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族原创舞蹈《外婆的歌谣》的创作过程
2016-12-20田玲
【摘要】侗族对大家来说并不陌生,像其他少数民族一样,侗族长期在历史舞台上绽放光芒,他偏安一隅,这个民族勤劳勇敢、意志坚定、豪放热情,是典型的具有中华民族传统特性的民族。
【关键词】侗族;舞蹈;探索
一、创作背景
侗族的文化艺术丰富多彩,有“诗的家乡,歌的海洋”之美誉。侗族诗歌的韵律严谨,题材广泛,情调健康明朗,比喻生动活泼。其中,抒情诗歌优美细腻、真挚热情。叙事诗歌委婉曲折,含义深长,是侗族民间文学的一项极为珍贵的文化遗产,诗歌歌词多以人类起源、民族迁徙和习惯为题材,极具史料价值。如琵琶歌,曲调欢快流畅,为侗族所特有。侗族的舞蹈有多耶、芦笙舞、舞龙和舞狮等。芦笙舞是有舞者吹奏芦笙边吹边舞的集体舞蹈。
1、多耶
“多耶”是侗语音译,“耶”是从一种侗族民歌中带有耶的衬词而得名,“多”是侗语,是唱的意思,“多耶”为“踏歌而舞”之意,它是中国侗族的传统民歌形式之一,也是侗族大型集体舞。参与者需手拉手围成一圈,跟着领唱的节奏边唱边舞。人们没有尊卑贵贱之分,没有语言隔阂,没有授受不亲,人人忘我而唱,忘我而舞。它以“欢乐、友谊、安定、团结”为永恒的主题,传达“平等、和谐、大同”的理想。侗族多耶同样起源于劳动。在古代,侗族先民们为了生存繁衍,必然要与自然界作斗争,比如抬石头砌墙,挖洞穴以防兽害;拉木头起木楼躲雨栖身;集体狩猎等。由于劳动需要而产生了语言,随着劳动方法的进行使语言与动作的变化逐渐增多,歌舞的基础也就由此而产生。
2、侗族大歌
侗族没有自己的文字,许多优秀的文化传统、生活习俗、社交礼仪等都是靠着优美的歌声一代一代往下传。“汉人有字传书本,侗族无字传歌声;祖辈传唱到父辈,父辈传唱到儿孙”是侗民族生活的真实写照。侗族大歌在侗语中俗称“嘎老”,“嘎”就是歌,“老”具有宏大和古老之意。它是一种“众低独高”的音乐,必须由三人以上来进行演唱。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是其主要特点。模拟鸟叫虫鸣、高山流水等大自然之音,是大歌编创的一大特色,是产生声音大歌的自然根源。它的主要内容是歌唱自然、劳动、爱情以及人间友谊,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和谐。侗族人民视歌为宝,认为歌就是知识,就是文化,谁掌握的歌多,谁就是有知识的人。在侗族地区,歌师是被社会所公认的最有知识、最懂道理的人,因而很受侗人的尊重。侗族大歌作为侗歌中最精华的组成部分,它的演唱内容、表现形式,无不与侗人的习俗、性格、心理以及生活环境息息相关,是对侗族历史的真实记录,是侗族文化的直接表现。
侗族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侗家小孩自五、六岁起就开始跟父母亲学歌,到了十二、三岁便能歌善舞。侗家有句俗话:“饭养身,歌养心”。侗歌代代相传,至今不衰。原创舞蹈《外婆的歌谣》就是在代代相传的侗族文化背景下创作的。
二、舞蹈《外婆的歌谣》的结构分析
舞蹈《外婆的歌谣》描述了一个年迈的侗族老外婆和孩子们生活场景中学习侗歌的感人故事,表达了侗族人们热爱侗歌,热爱生活的民族精神。舞蹈以侗族儿歌《筑塘歌》来音乐素材,以民间舞蹈《多耶》为创作灵感,通过和外婆学唱侗歌、外婆生病、直到把侗歌唱到北京的大舞台等4个环节表现了侗族人们让民族文化代代相传团结奋进的民族精神。
1、引子
侗寨的早晨(侗族歌谣引出舞蹈,鸡叫,鸟鸣,一片田园景象的早晨)。
外婆:妹崽,起床嘎!小孩:嗯。外婆:太阳晒屁股了。小孩:嗯。
童谣《筑塘歌》出现。
2、第一段:快乐侗娃
侗族歌曲《筑塘歌》旋律:
情节描述:(描述了侗家娃娃快乐的玩耍,做游戏、比力气等。设计了最后比力气时一个孩子摔倒了的情节)。
对白:
外婆:哎!妹崽,摔到了没有?小孩:外婆,屁股好痛!
