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型制造企业成本控制现状与管理制度
2016-12-20吕联盟
吕联盟
相对于大型制造企业而言,中小型制造企业无论是在资金方面、人员素质方面、管理经验方面、还是企业文化方面,都处于下风。但是就当下的整个经济社会发展而言,中小型企业起着巨大的作用。它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基本力量,我国企业数量的99%以上都是中小型企业,其对GDP的贡献达60%以上,提供了近80%的城镇就业岗位。从中小企业本身的性质和特点来看,在同行业中属于相对弱势的群体。我国的中小型制造企业中的大部分,都是依靠控制成本在维持自己的有限竞争力。要想在企业激烈的竞争过程中抵御内外压力,求得生存,提高其竞争力,继而达到效益最大化,就得致力于控制和降低成本。
一、中小型制造企业的经营特点分析
1.人员结构简单,管理制度不健全。中小型制造企业,由于规模比较小,因此所需劳动力有限,人员相对大企业来说比较少,组织结构层次比较简单。这样能够节约企业的管理和生产成本,个人在企业中的贡献,也容易凸显,能有效地激励员工。经营决策权高度集中,上级的指示也容易贯彻,传达比较准确。人员之间协调配合简单,能够及时根据市场变化做出人员组织的调整。俗话说,有规矩成方圆,企业自身的管理制度,是企业能经营成功的基础。中小型制造企业不能从战略、系统、全局的高度进行管理。一方面对于员工的约束较弱,会使得其在完成本职工作上有怠惰,更甚至于谋求私利。另一方面,部门之间约束不够,不能控制平衡,造成员工之间的矛盾,从而影响工作效率。奖惩制度不当,奖罚不分明,更会出现员工工作不积极的状态。
2.生产方式灵活,融资难度大。与大企业不一样,中小型的制造企业投资小,管理成本低,产业转变容易,小批量的生产方式也使其能够很快适应市场的多样性、地区性、流行性和季节性。大公司在整体经济不景气的条件下,不得不减小、压缩其生产的规模时,中小企业却能够不断调整其生产经营方向以及产品结构,谋求新的发展机遇,对于市场临时的急需的产品,也能够提供。但是,中小企业因为自身治理不善,产品技术含量低等原因,整体负债水平比较高,加上有的企业没有完善的财务管理机制,缺少可供担保或者抵押的财产,使得金融机构信贷风险比较高。我国整体的信用担保环境还处在初级阶段,仅靠中小型制造企业自身的信用担保条件,也难以顺利完成融资。虽然近几年,政府对中小型企业的扶持力度有所加大,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政府重视力度和政策还是不够的。
3.生产流程较长,自动化水平相对较低。制造业的生产流程主要有采购、装配、加工、包装及检验等,装配过程是将几种原材料进行组合,成为企业所需成品。中小型企业由于其自身生产需要,常常还会将产品委托外单位加工。产品的各个生产步骤,为确定其产品质量符合设计所要求的水平,还需要进行质量确认程序。然后再是生产加工过程,是通过对原料的大小,形状等物理性质进行改变。比如电子敏感元器件的加工,是先将采购来的原件,通过热处理,使原件达到目标外形,出来后冷却,然后上色喷原料,再对其进行简单加工包装。制造业属于人员密集型产业,自动化水平相对较低,很多环节都离不开人力。中小型制造企业,产品的质量及生产率主要依赖于工人的技术水平。
二、中小型制造企业成本控制现状分析
1.成本控制不全面。企业的整体运营成本,除了生产成本外,还包括采购成本、存货成本、营销成本、人员管理成本等,特别是采购成本,可以说是一个企业成本控制的源头,它包括材料的购买价款、采购过程的运杂费、运输途中的损耗、各项相关税金等费用,占了企业整体成本的极大比重。而中小型的制造企业基本上只注重生产过程成本的控制,不重视成本的全面控制。成本控制方法也不够灵活多样,从而使得企业的成本控制只是单纯为降低成本而降低成本,不参与企业整体运营效果的评估,不能为企业决策提供所需的正确信息,只是对某一环节单纯的进行成本的降低。中小型制造企业的行政部门日常的费用确认为管理费用,包括物料消耗、招待费、差旅费等,很多企业没有事先制定费用报销制度,在报销费用时会出现以公谋私等现象,加重企业成本负担。
2.缺乏合理的预算编制。预算管理是企业成本管理的一个关键环节,是企业加强管理的一个重要手段。中小型的制造企业对成本的事前控制做的不好,没有建立合理的预算制度,使预算编制不能够起到应有的作用。有的企业由于规模不大,只注重产品的制造生产,并没有预算编制制度,甚至没有预算。有的中小企业虽然编制了预算,但预算编制并不是很科学,比如制造费用的分配率往往缺乏合理性,各项费用预算精准度不高等等,导致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实际上处于一种放任自流的状态,各个机构的人员没有意识到他们各自应承担的经济责任,最终,经济责任制在这些企业中成了一句空话,企业资产不能良好运作,经营效益低下。
