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体育运动的有效管理途径
2016-12-20李鑫
李鑫
摘要:推动大学生体育运动的有效管理途径,应树立“以人为本”的育人理念,健全大学生体育运动的制度管理保障,整合学校资源,充分利用各种载体,不断创新大学生体育运动课程和教学管理,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并建立检查、监督、评价的反馈循环机制,不断满足学生体育运动需求,最终达到促进大学生和谐全面的健康成长成才的根本目标。
关键词:大学生;体育运动;管理
DOI:10.16315/j.stm.2016.03.019
中图分类号:G473 文献标志码:A
一个国家的高校体育运动管理水平是其体育运动管理体制的具体展现,是实现高校大学生体育运动目的的基础,没有科学、合理、高效的大学生体育运动管理,任何大学生体育运动目标的实现、体育制度的落实和体育规章的执行都是一句空话,是难以完成的。加强对大学生体育运动的有效管理,提升大学生体育运动素质是保证我国素质教育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我国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
1大学生体育运动管理的本质
基于一般意义的管理的定义可以表达为是在特定的环境下,通过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环节来协调以达成目标的过程。其中,管理主体就是实施以上管理活动内容的主导者,管理对象是管理者实施管理活动的被动接受者,或者是实施管理活动的执行者。大学生体育运动的管理就是体育教师对大学生在体育运动中实施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从而完成学校的培养目标,实现学生个人全面发展的过程。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大学生体育运动的管理不仅仅局限于大学生体育课程的管理,其中也包括对各种不同形式的体育运动的管理。
2新时期大学生体育运动管理的现实意义
大学生体育运动是当前高等素质教育和校园文化生活的一种需求和形式,在我国高校的人才培养事业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大学生体育运动的训练与管理质量直接影响着大学生体育运动水平的提升,影响着我国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和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为了更好认识大学生体育运动及充分发挥体育运动管理功能的目的,有必要以发展的观点,对大学生体育运动管理的价值和功能进行深入地分析。
(1)有利于推动素质教育全面实施。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正在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这一转变的显著特征就是以学生为本,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素质教育以人为本的价值转向,深刻影响了学校教育管理改革,呈现出许多新的时代特点:如强调素质教育目标,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强调学生未来发展,重视学生个性养成和综合素质培养;强调培育学生良好的团队精神和集体主义意识等等。可见,新时期的我国高等教育管理改革立足于学生的主体性,将学生培养发展成为“人”,凸显了素质教育的育人理念。大学生体育运动的“人本化”管理,是对素质教育理念的贯彻执行,有利于高等教育管理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有利于推动高校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加强对大学生体育运动的“人本化”管理,有利于更新体育运动训练观念和体育运动教学方法、拓宽训练内容、丰富训练手段、优化教学设计、构建新型师生关系;这些改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实践能力,有利于发展学个性,健全学生的人格,让学生学会创造、学会竞争、学会协作,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从而推动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
