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愁”为例浅析古典诗词中的情感隐喻

2016-12-20张鹏

北方文学·下旬 2016年9期
关键词:相似性范畴词人

张鹏

摘要:隐喻,作为一种认知现象,无时无刻地不在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本文的主旨意在运用情感隐喻实现的普遍方式即认知语言学上的“相似性”原理以及认知心理学中的认知模式与认知语境来归纳解析以“愁”为对象的的古典诗词中情感隐喻概况和运作方式。另一方面,又采用情感隐喻实现的特殊方式即范畴理论和意象图示理论来解读带有特殊意象的诗词。

关键词:抒情诗词; 情感隐喻;“愁”

一、情感隐喻的界定及在古典诗词中的分类

自莱考夫和约翰逊出版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面世以来,情感隐喻也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走进人们的研究视野。

作为人类经验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情感是人类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及相应的行为反应。为了形象地描述和理解人类的抽象情感,人们经常将其具体化、范畴化,即隐喻化,这就形成了情感隐喻。

古老的中国诗人在传递情感抒发志向时常常以非常形象的某一物状来代替内心丰富的感情活动。以下是本人摘取的诗词中以“愁”为对象的情感隐喻分类。

(一)愁是丝、线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李煜《乌夜啼》)

丝,线有着不容易被疏理的特点,尤其是当一大团丝线乱蓬蓬地缠在一起时更是给人一种无从下手的感觉。而一个人烦恼忧愁的时候,心中焦虑,心理感受与面对实体物质的亲身体会形成了具有相似特征的一对组合。

(二)愁是水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李清照《一剪梅》)

水具有连绵不断,浩浩荡荡地特点。它的绵延性,日夜流淌的永不止息性正恰好对应了“愁”的无休无止。

(三)愁是云

马萧萧,人去去。陇云愁。(孙光宪《酒泉子》

云是大千世界中变化不定的物质之一。人的情绪的多变性与云的这一特点非常相似。

(四)愁是花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李璟《摊破浣溪沙》)

丁香集群开放,外部形状结点密集。现代汉语中有一个动宾搭配的词组“解开心结”用的也是相同的隐喻。

(五)愁是柳絮

撩乱春愁如柳絮,悠悠梦里无寻处。(冯延巳《鹊踏枝》)

柳絮纷飞,漫天飘舞,形成一个无规则的空间。在这个无规则没有秩序的空间内,输入到人体内的感受也是杂乱无章的。

(六)愁是雨

帘外雨丝丝,浅恨轻愁碎滴。(汤显祖《好事近》)

研究表明,下丘脑与情绪和动机有密切关系,愁的情感多来自于消极的情绪。身体对这种消极情绪的直接反应便是心中的不快,于是这个被称作“愁”的情感的自上而下的路径便产生了。

(七)愁在容器里

甚荒沟、一片凄凉,载情不去载愁去。(张炎《绮罗香》)

作者内心极度压抑,写愁绪带给心理上的沉重感,赋予愁情以重量。

(八)愁是发丝

细粟柳芽枝上满。待尔抽长,把我离愁绾。(黄景仁《苏幕遮》)

忧思过度,身体机能减退,因而滋生白发。这种生理现象的产生便在忧愁与发丝变白之间建立了联系。

二、古典诗词中情感隐喻的普遍实现方式

通过对上文大量蕴含情感隐喻的诗词的初步分析,可以大致总结出来古典诗词中情感隐喻实现的普遍方式。

(一)相似性

束定芳指出, 相似性就是两个物体间相似的特征。但这种相似性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相似。很多时候,是通过将隐喻源投射到目标域的过程中突显出来相似性。比如,TIME IS MONEY 这个隐喻中,TIME 和 MONEY并不一定从最初就是存在相似性,但是当TIME投射到了MONEY上以后,TIME的“可被花费性”就被显现出来,获得了与MONEY共同的相似点。理解诗性隐喻,也是根据“形似既同一”的原理。(Lacoff and Johnson,2003)。对应到本文中“忧愁是网”(WORRY IS NET)的隐喻中。WORRY和NET在最开始并不存在相似性,可当WORRY投射到NET上,WORRY的“无法摆脱性”就被突显出来,获得了与NET一致的相似点。

(二)认知模式

生活在特定环境之中的人们存在的认知模式会受到环境的影响。Lacoff提出的Idealized Cognitive Model一说,很好地解释了这个问题。人们在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家庭学校教育的多重因素影响下,其认知模式会形成一个定式。而Cognitive Modle是指人们认知事物,建立范畴的工具,是人们建立范畴的动因理论。(李福印,1995)

