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旭升敢为天下先,用菜谱传递温度和幸福
2016-12-20Young
Young
2013年5月之前,“开司米小姐”没有任何与厨艺的相关经历,单凭着兴趣和幼时卡通画的功底,在家自己琢磨了一个月,开始在“下厨房”上传她的翻糖蛋糕作品。这些绚丽多变的食物获得了一片喝彩,为她积累了最初的用户和信心,她后来辞去了自己的本职工作,专心打理自己定制翻糖蛋糕饼干的网店。2014年8月,她已经是知名蛋糕设计师,与韩寒合作,在上海市中心开了一家甜品店。
趋向于食物和温暖是人的本能,王旭升创立的“下厨房”,被认为是属于每一个用户的美食日记。他给自己的定位是“一只会做设计的厨子”,甚至他的知乎ID都叫UITony。
创业,释放更多能量
如今食物早已不是为了填饱人的肚子,它承载的是一种生活态度。仅仅作为菜谱查询工具,Tony总觉得还少了些什么。早期的菜谱缺乏生命力,会做菜的人上传菜谱,不会做菜的人查询菜谱,查完教程就离开了。而在Tony看来,美食不应该孤独,一群对美食有着相同爱好需求的人应该互相交流。
Tony曾经是豆瓣的社区产品经理,参与了豆瓣读书、电影、音乐等产品的设计和优化。从豆瓣辞职后,2011年1月1日,Tony开始创业,“下厨房”3月15日上线,一开始就以干净的界面、富有文艺气息的设计风格,在美食领域设立了一个时尚标杆。“下厨房”的创意在国外没有成功案例可以借鉴,作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他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Tony从平台领域闯入垂直领域毫无经验,且美食似乎是一个小众且难以打开市场的“离钱远”的领域,面对各方的质疑,Tony义无反顾地坚持了下来。
下厨房的诞生, 开创了一种新的美食交流模式。有人在这里查询菜谱并上传自己按菜谱做出的作品,互相留言;用户之间形成关系链。 要做UGC社区,就必须要鼓励用户更多地生产内容,让内容消费者也转为内容生产者。
这并不是一件容易事。毕竟菜谱的特殊性决定了发布菜谱需要在做菜的时候把每一步都用图文记录下来,最好还能拍得好看。
Tony先找来了自己会做菜的好朋友,并借助豆瓣的工作经历找来了一些美食达人,又在美食相关的QQ群、人人微博等社交媒体挨个发邮件邀请来可以生产内容的人,这个过程很缓慢,但它为下厨房积累起了第一批用户。
所有设计,用户喜欢,才有意义
下厨房不是第一个美食网站,但它让烹饪的幸福理念内化为每个人心中的认知,如同智能手机从奢侈品发展为人们的生活必需品,如同车从代步工具转变为人们出行、社交、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下厨房足够真诚,不讲套路,它最在意的就是人。在网站阶段,从阅读体验,到用户需求,它告诉用户自己刚刚起步,坦诚地展示自己的不足。下厨房也足够有耐心,在APP和微信公众号阶段,它不在意投入产出比,只是一点点做好内容,不去花钱涨粉。Tony觉得是自己运气好,“我们从始至终在坚持一些东西,也会有很多自我坚持正确的事情中途夭折或者落后,但我们的坚持恰好没有被流量和渠道击败。”
Tony为“下厨房”设计了一系列功能:“厨房问答”“本周流行菜谱”“菜篮子” “早中晚餐互动专区”等等,关注平凡日子中一茶一饭闪耀的光辉,引导用户们用心做好每一餐美食,过好每一天的生活。
除了美食,下厨房的“社区”属性还体现在它衍生出的社交功能。在社区中交流的用户们常规的话题自然离不开美食,但是在晒美食的同时,有人顺便晒晒幸福,有人牢骚一下工作感情的不顺,而其他用户也会在这个话题之下或鼓励安慰,或一起吐槽。如此,下厨房也就变成了一个基于美食的社交平台。
下厨房离线下消费更近,因此尝试电商业务是最初就有的设想。2014年10月,带着“让每一种名不见经传的食材,找到懂它的料理人”的初衷,下厨房的市集功能上线了。纳入了许多提供优质食材器具等各种品类的供应商,运用社群的口碑和数据反馈不断综合评测筛选商品,今天App上的商品,从食材到器具,从生鲜到进口食品,市集上几乎可以满足用户关于厨房的一切需求。
当做饭的意义不仅仅是填饱肚子,做饭的场景——厨房也变成了一个具有强烈社会属性的空间。下厨房上聚集的基本是最懂吃的一批人,他们在下厨房通过彼此生产的内容互相“种草”,影响越来越多人的消费决策。如今已有一百万用户发生过购买行为,下厨房由此也发现了更多注重生活品质且愿意为好食材支付成本的优质用户。
无尽的美食“驶向”无限的远方
2011年3月下厨房正式上线,2012年6月获得天使湾和九合创投天使投资。同年10月获得联创策源和挚信资本数百万美元A轮投资。2015年完成3000万美元B轮融资,由华创资本领投,京东跟投,A轮投资方继续跟投。下厨房也然转型成一个集合了工具、美食社区与平台电商属性的家庭美食入口。
下厨房强调在设计内容中体现用户的交互感,所以他们把用户的头像变得很大,让更多人认识到,下厨房背后不是一群美食编辑在运营,而是千千万万和自己一样的大众。从数据来看,下厨房是最全的中文菜谱库,从质量来看也是顶尖的,Tony却表示他们仍然一直在努力改进优化硬件,改进内容互动和产品设计,通过优化算法,让好的内容通过智能排序的选拔机制得以呈现。
Tony认为下厨房更多时候只是搬运工,小到美食文案,大到平台中售卖的商品。“我们只是做了基础设施,或是提供一些包括交流和信誉的保障,是秩序的维护者。”下厨房的初期定位是深耕内容,作为一个有情怀的设计师,Tony希望下厨房能够成为一个可以满足用户各种各样需求的内容库,给用户别处无法体验的惊喜。随着工具和处理食材方式的多样化,通过排列组合可以发生很多可能,因此下厨房引导、鼓励用户进行看起来不可思议的料理实验。
在用户通过手机获取菜谱和购买商品的认知变化中,下厨房是既得利益者。但路很长,变化可能极其复杂,Tony说下厨房不会脱离围绕用户价值的核心而发展,“还要永远保持创新精神,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他也会担心,未来有人工智能解决人们的做饭问题, “不好说,太科幻了。”如果真有这样一天,“我们也期望这种服务的入口是我们在提供,或许下厨房会变成自动炒菜机或者指挥厨房的机器人。”
那应该依然是一个坚持唯有美食与爱不可辜负的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