外婆:来,外婆看看。小孩:哎呦,好痛!众小孩:外婆,我也痛,分声音(我也痛、我也痛、我也痛……)
外婆:来,外婆唱歌给你们听,你们啊就不疼了!
音乐歌谣响起:侗族《筑塘歌》唱了几句就加入旋律,欢快的,表现孩子们在玩耍中学会了侗歌,欢快的旋律不时萦绕着外婆的歌声和孩子学唱的歌声。
3、第二段:侗娃们的心愿
描述了侗家孩子为了让外婆的病好起来,努力地学习侗歌,表达了努力唱到北京去的愿望。
音乐:在蝉之歌和多耶的基础上加上现代舞的节奏和配器,舞蹈动作在第一段的基础上加以现代舞的元素,更好的表达孩子们从玩耍学歌到为了外婆一定要学歌的强烈愿望和努力。
情节描述一:第一段末尾时有传来了外婆的歌谣,但是唱着唱着就出现了外婆激烈的咳嗽声。
对白:
外婆:上气不接下气的咳嗽声。小孩:外婆,你怎么了?
外婆:上气不接下气的咳嗽声。小孩:外婆,你好点了吗?
孩子们哭了。外婆:(微弱的、断断续续的):外婆没事,只要你们把侗歌唱到北京去,外婆的病就会好起来的!
情节描述二:一片寂静,突然传来一个孩子的歌声,慢慢的越来越多,在刚劲有力的音乐中孩子们努力的歌唱着,她们一个共同的愿望就是一定要唱到北京去,这样外婆的病就会好的。
情节描述三:在刚劲有力的音乐舞蹈中突然峰回路转,音乐一下子从快到慢的所以的情感在此时得到升华,孩子们的衣服从生活服装转变为盛装,在音乐的陪衬下感觉到孩子们激动地登山了首都大舞台,天籁般的歌喉使她们看起来如此神圣。
4、尾声:远方的思念
音乐变得深情和牵挂,表达了孩子们对外婆的思念。
孩子画外音:外婆,我们唱到北京了,您快点好起来吧……
这时孩子们手捧外婆送的小香包,注视着远方,耳边仿佛又传来外婆那熟悉的歌谣。
三、创作思考
通过舞蹈《外婆的歌谣》的创作过程中,对侗族舞蹈创作有了一些想法,用侗族的民间舞风格特点和具有现代元素的侗族原创音乐相结合,是侗族舞蹈创新的基本要求。音乐是舞蹈的灵魂,我们坚信没有好的音乐是很难创作出好的舞蹈作品来的,由此可见音乐在舞蹈中的重要地位。吸收传统的侗族音乐中精髓,创作好的具有侗族特点的舞蹈音乐,使其旋律流畅、节奏鲜明强烈、音乐形象生动具体,充满现代气息。把这种具有民族特征和感染力的现代音乐运用到舞蹈中,能够使观众耳目一新,使其在音乐中去感受理解舞蹈的内容和含义,从而激发他们的情感并产生共鸣。由此可见一部成功的作品要与好的音乐有机结合才能使得作品锦上添花,这些具有侗族特征和富有感染力的现代音乐的融入,给侗族舞蹈注入了新的活力。为侗族艺术赋予了时代的气质,跳出了现代民族、现代观念、现代意识的特色。编导在编创侗族舞蹈的时候,不能仅仅停留在体现侗族风格和形式上,而是在于对侗族舞蹈更深层文化内涵的拓展和民族精神、民族底蕴的体现。这就要求编创者深入侗寨生活,深入群众,了解侗族的历史、文化、民俗、民风,从传统中吸取精华。总之,只有创新才能使民族民间舞具有新的生命力和长久的艺术魅力。应当把握的一点是:民族民间舞的创新,时代性是关键的,既要保留民族民间舞的精华,又要超越其局限,还要站在民族性、地域性的基础上,保持它的本质精神,创造性地运用现代意识,合理借鉴其它舞种的长处为我所用,使民族民间舞走出一条更宽阔的创新之路。
【参考文献】
[1] 刘宗碧. 关于侗族文化保护的“原生态”视野和实践的思考[J]. 凯里学院学报, 2012(02).
[2] 黄小明. 侗族歌舞“多耶”的文化变迁[J]. 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2004(03).
[3] 陈 菲, 顾钦全. 侗族文化景观初探[J]. 钦州学院学报, 2008(04).
【作者简介】
田玲,女,湖南怀化人,本科学历,凯里学院音乐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舞蹈、编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