3.成本控制缺乏战略观念,忽视市场需求。许多的中小型制造企业,仅立足于短期的效益,仍旧停留在传统的成本控制阶段。比如单纯的想通过提高产品的产量来降低单位产品所负担的固定成本,通过积压的存货将生产成本进行转移,提高企业的短期利润。但是,这种做法会影响到企业的协调发展和长期利益,在当今的市场环境如此竞争激烈、复杂多变的情况下,对于企业的长期持续的发展是不利的。中小型制造企业,由于作业环节较多,采购、生产、销售各部分之间有紧密的衔接。而大多数的中小型制造企业,对市场做的调查并不充分,对于产品的售价,销量等不能够准确的定位,生产计划往往与实际需求不符,造成供销之间的不平衡。如果一个企业不能做到以销定产,按市场需求而动,它将很快会被市场所淘汰。
三、加强中小型制造企业成本控制的对策建议
1.规划实施目标成本制度。由于目前制造企业的多品种、多结构发展方向,其成本核算方法也多种多样。企业安排生产时,原材料大多数情况下是随着生产进度来投入的,一次性投入工序完整的情况是比较少的,人工费用的发生也不是固定均衡的。如果按产品性质进行成本核算,品种法、分批法、定额法、分步法等方法得应用到生产的各个环节,这样不仅使财务人员的核算工作繁琐,而且也不利于产品成本及时、准确地反映出来。在这种情况下,不得不考虑一种既能有效控制成本费用的发生、又能及时完整准确核算产品成本、还能给成本分析制定合理标准的成本核算方法,即目标成本制度。所谓目标成本,是通过实现仔细测定,以每单位产品为基础表述的在可达到或可接受的业绩水平上的应有成本。目标成本制度是由目标成本、差异分析和差异处理三个部分组成。利用行业目标成本和实际成本相比较的差异,可以分析差异产生的原因,采取相应措施,逐渐达到制定目标成本的水平,从而可以控制产品的实际成本,它有利于简化会计核算工作和正确评价成本控制的业绩。
2.进行成本预算管理。通过预算的编制和使用,首先,企业管理人员之间能够更好地交流意见。管理人员将各自预算的指标及成本进行沟通交流,将结果编制在预算中,能够使有限的资源在各个相互竞争的使用环节有效地分配,使企业资源的利用能够达到最大化,确定企业预计生产及销售数量,将企业生产与市场需求结合起来,加强企业战略成本观念,实现企业的预算成本及目标利润。其次,能够评价业绩,激励员工。将最终实际结果与预算结果进行比较,能够帮助企业进行个人和部门的业绩评价,企业一般会对超额完成预算的个人或部门发放奖金等,然后激励个人及部门更加努力完成企业预计目标。再其次,实施成本预算管理,能帮助企业管理者树立超前的发展意识。在高度发达的市场经济环境中,企业间的竞争异常激烈,企业的发展和壮大考验管理者的智慧,需要依市场脉搏而动,实施预算管理,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按照企业制定的战略规划开展,能确保企业经营安全,并抓住宝贵的发展机遇。
3.建立健全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制造企业,成本核算复杂,可是中小型的制造企业往往财务内部工作安排不清晰,常常会有一人多岗的现象,例如出纳岗位兼职会计岗位,影响工作的准确性和效率。为了能够实现全面成本核算,提高会计的核算效率和准确度,会计机构内部应明确权限职责,特别是对凭证的审核、账簿的复核等。明确的人员工作安排,不仅可以使会计部门的日常工作有条不紊,而且可以查错纠错。企业的管理者应该深入到企业的各个方面,了解企业的实际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逐步建立健全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应该实时关注环境的变化,了解各种环境状况,当企业经济情况发生变化或者国家会计制度发生变更时,要及时做出反应,修订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使之可以适应多变的环境,可以得到更有效地实施。还应该正确选择适合本企业发展的会计政策等进行会计核算和监督的方法和程序,保证会计实践按会计规范有效运行。
(作者单位:商洛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