以李煜的绝命词《虞美人》为例。上阙开篇写道“春花秋月几时了,往事知多少?”春花,明媚多姿,美丽无比;秋月,朗照于天宇,皎洁迷人。依照于ICM的概念,这两个事物在人们的认知模式中代表着美好与幸福。但是,当词人在写下这篇词作时,世事格局已经发生变化了。亡国之痛犹如一根扎在心底的词,每一天都在折磨词人敏感的神经。因此在这里,“春花秋月”已不再被作为“美好的事物”输入到词人的脑中了,而是在与偏移后的的CM结合后,形成了“痛苦的囚徒岁月的映照”这一信息。

(三)认知语境

Newell 和Simon在信息加工原理中认为,环境对感受器的刺激,使得相应的信息进入加工器,处理由存储器,输出到执行器,该反应对环境进行解码。依据这个原理再来分解一下含有情感隐喻的词。

如:帘外雨丝丝,浅恨轻愁碎滴。(汤显祖《好事近》)

潮湿阴冷的下雨天,构成词人抒发情志的外部环境。多情敏感的词人透过轻盈的薄帘看到纷纷落下的如丝细雨,在如此阴暗寂静的氛围中内心中的从前往事被悄然触动,记忆中的惆怅过往被激活,曾经或美好或悲伤的事件一幕幕地浮现在眼前,最后在“嘀嘀嗒嗒”雨声中词人感受到的是“浅恨轻愁”。

三、古典诗词情感隐喻的特殊实现方式

(一)范畴

传统范畴(classical categories)是通过有边界区域(bounded regions)或“容器”(containers)隐喻性来理解的。因此,一个事物可以处于一个范畴的“里“(in)或“外”(out),可以“放进”(put into)一个范畴或从一个范畴“移除“(removed from).

如果X处于容器A中,而A又处于容器B中,那么X处于容器B中。这个推理的正确性取决于容器的拓扑属性(topological properties)而非逻辑推论(logical deduction)。[3]

如:

明朝酒醒大江流,满载一船离恨、向衡州。(陈与义《虞美人》)

依据“传统范畴是容器”(CLASSICAL CATEGORIES ARE CONTAINERS)的隐喻,词作可以如下分解。

离恨在人心里。

人心在人体里。

人体在小船里。

所以,离恨在船里。船载着离恨。

(二)意象图示

认知语义学的一个重要主张是,在我们的知识中,有相当大一部分不是静止的(static)、命题式(propositional)和句子式的(sentential),而是植根于各种模式的知觉互动(perceptual interactions)、身体活动和对物体的操纵(manipulations of object),并由此获得结构(Johnson 1987,1993;Lakoff1987,1990;Talmy 1988)。这些模式是被称为“意象图示”的经验完型。意象图示产生于运动感知行为,如操纵物体、确定空间方向、感知时间先后、根据目的而调整感知焦点(perceptual focus)等(Johnson1991)。[4]通过这个定义,那么再来分析词作。

如: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秦观《浣溪沙》)

“雨”的意象图示激活的信息包括:下雨时,天空乌云浓密,天色阴沉,温度降低,冷风阵阵。在以“愁、思、恨”为对象情感隐喻的古典诗词中,“雨”这一意象经常出现。首先,雨充满动态感,它自上而下。其次,雨从未知的上空向下落,雨在降落过程中伴随的不同自然现象无法把握。再次,降雨伴随的降温会引起身体上的不适,最终引发情感上的消极体验。

四、结论与启示

通过运用情感隐喻在古典诗词中实现的普遍方式和特殊方式,笔者认为,认知影响情感,情感借助规约化的意象利用“相似即同一的原理”通过心理空间的合成达到有的放矢地抒发。因此基于这一点,在理解以抒发“愁”的感情的古典诗词时,既要注重作者抒发的情感与作品中出现的特殊意象的相似性,又要格外注意作品作者的创作背景和个人背景。

参考文献:

[1]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9:2.

[2]盖拉茨(Geeraerts,D.)主编,邵俊航,杨波译[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8ISBN978—7—5327—5747—3.198.

[3]Ken Baldwin,Claudia Brugman,Jane Espenson,Sharon Fischler,Ray Gibbs,Adele Goldberg,Mark Johnson,Karin Myhre,Eve Sweester 和Mark Turner:隐喻的现代理论.

[4] Raymond W.Gibbs,Jr. and Herbet L.Colston:意象图示的认知心理现实极其相互转换.

[5]束定芳.认知语义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

猜你喜欢

相似性范畴词人
语文阅读教育中的三对重要范畴辨正
孤馆寒窗夜无寐
12个毫无违和感的奇妙动物组合
基于隐喻相似性研究[血]的惯用句
亚里士多德的实体范畴观与认知语言学上的范畴等级结构
林逋梅妻鹤子
词人的风骨
《天净沙.秋思》的审美魅力
潜析结构 把握性质
陶艺范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