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金融:中小银行弯道超车的新契机
2016-12-20黄金睿
黄金睿
从2007年广东地区消费金融试点的启动,到2010年四家持牌消费金融公司的正式成立,到2013年消费金融试点城市扩展为16个,再到2015年消费金融试点范围的全面放开,经过近十年的探索与发展,截至目前已成立15家持牌消费金融公司,非持牌消费金融公司已达几百余家。
巨大的市场空间和持续的政策利好,使得消费金融市场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与追逐,形成了银行系与产业系各具优势的主体阵营。在逐利资本助燃消费金融市场热度的同时,各类消费信贷产品创新不断,出现了面向不同客户群体的市场细分格局,同时演化出各类差异化的业务模式,也带动了消费金融行业的产业链化良性发展。
未来金融蓝海:消费金融
在全球经济持续承受下行压力的大背景下,在供给侧改革和需求拉动的共同作用下,我国经济整体保持了中等发展速度。伴随着经济的结构性调整,消费已经成为驱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据统计,2015年我国消费支出占GDP的比重超过了66%,虽已取得了持续性增长,但与发达国家高达百分之八十以上的这指标相比,还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
为持续发挥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形成“消费升级-需求扩大-产业升级”的良性循环,国家政策层面也在不断释放培育消费群体、促进消费金融创新发展的政策导向,近年来密集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消费金融快速发展的积极政策。
同时,消费金融业务通常无需担保、简便高效,依托科技手段,可实现现场申请、即时审批、实时放款的优质客户体验;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合理简化了信贷流程,提高审批效率,满足了客户对便捷性和时效性的要求。
因此,在市场空间的吸引下,在政策的引导下,在业务模式的驱动下,除传统金融机构致力于消费信贷业务创新发展的同时,拥有消费场景的电商巨头、具有互联网基因的金融与非金融机构也不断尝试涉足消费金融业务,消费金融市场呈现出空前的繁荣景象。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消费信贷规模,已从2010年的7.5万亿元,持续增长至2015年底的近19万亿元,年均增速近20%,已经成为金融领域的蓝海(图1)。
中小银行的发展良机
在传统金融业务竞争中并不具备绝对优势的中小银行,在消费金融普惠而无歧视性的环境下,与大银行和电商巨头们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消费金融业务的独有特点与发展趋势,赋予了中小银行更多的创新优势,也为其带来发展良机。
消费金融的客群定位与中小银行客群相契合。中小银行的客群定位往往略低于大银行,与消费金融等共享经济下的普惠金融创新业态的客户定位具有同质性。中小银行对此类客群的掌握与了解,使其更易于贴近客户,实现客户需求导向的产品创新。
消费金融小额分散的特点致使大银行无法顾全。消费金融业务具有小额分散的特点,现阶段大银行无暇顾及或不愿意投入。但大众客户数量大、潜力大,只要针对大众客户的不同消费需求,积极开发和创新种类多样的小额消费信贷产品,并形成一定规模,同样可以带来丰厚盈利。
消费金融是中小银行应对利率市场化挑战的重要举措。消费金融业务对资本需求少、盈利能力强,与中小银行体量小的特点相契合,也是其应对利率市场化后利差缩小问题的有效举措之一。
作为中小银行中的一员,包商银行作为一家从内蒙古自治区走向全国的城商行,在依托区外网点逐步实现全国运营的同时,契合当前国内大力倡导的普惠金融发展理念,也在积极谋求新金融时代的转型发展,在进行数字化银行——有氧金融战略布局的同时,创新性地打造了互联网金融扶贫平台“马上帮”,将互联网金融引入社会责任承担领域。目前,消费金融也已经成为包商银行转型发展布局上重要的一环,通过与各业务单元的联动,可形成战略协同、业务协同,共享平台资源,将为整个集团带来稳定的客户群、更加完备的业务及产品结构,从而增加综合竞争力。
中小银行如何发展消费金融实现弯道超车
在消费金融呈现爆发式增长的背景下,在互联网技术迅猛发展的趋势中,中小银行更应紧握产业革命带来的历史契机,谋划转型发展路径,从而实现完美超越。
大数据征信思维,多样化信用数据来源打造立体风控体系。作为持牌机构,中小银行开展消费金融业务,拥有人行征信的天然优势,可以成为其风控的基础与核心。但消费金融的普惠性决定了中低端客群的纳入,而人行征信仅35%的个人征信记录覆盖率,难以满足以信用为基础的消费贷款业务需求。大数据征信思维的应用,通过对来源于政府组织、第三方征信机构、网络爬虫技术等多样化渠道的客户身份信息、教育背景信息、社交网络信息、GPS位置信息等多维度数据进行交叉验证与建模分析,实现了对客户征信的立体画像。通过数据来源的不断演进和数据模型的持续训练,具有学习性和前瞻性的消费信贷风控体系会愈发精准。
将前沿信息技术应用于消费金融,提升中小银行的竞争力。在互联网金融的新起点上,在共享经济的引领下,前沿信息技术已成为共创共建的公共资源,如何应用与场景化才是关键。中小银行在拥有与大型金融机构平等机会与起点的同时,能够以更灵活轻盈的体制机制,实现更快速的转型发展。在数字化技术迎面而来的世纪,将前沿的底层信息技术,如区块链、生物识别、数字加密等,植入与融合在消费金融场景中,服务于更快速、精准、数字化的业务需求,从而打造信息技术核心竞争力。
借助线上模式发展消费金融,助力中小银行线下网点壁垒。过去十年间,消费金融业务经历了“纯线下——线下线上相结合——纯线上”的发展趋势,线上模式已经成为确定性的主流。不具备线下网点优势的中小银行,更加适合将线上模式作为发展重点。而较之线下模式,有了线上风控和信息技术的支撑,线上模式将拥有更高的业务效率和更低的获客成本。随着全行业的互联网化转型发展,线上场景已不再是电商的天下,很多传统行业也已经从线下转为线上,如教育、医疗、旅游等,为消费金融业务的线上发展提供了越来越多的可切入场景。此外,线上发展的行业标准化程度高,业务对接的难度小,能够迅速形成与流量入口间“业务提升-获客导流”的双赢格局。
中小银行有了共享经济下的平等机会和天然优势,紧跟政策和监管导向,保持对前瞻性技术的敏感度,综合运用多来源大数据和各类征信数据,搭建坚实的风控体系,同时探索资产证券化、债券发行等金融工具,从而形成对资金端的有效补充,在消费金融领域中小银行将大有可为。
(作者单位:包商银行博士后流动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