭祀而产生的,还有战国和西汉晚期考古学家对铜鼓的探索。铜鼓的来历以及铜鼓的社会功能主要是我国南方一些少数民族及东南亚部分民族的一种民间乐器,作为乐器问世的它的主要功能当然是作乐器演奏和舞蹈伴奏。一般情况下击鼓都是与歌舞并作,尤其是在传统节庆欢乐日子,击铜鼓与跳铜鼓舞是作为一个群众自娱性的整体项目来呈现的。到目前为止,在文山州境内发现的铜鼓和铜鼓舞已经很普遍,其数量多,分布区域广,流传悠久,是一个发展较为成熟的铜鼓群,与其他地区和其他民族的铜鼓舞相比,拥有独特的一面。发展到现在的铜鼓舞已经成为本地的一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作为传统体育项目的铜鼓舞具有健身健心、娱乐趣味、经济效益、教育延续、观赏评价等社会文化功能。
一、壮族铜鼓舞的起源
1、源于生产劳动
壮族村民多居在多水的地方,主要种植水稻;舞蹈多数与农事有密切联系,壮族的铜鼓舞也一样,此舞蹈表现的种类多属稻作文化,如开垦、栽秧、撒种、采摘、收割、打谷等;春耕、夏种、秋收、冬藏,一目了然地用身段、手势表现出来,给人以鼓舞,以向往,充满生机;栩栩如生地把农业生产活动过程再现出来。如以稻田为主,牛是村民生产劳动的主要工具,坝田、播秧等等生产过程中都需要牛的配合,牛在农业生产中发挥的作用最大,此后为了敬重牛壮族人民在耕作坝田的过程中,累了就停下手中的活,三五成群的打泥巴架,逐渐成为一种放松娱乐的方法;还进行组织打泥巴架比赛,逐渐演变到泥巴节。为了敬仰水牛,人们在铜鼓上刻下水牛的图纹,意表对水牛的敬仰和感恩,因此人们对牛尊崇为神灵而加于崇拜。
2、源于祭祀活动
在古代社会,铜鼓舞是氏族部落镇压妖魔鬼怪,消灾求福,保佑平安,保护村寨,是转危为安的部落吉祥之舞。日常生活中,铜鼓舞始于原始的自然崇拜,祭祀大自然是壮族人民生产生活的反映,铜鼓舞是当地壮族的传统历史文化,蕴涵着壮族先民对自然信仰,有维护民族生存、发展等方面的历史文化底涵。铜鼓舞还是壮族人民乞求太阳神来赶走猛兽以保佑风调雨顺,获得大丰收时也用来祭祀之舞。在春节期间,每村每户都会在家进行各种祭祀,先进行敬神,敬完后再进行驱鬼。办葬丧事也使用铜鼓舞,主要是安慰亡灵,让神灵听到鼓声后引渡亡灵升天;如果祭奠对象是女性,则表演者头上加戴牛角的头饰,以示亡人升天后有牛可耕,以温饱衣食的心愿;如果祭奠对象是男性,则铜鼓演奏者需手脚戴马响铃,以示亡人威风八面。在祭祀祖先时也跳铜鼓舞,则是期盼祖先随着铜鼓的声音降到凡间,使子子孙孙得到祖先的“庇佑”,祭祀祖先从古代兴起并沿袭至今的传统习俗,以嘱咐后辈子子孙孙们遵照族规所规定之日,击鼓举族聚会,以祭祖神。
3、产生于生活娱乐
每当节庆、婚庆、生育时壮族人民都要举行跳铜鼓舞、唱铜鼓歌来庆祝;壮族跳铜鼓舞的时间一般在春节、三月份。如三月份的三月三歌节,主要是青年男女找对象,在这歌节中看到自己喜欢的对象就可以把他带回家,反应出壮族人民生活的美好。春节期间的赛铜鼓,场面壮观,激动人心,铜鼓比赛以村寨为界,各村的铜鼓队,把自己的铜鼓扛到另外村寨附近的小山顶上,双方隔两山的谷遥遥相对,带上很多吃的东西,全村的村民一起到山顶助阵。比赛开始,各击鼓的队员,精神抖擞,奋力敲击,鼓声震撼山川。助战的伙伴拿着草笠,为击鼓者扇凉鼓劲,呐喊助兴。围观的群众,满山遍野,夜间,火把川流不息,场面异常雄伟壮观。比赛是以铜鼓声最响亮,打鼓时间最长队为胜,双方往往直打到铜鼓声哑,有一方认输为止。然后群众便心满意足的唱着山歌,排着长队,高高兴兴的返回寨子。
4、部落战争的凝练
壮族铜鼓舞是氏族部落出征前或胜利后,酋长与民共舞从而获得神的力量以保卫氏族部落不受侵辱的战斗胜利之舞。在古代,铜鼓只为部族头人或酋长所拥有,用于祭祀、典礼、召集部众和指挥作战,是掌握和行使统治权利的象征,是地位和财富的标志·《隋书、地理志》:“有鼓者,号为都老,群情推服。”唐代刘恂的《岭表录异》中有:“南蛮酋首之家皆有此鼓。”如果失掉了铜鼓,就意味着统治地位的丧失,而缴获铜鼓则作为胜利的象征。铜鼓作为礼仪重器,又被统治者用作最高文化礼节和权势象征,北宋淳化元年(公元990年)南丹州(今河池市南丹县地)刺史卒,其弟莫洪皓袭刺史,以铜鼓三面进贡王朝,表示对最高统治权的敬意的归附,因此民间有这样一种传说。壮族村民深受封建王朝和野蛮的土司制度的双重压迫,灾难深重,为了生存,壮族人民反抗民族压迫和阶级压迫的斗争延绵不断,铜鼓舞与壮族的自卫求生需要有关,为了有个立足之地,壮族人民们紧密团结,这时铜鼓舞成了维系各村寨关系的纽带,具有一定的号召力和凝聚力来共御外敌。而壮族社会的基本组织是山寨,由于居住分散,交通不便,消息闭塞,他们便利用铜鼓传递信号,一有外敌入侵,目击者立即报告寨主,寨主随即敲响铜鼓向全寨及邻寨报告,于是每个村寨,鼓声震天,人们以最快的速度集结抗敌。取得胜利后,壮民便聚会欢庆,设下酒宴,跳起铜鼓舞,以示祝贺胜利。
二、结论
壮族铜鼓舞历史悠久,是壮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把农业生产活动过程再次呈现出来,春耕、夏种、秋收、冬藏,形象生动地用身段、手势表现出来,给人以鼓舞充满希望。起源于各种宗教祭祀、生产劳动、部落战争、生活娱乐等。壮族人民跳铜鼓舞是对太阳崇拜、蛙崇拜、鸟崇拜、祖先崇拜、大自然崇拜、水牛崇拜等,这种崇拜在铜鼓上都有相关的纹饰。在这些纹饰的背后,特别是太阳神崇拜和水牛崇拜,明显带有稻作文化的历史痕迹。壮族铜鼓舞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自娱性的,是村民集体舞蹈,比较原始素朴粗犷;另一种是表演性的,接近于舞台艺术,有一定的表演程式。
【参考文献】
[1] 韩荣培. 水族铜鼓舞探源[J]. 贵州民族研究: 季刊, 1995,1(61):116-119.
[2] 马 薇. 云南边三县铜鼓舞管窥[J]. 中央民族学院学报, 1984,3:114-117.
【作者简介】
杨文杰(1980—),男,汉族,云南楚雄人,硕士研究生学历,曲靖师范学院体育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民族体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