(2)有利于提升体育教师专业素养。当前,加强对大学生体育运动的有效管理,必然会对体育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出更高的要求。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指出:“请你记住:你不仅是学科的教员,而且是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导师和道德的引路人。”可见,只有广大的体育教师具备较高的专业素质和人文精神,才能在体育运动训练及教学中对大学生进行良好的教化和管理;也只有具备较高的专业素质的体育教师先认识到体育运动训练是培养大学生这一高素质人才的过程,是师生双方通过训练活动实现“教学相长”的过程,才能让体育运动的训练课堂富有生机,才能给大学生以正面积极的影响。因此,加强对大学生体育运动的有效管理,有利于丰富并提升体育教师的专业素养,有利于强化体育教师的职业道德和责任感,使体育教师更有亲和力,增强体育教师的人格魅力。
(3)有利于提升高校办学内涵和层次。《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健全学校体育工作机制,充分保证学校体育课和学生体育活动,广泛开展群众性青少年体育活动和竞赛,加强体育卫生设施和师资队伍建设,全面完善学校、社区、家庭相结合的青少年体育网络,培养青少年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形成青少年热爱体育、崇尚运动、健康向上的良好风气和全社会珍视健康、重视体育的浓厚氛围。通过五年左右的时间,……,推动青少年体育运动的发展,不断提高青少年乃至全民族的健康素质。”大学生体育运动不仅可以培养大学生的竞争意识,还可以培养大学生良好社会道德与科学协作精神,更有利于培养优良的个人品行。众所周知,大学生是祖国的花朵和未来,是新时期加强人才强国战略和富国强民的根本举措,从这一层面上来讲,加强对大学生体育运动的管理,从把握时代特点的高度,从大学生体育运动的基本地位和作用出发.从大学生体育运动共性与个性发展出发,用理论化、科学化和系统化的方法来指导大学生的体育运动,发挥大学生体育运动的优势和特点,从而确保大学生体育运动规范化,常态化、有效化,是将“以人为本”的理念落到具体实处的关键,也是全方位的提升高校办学内涵和层次的有效途径。
3当前大学生体育运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高校推进大学生体育运动这一举措有效提升了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和综合素养,但随着经济社会发展,高校在推进大学生体育运动中也出现了大学生体育运动管理中“育人理念”缺失、大学生体育运动管理中“育人模式”僵化和大学生体育运动管理中“团队精神”缺乏等现状。
(1)大学生体育运动管理中“育人理念”缺失。近年来,高校体育运动在增强大学生体能和体质方面虽然取得了显著成绩,但由于长期以来受“学科中心”传统课程理论的影响和制约,“育人”理念仍然存在着诸多缺陷。管理应该是为服务于组织而存在的,不能为了管理而管理,而是该为了实现通过管理大学生体育运动从而提升大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管理。管理的目的就是要促使大学生通过体育运动来进行有效全方面的发展。一方面,当前高校体育教学过分关注体育运动技能的训练,高校学生的精神需求往往不被重视,体育运动的管理者是管理活动的关键要素,管理主体的素质和能力,管理主体的价值观和职业修养,对大学生体育运动和管理过程的协调与控制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个别“高校体育专业教师自身就缺乏团队精神理念,不可能对团队精神给予足够重视”,大学生团队精神无法在高校体育专业课上得到良好的锻炼和培养;其次,高校对大学生体育运动课程重视的程度影响大学生体育运动的效果。高校体育教学作为高等教育教学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既是当前高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手段,在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和全面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当前个别高校的教育管理者对大学生体育运动管理的认识影响了大学生体育运动的教育行为和效果。有研究曾指出,几乎“所有体校校长都在强调文化学习的重要性,认为体校的首要任务是教书育人,然后才是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但是运动成绩如果不尽人意,体校的生存将受到很大的影响。”个别高校甚至“挤占”学生的体育运动课,不仅严重影响了大学生身体素质的正常发展,而且为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制造了人为“藩篱”。
