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技术演进下的传播新浪潮

2016-12-20郭沛沛

网络传播 2016年10期
关键词:新华网人民网受众

郭沛沛

未来,因为有太多的不确定性和可能性,才被人无限畅想。新浪未来媒体峰会的召开将“浸媒体”一词隆重推介给大家。26日,一场有关“技术演进下的传播新浪潮”的讨论在“网络传播“沙龙再次展开,现场无人机、VR等真实体验,将观众带入另一个想象空间。

近年来,以无人机、VR、移动直播等为代表的新技术正在一次次刷新受众的感官和体验,媒体传播的工具在变化,介质在变化,传播形态也在变化,下一波传播浪潮到底在哪儿?第十四期“网络传播沙龙”邀请新华网融媒体产品创新中心总监刘宏伟,人民网网络电视部主编谢婷,新浪网副总裁、新闻总编辑周晓鹏共同对话,《传媒》杂志主编杨驰原,中国传媒大学培训学院无人机新闻航拍培训项目课程顾问朱芙蓉,作为“特约观察员”对整场沙龙进行观摩。

刘宏伟:科技与媒体的结合,是新华网的下一站

2015年6月15日,新华网进行改版并宣布组建国内媒体首个无人机队。2016年10月28日,新华网登陆A股,在上交所宣布上市,开启资本助力下的新型主流媒体集团之行。在沙龙现场,刘宏伟毫不掩饰即将上市的喜悦,“正是有这么多的‘率先和‘首个,新华网才走到今天。”

提及无人机,刘宏伟更是滔滔不绝。在他看来,新华网始终关注技术的发展对媒体带来的改变,并认为技术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服务功能。“如果说用一句最凝练的话来描述新华网的无人机业务,我觉得应该是定位于两个服务,第一个是服务于新华系的新闻采编业务,第二个则是服务于行业产业的应用。”

自上线以来,新华网无人机队在重大事件报道中就从未缺席。在天津港爆炸、深圳滑坡等突发事件中,新华网无人机队深入一线,用“技术+专业”带回震撼的第一手材料。“当然,只做新闻类材料的采集和加工,很显然是不够的”,刘宏伟介绍,针对于整个产业行业和应用,新华网也做了一些战略上的部署,比如和国资委、农林部门等展开的“飞服”合作。

不过,目前无人机投入成本较高也是业内较头疼的问题,“配备一辆无人机的通讯导航车,连改装带其他,要100多万,还不算人力上的投入。”目前新华网有自己的研发团队,但是“整体的创新发展,我觉得一是要靠自己,二也要依靠外界的力量,为我所用并与我们本职业务相结合,拓展行业合作、开发付费服务,不失为一种办法。”

对如何评价无人机在行业应用中的标准,刘宏伟在沙龙现场打趣地说道,“我有一个标准,是让‘二老满意。”刘宏伟解释说,“一是让老板满意。老板就是我们上级领导,互联网快速更迭,作为媒体,我们首先要守住自己的‘道儿,新闻网站原有的职责不能随着媒介和工具的变化而转移,无人机新闻产品的生产、加工和传播,同样要严守导向,做高品质的内容;二是让老百姓满意。东西再好,最终都是服务于网友和受众。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传播渠道广泛,要根据网友和受众的需求来组织内容生产和深度加工,要说接地气的话、做接地气的事儿。”

对于传播的下一个浪潮,刘宏伟深思后回答,“还是要技术引领。”他表示,整个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业态的未来发展最终还是会由技术驱动。他最后以新华网董事长、总裁田舒斌的一句话总结,“科技与传媒的结合,就是新华网的下一站。”

谢婷:求新求变,是网媒在互联网浪潮中的应有之义

今年3月,人民网与美国高通公司展开战略合作,开启了新闻报道在重大突发事件时的“飞行模式”。“这是一个标志性的事件,标志着人民网应用无人机在新闻传播及大型采访报道领域的一个开端。”在沙龙现场,谢婷详细介绍了人民网无人机应用的情况,“目前人民网无人机的飞手团队在20人左右,已经初步形成规模,但不同的是,他们并不是专职飞手,而是集记者、摄影、飞手等于一身的全能人才。”作为国际互联网上最大的综合性网络媒体之一,人民网的布局自然不小,“人民网地方分公司以及海外分公司已经开始逐步配备无人机,并且与地方的一些无人机航拍机构也签订了合作。”她表示,新技术给媒体行业带来了巨大的推动和变化,加大对新技术的关注和研发,是媒体保持创新的必备素养。

