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导弹发射井的兴衰史

2016-12-20

大科技·百科新说 2016年11期
关键词:掩体美苏洲际导弹

说起导弹,许多军事爱好者都非常熟悉,它作为高科技的结晶和化身,早已成为现代战争的主战装备。然而,谈到导弹发射井,有的人就可能会感到陌生了。那么,导弹发射井是干什么的呢?顾名思义,它像井一样,可以将导弹藏在地面以下隐蔽起来。平时,导弹发射井为导弹提供储存和保养的良好条件,战时,又保证导弹发射免受核袭击和有害天气的影响。

导弹发射井原本是为了适应核战争的需要而出现的,在冷战时期,导弹发射井曾经是美国和苏联进行核威慑的杀手锏。然而,进入20世纪90年代之后,由于苏联解体,世界爆发核战争的可能性几乎为零,而且战略导弹发射装置越来越重视机动化,这些导弹发射井已经不再符合新时代的要求。它们或者退役、或者闲置在地下,成为军事历史上一道独特的风景。

下面,我们就来回顾一下导弹发射井的兴衰经历。

随导弹发展而出现

毫无疑问,导弹发射井是伴随着导弹武器的发展而出现的。1944年,纳粹德国用世界上第一枚弹道导弹——V2袭击了伦敦,造成了英国人不小的伤亡。世界各国从V2的作战效果中认识到,导弹在未来的战争中将发挥重要作用。所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不久,美国、英国、法国和苏联等国集中力量开始研制导弹,导弹很快就进入了大规模发展的时期。

到了20世纪50年代,美国、苏联已经相继研制成功了早期的洲际导弹(通常指射程超过8000千米的远程弹道导弹)。但由于当时经济实力和科技水平的限制,洲际导弹本身的作战性能还比较差。数量少、精度低、可靠性不高是当时洲际导弹亟待解决的问题,所以导弹专家们暂时没怎么关注洲际导弹的发射环境。

于是,早期的洲际导弹大都存放在地面上,通过地面发射架发射。比如,美国1959年服役的宇宙神D型洲际导弹,其最大射程已达10000千米,是当时最先进的洲际导弹。但平时,宇宙神D就竖立在地面上,发射前临时加注推进剂,然后点火发射。这种地面发射的方式虽然简单易行,但过于粗放,容易受到天气等外界因素的干扰,而且非常显眼,极易被敌方发现。所以,美军最初为其加筑了地面掩体,辅助设备仍展开在地面上,导弹则躺在掩体内。到了宇宙神E,美军开始采用地下掩体,掩体与地面齐平,导弹仍躺在掩体内。等到发射的时候,再打开掩体盖、竖起导弹、加注推进剂,然后发射。可以说,这种地下掩体就是导弹发射井的原始雏形。

美苏争霸的利器

20世纪60年代初,导弹发射由地下掩体发展到地下发射井。美国的宇宙神F、泰坦1导弹都变成了井下垂直储存,但发射时,导弹仍然需要升到井口才能点火发射。这是由于导弹本身性能低,辅助设备还比较多,井下发射带来的一系列技术难题(比如排烟、振动)还没有完全解决。到了20世纪60年代末,洲际导弹的数量越来越多,它们携带的都是威力正在不断翻倍的核弹头,提高导弹的作战能力和生存能力成为导弹专家们最重要的课题。这时导弹制导方式和推进方式有了长足进步,辅助设备大大简化,为设计导弹发射井扫除了一大障碍。因而,导弹发射井迎来了自己的春天。

美苏双方的第二代洲际导弹,比如苏联的SS-7以及美国的泰坦2、民兵1、民兵2导弹,全部由井口(地面)发射变成了导弹发射井直接发射。为了争夺战略核优势,美苏双方就建造导弹发射井展开了激烈的角逐。在10多年的时间内,双方导弹发射井的数量由数十个发展到了上千个。比如,1967年,美国就已经建成了1054个导弹发射井,而苏联在1974年,导弹发射井达到了峰值的1618个。

20世纪70年代,美苏双方又在导弹发射井的质量上展开了竞争。初期导弹井只起到贮存导弹、测试准备、发射导弹的作用,但由于美苏之间不单纯是解决发射方式的技术竞争,而是一场以相互残杀、相互摧毁为目的的争霸。所以,竞争的赌注压在导弹井的抗打击能力上面,以确保能够在遭受核打击之后能够给对方致命的报复。

比如,美国从1971年开始,用了8年时间,花费10多亿美元用于1000多个民兵导弹发射井的加固工作。发射井统统安上了用超级混凝土和钢材制作的非常重而坚固的井盖,可以抵御百万吨级核弹在近距离爆炸产生的毁灭性破坏。核爆炸时地面产生的巨大振动,足以摧毁发射井中的导弹。所以美军大费周章地把沉重的洲际导弹悬挂在发射井中,再为其加上复杂昂贵的减振系统,以提高洲际导弹的生存力。为了应对核弹产生的电磁脉冲,美军又在在发射室和控制室之间设置高灵敏度的电磁脉冲检测器和传感器,使关键电路在电磁脉冲到来之前暂时断开。

经过这一番加固,冷战年代的导弹发射井已经发展成一个坚不可摧的堡垒。所以,美苏的一个高水平的加固发射井的成本远远高过了洲际导弹本身的成本,这就好像枪的费用高过子弹一样。到了20世纪80年代,美苏双方导弹发射井数量、质量上都达到了鼎盛。数量上,苏联稳定在1300余个,而美国则稳定在1600余个。质量上,美军声称,他们的洲际导弹发射井已经非常坚固,即使苏联核导弹在距离发射井1千米的地方爆炸,美国的导弹也能生存下来,并实施反击。

冷战后期渐渐衰亡

20世纪80年代末期,随着核导弹的命中精度提高到百米级,美苏双方纷纷停止了对导弹发射井的军事投入,转而开始发展机动式洲际导弹。这在事实上承认,即使是加固的洲际导弹发射井,它在新型核导弹攻击下的生存力也是十分可疑的。而机动式洲际导弹,是把导弹部署在可以移动的超重型军用汽车或火车上,四处流动,让对手难以搜寻和打击。

军事战略地位的降低,让导弹发射井陷入了尴尬的地位。一方面,许多导弹发射井成本高昂,维护和继续升级则还需继续投入,但实战价值已大不如前。另一方面,导弹发射井内的士兵常年在令人窒息的冷战氛围下服役,精神高度紧张(因为随时准备释放核地狱,毁灭世界),士气低下,工作热情不高。到了20世纪90 年代,随着苏联的解体,占据军事优势地位的美国开始让大部分导弹发射井退役。

而今,一些导弹发射井被改装成了豪华公寓,比如堪萨斯州郊区的一个建于20世纪60年代的宇宙神F洲际导弹发射井。还有一些导弹发射井变成了军事博物馆,比如亚利桑那州的泰坦2洲际导弹发射井。但大多数的发射井都已废弃,被雨水灌满,变成了冷战时代的一个象征。

猜你喜欢

掩体美苏洲际导弹
挖坑神器:单兵掩体爆破器
国之重器:洲际导弹
助澜冷战——迪安·艾奇逊与战后美苏原子能合作的破产
走向冲突:石油租让与苏联在伊朗的目标——关于美苏冷战起源的经济因素(讨论之六)
别放过洲际导弹
美国:中小学开始装防弹掩体
空前齐射
抗战胜利后美苏国共在东北地区的利益诉求研究
瑞士将关闭国内一半掩体
请君入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