(2)大学生体育运动管理中“育人模式”僵化。在高校传统的体育课堂教学中,往往只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在体育教学中沿袭“刺激一反馈”这一命令式、检查式的传统的高校体育教育教学模式,向学生发出信号,学生则根据信号被动地做出反应,严重忽视了除大学体育课程以外的体育运动形式对大学生的作用: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动机、兴趣、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忽视了对学生主体意识、体育兴趣以及自我独立锻炼身体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对学生的自我学习、自我评价、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能力培养。片面追求体育课堂成绩,过分强调“体育达标”,忽略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如某些学生喜欢踢足球或打篮球、或打乒乓球,抑或跳健美操,虽然这些学生没有达到高校体育运动所规定的训练标准,但不得不说,他们通过这些运动已经同样地得到了身体和精神上的锻炼,而且是独立的自觉的,体育兴趣浓厚。所以,高校的广大体育教育工作者不应当压制大学生的其他体育运动、更不能强迫这些学生单纯为了应付考试去练习体育项目,否则就会导致原本作为高等素质教育重要手段的高校体育运动,反而成为了“应试教育”的附庸,从而造成不利于形成大学生团队精神的状况。
(3)大学生体育运动管理中“团队精神”缺乏。“自我管理团队”是团体管理者的一种特殊类型,在“自我管理团队”中由组织派出的管理者成为教练或顾问,他们仅仅提供建议而不发号施令,该团队中的成员自己负责自身活动并监控自己。然而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全面深入和市场经济进一步发展,当代西方文化传入我国,并对我国高校体育教育的价值取向产生着愈来愈强烈的影响,这其中尤为突出的是效率观念和竞争观念。现代西方竞技体育倡导竞争,倡导超越对手,其竞技活动是在互相较量、互相比拼的过程中实现。在当代西方竞技体育观中,比赛场上的强者被视作英雄和偶像。不得不说,当代西方的竞技体育文化观,对于培养我国当代大学生的社会竞争意识和竞技体育价值现有着重要意义。但是西方体育文化观也有不利于大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面,当代西方体育文化过于强调“个体本位”,使我国大学生在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相冲突的时候,往往把个体利益放在第一位,责任意识缺失,过度地看待与他人的竞争。大学生在对待同学间的竞争和与其他同学合作的关系问题上,往往过多地关注同学间的竞争,忽视了同学竞争中的合作,忽视了竞争中的合作和合作中忽视了合作中竞争优势的形成的双赢。个别大学生甚至不愿意通过刻苦努力缩短与其他同学的差距,而是将其他学生视为潜在的敌手,对其他学生充满敌意,根本无法与其他学生建立相互合作、互相关怀及信任的关系,就更谈不上团队意识的培养了。
4大学生体育运动管理的途径创新
良好的大学生体育运动管理水平既是保障大学生体育运动训练的必然要求,又是其重要目标和主要内容。在高校中进行大学生体育运动管理可以通过以下多种途径:
(1)健全大学生体育运动的制度管理保障,为大学生体育运动的长期顺利开展提供制度和环境保障。大学生体育运动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除了传统的体育运动课程外,还必须强化日常体育运动管理,让大学生体育运动不是停留在呐喊的口号上,而是真正地落到实处。高校要从制度上规范大学生体育运动管理,建立一种“他律管理”和“自律管理”相结合的管理模式,来保证大学生体育运动的进一步开展。因此,高校可以作为“第一责任人”,倡导并“引领”大学生开展大学生体育运动,并对此做出相应制度上的规定和要求,如可以颁布《关于全面开展大学生健康体育运动的方案》及《关于全面开展大学生健康体育运动的通知》等有关意见,积极倡导、要求和引导大学生通过体育运动来锻炼身体、强化身体素质,要求大学生每天必须保证一小时锻炼时间,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健全相应的奖励制度,从而为大学生体育运动的长期的“常态化”的顺利开展提供物质、精神和制度方面的保障和支撑,构筑大学生体育运动有效的调控机制。