“从采集方式上看,新技术的应用加强了时效,进一步保障了新闻的真实性,无人机等作为现有地面拍摄的一种补充,可以弥补大量人力所不能及之处。从受众感受上来看,我们把这些新技术所带回的画面当作一个全新的视角,尽可能给受众创建‘第一现场‘新闻当事人的感觉。”谢婷坦言,目前人民网在无人机方面的应用已颇有成效,随着航拍技术在新闻传播领域更加娴熟的应用,无人机将会成为网络新闻媒体进行新闻采集和生产的标配,并在未来新闻传播领域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对于当下直播泛滥以及记者“网红化”的现象,谢婷认为,以无人机、VR等为代表的新技术势必给既有的新闻传播格局带来震荡式的变化。技术一方面会走向高精尖,另一方面也会降低门槛吸引更多的受众来加入到其中,这对网络新闻传播起到了两方面的刺激,一是机遇,二是挑战。媒体人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保持自身的专业性,也是必须要思考的问题。求新求变,是网媒在互联网浪潮中的应有之义。

唯创新者强,唯创新者胜。谢婷最后补充说,不管技术如何演进,媒体人首先要恪守好自己的传播阵地,先做好自己既有的优势,然后再以技术为工具和推动力,才能在内容生产机制和整个产业链条中取得更大的成功。

周晓鹏:不要用已知来猜测未知

新浪,作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门户网站之一,从诞生之日起就是新媒体探路的主力军。周晓鹏前一天还在自家的峰会上探索未来,第二天下午就来到沙龙现场继续聊起了这个话题。

“整个传媒业在发生一个大的变化,这个大的变化是随着现在整个信息传播的去中心化的移动互联时代的到来而产生的,作为一个资讯的发布者,该怎么去面对?用户的需求是什么?未来的需求是什么?接下来进入的什么?该怎么进行支撑?”这个在互联网行业“混迹”了二十年的第一代媒体人周晓鹏在连续抛出数个问题后随即开始阐述他的思考。

“浸媒体时代,是让受众有更多的沉浸感,要通过沉浸式的表达,带给用户沉浸式的体验,让用户接受的不再是浅阅读和浅思考的内容,而是有更多沉浸式的思维。”周晓鹏延续着前一天的主题谈道,“我们今后要努力的方向,是要在信息、视角、体验三个方面做增量。”

对于无人机、VR等具体设备和“新技术”这个概念,周晓鹏直言,“我在中国目前还没有见到真正的VR产品,现在呈现的只是360度全景视频,但全景视频绝不等于VR。”周晓鹏分析,媒体行业新技术普及率较低,没有代表性的作品,这与目前花费成本高有较大关系,但另一方面,周晓鹏认为,并不是所有的新闻都适合使用VR等新技术形式,“这取决于报道的对象是什么,如果报道对象用一段文字就可以很清晰、很准确的表达,那么没有必要出动航拍无人机、VR、直播等,但是如果场景需要并且适合,那就必须要进行尝试。”周晓鹏认为,真正的技术,我们离它们还很远,但是技术对于媒体最重要的,是一种能力,一种有意识去思考并去驾驭的能力,媒体只要有这样的能力就足够了。

对于未来网络媒体从业人员的问题,周晓鹏直言,新浪今后不再有“编辑”的角色了,而是叫“内容产品经理”。今后媒体的从业人员不能仅考虑一个点,而必须考虑新闻生产链条上的每一个环节。周晓鹏尤其强调传播的作用,“传播就是一切,没有传播,产品做得再好也没有意义,很多媒体最终都死在了传播上。”所以,对于现在这种借助分发平台的传播,周晓鹏表示十分痛心,“内容虽然传播出去,但是用户却停留在了别人的平台,这种做法无异于‘饮鸩止渴,没有用户这个媒体是活不下去的。”

谈及未来,周晓鹏表示,“不要以已知来猜测未知。未来是什么样的我们根本不知道,或许就根本不应该以现有的思维去分析,我们只能保持观察,并时刻警惕。”

前不久,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实施网络强国战略进行第三十六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强调,互联网新技术新应用不断发展,使互联网的社会动员功能日益增强,要传播正能量,提升传播力和引导力。毋庸置疑,技术在传播业的发展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技术演进下的传播新浪潮即将到来,未来媒体正在一步步揭开它的神秘面纱。

猜你喜欢

新华网人民网受众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中自协、新华网、行者,共同发布骑行大数据报告
从人民网的实践看区块链技术在主流媒体创新中的探索应用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
电视节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众
新华网:杭州未来5年推3000个“机器换人”项目
人民网:杭州9名环卫工赴新加坡“进修”
人民网形象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