(2)改革大学生体育运动课程和教学管理,为大学生体育运动注入新的活力。要真正的从源头上推进大学生体育运动,就必须从管理理念上更新大学生体育运动课程的教学观念,倡导“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导的体育运动课程的教学和管理模式,让广大学生转变体育运动训练的观念,实现“让我学,让我练”转变为“我要学,我要练”的大学生体育运动训练新思路。与此同时,要改革并创新大学生体育运动课程的教学方式,加大体育运动课程资源的利用和开发,不断丰富体育形式,以“拓展训练”和“集体竞赛”的方式创新大学生体育运动模式。高校可以根据客观的现实条件进行一些集体项目设计,将大学生分成若干竞赛小组,选择紧扣时尚体育运动的体育竞赛游戏让大学生们比赛,要在体育运动集体竞赛中培育大学生的体育运动兴趣、意识及能力,激发大学生在体育运动中的表现力和活力,让他们感受到体育的力量和带给他们的激情。高校应把“拓展训练”和“集体竞赛”作为大学生体育运动的教学新模式和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方式。激发大学生们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动性,激发大学生的运动热情和兴趣,满足不同层次大学生个体的体育运动需求,培养他们树立终身体育运动意识,促进他们和谐全面的健康成长成才。
(3)实行激励管理的方法,有针对性的调动大学生对体育运动的积极性。在对大学生体育运动的管理中,体育教师不仅要根据体育运动的需要和个人身体素质与能力的差异进行不同目标的制定,还要分析他们的行为特点和影响因素,有针对性的展开管理工作,以调动大学生对体育运动的积极性,改变和引导大学生的行为,使之符合实现体育运动目标的要求。体育教师应与大学生建立双向沟通的渠道,及时了解大学生的目标设置状况,人的一切有意识的行为都是为了实现一定的目标而引发的,只有体育教师了解大学生当前有怎样的运动目标,知道大学生重视什么或期望得到什么,才能具有制定有激励作用目标的依据。帮助大学生设置适当的运动目标具有激发维持动机、指导行为、增强参加体育运动积极性的作用。同时,让大学生参与制定合理的运动目标,才能有效的激发大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热情,提高体育运动的效果,在目标实现的同时又能锻炼大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4)加强大学生体育教师队伍建设,积极发挥体育教师的引导作用。高校体育教师作为构筑大学生体育运动长效机制的关键性环节,是大学生体育运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大学生的体育运动锻炼和运动体质的提升也要靠高校体育教师的督促和引导才能完成。著名思想家泰勒就曾指出,“具有丰富知识的人,比只有一种知识的人更容易产生新的思想和独创的见解。”高校体育教师对大学生体育运动锻炼和身体素质的培养至关重要,他能够起到一个“领头羊”的作用。高校体育教师如果对体育运动有所热爱,他们对体育运动的热情会产生强大的磁场,能带动学生努力进取,并能产生巨大凝聚力量,促使广大学生心向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能够激发广大学生的体育运动热情。因此,要长期高效地开展大学生体育运动,强化大学生体育教师的综合素养至关重要。高校要有计划、分批次地对体育教师进行在职培训,通过对基本素质、体育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等方面的培训,有效提升高校体育教师的综合素质,从而为建立一支“德才兼备、业务精湛”的体育教师队伍和大学生体育运动长效机制提供人才资源保障。
(5)建立检查、监督、评价、反馈循环机制,有效督促大学生体育运动长效运行。大学生体育运动长效运行应具备相应的内、外部保障条件。一方面,要从真正意义上明确大学生体育运动的责任主体,做到职权明确,做到狠抓落实。从政府——学校——教师,再到大学生,形成一条自上而下顺畅的管理体系,对落实大学生体育运动贯彻落实情况定期检查、监督、评价、反馈,并把大学生体育运动贯彻执行情况纳入到高校学科评价和业绩考核指标体系中;另一方面,要积极倡导,充分发挥广大传媒的舆论导向作用,对大学生体育运动开展较好的学校要及时予以报道和表扬,同时,通过建设大学生体育运动网站和大学生体育运动热线电话来接受大学生的咨询,并通过多渠道和学生家长联系,共同监督大学生体育运动的运行情况,从而为大学生体育运动长效有效运行提供监督保障:
总之,大学生体育运动管理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要有效地将大学生体育运动落实贯彻,促进广大学生全面健康成长成才,高校就必须从教育管理模式、师资队伍和相应制度上予以深化改革,不断创新,加强学校、政府和教师之间的和谐互动,努力形成一种各方面互相协调,齐心协力,共同育人的思想教育工作局面,进而稳定推进大学生体育运动育人功能的长效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