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发展大农业思想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2016-12-20苏昌强

现代农村科技 2016年21期
关键词:生态建设发展

发展大农业思想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阐述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德市肯定周宁县的黄振芳家庭林场的做法,勤劳致富,发展林下经济,这蕴含大农业的闽东思考。周宁县积极倡导黄振芳家庭林场的精神,发展现代立体农业,其中蕴含着 “前人种树后人乘凉”的长远目光和 “功成不必在我”的豁达胸襟。用五大发展理念推进五位一体建设。十八大倡导生态文明建设中多做打基础、增后劲、利长远的工作,努力实现生态环境改善、生态产业发展、生态文明进步、人民幸福和谐。

生态资源;林下经济;大农业

2016年5月23日在伊春考察调研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生态就是资源、生态就是生产力。我国生态资源总体不占优势,对现有生态资源保护具有战略意义。伊春森林资源放在全国大局中就凸显了这种战略性。如果仅仅靠山吃山,很快就坐吃山空了。这里的生态遭到破坏,对国家全局会产生影响。国有重点林区全面停止商业性采伐后,要按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思路,摸索接续产业发展路子。”[1]生态环境和社会发展的关系紧密相联,密切相关。生态环境不仅是为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提供物质条件,而且是人类生存的必要条件。习近平在 《摆脱贫困》中提出:“森林能够美化环境,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调节气候,实现生态环境良性循环”[2]。“森林是水库、钱库、粮库”的形象比喻和深入阐释,饱含着人与自然、自然与社会、经济与生态发展的深刻哲理。十八大以来,坚持以建设生态文明为总目标,认真实施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纲要》,以改善生态改善民生为总任务,以全面深化现代农业改革为总动力,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坚持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走可持续的道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解决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问题,必须采取一些硬措施,真抓实干见效,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格局。

1 讲故事 穷在 “农”上 也只能富在 “农”上

党的十八大报告作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凸显治国理念,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价值取向和精神追求。习近平总书记这种生态文明思想是他一直秉承的理念,1988~1990年在宁德工作期间,特别是对如何发展林业推动宁德经济发展有自己一套独特的见解,为宁德留下一笔物质财富,精神财富。“闽东主要靠农业吃饭,我们穷在“农”上,也只能富在“农”上。……‘吃山’,要抓好林、茶、果。林业‘一封就成林’。周宁县的黄振芳家庭林场搞得不错,为我们发展林业提供了思路”[3]。林下经济是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集体林地承包到户,农民充分利用林地,实现不砍树也能致富,科学经营林地,而在农业生产领域涌现的新生事物。20世纪80年代初,政府全面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号召农民勤劳致富。黄振芳心里盘算着:如果只种承包的20多亩耕地,是难以致富的。村中有“凡属众山均为公有,谁造林则造林收入归谁所有,砍伐后山权仍归公有。”的规定,只要承包山地、开荒种树,充分利用资源,创业大有可为。他与村委大队协商承包了大片荒山,并签订了个人得95%,集体5%的合同,承包期限为50年。为解决农业发展资金,黄振芳做出了一个大胆决定—向信贷机构贷款。贷款,当时对山沟里的村民来说几乎就是个新名词,承包荒山收益周期长,效益低,充满了风险与不确定性。全家人几乎齐声反对,靠天吃饭,认为风险太大。黄振芳召开家庭会议分析在政策优惠的前提下,政府会扶持农民。在他的坚持下,全家人支持他并加入了造林的行列。1983年,50亩试验林成活率达80%。1984年,黄振芳植树面积为周宁县之冠,个人植树造林1170亩,尝试在110亩次森林中套种马铃薯、玉米、茶叶等作物。秋收结算,光套种作物收入就高达6万多元,不到3年,原来的地质灾害频发的荒山一片蓊郁,黄振芳将所有贷款还清,还有盈余。作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黄振芳造林行动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带动了附近村民登门拜访取经,学习黄振芳造林脱贫致富经验,带动了产业发展,村民生产生活水平大大改善。

林下经济是一种复合经济、立体经济、循环经济、高效经济、集约经济、富民经济。是充分利用林下土地资源和林阴优势从事林下种植、养殖等立体复合生产经营,是农林牧各业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循环相生、协调发展的生态农业模式。1988年7月7日,1989年1月3日,时任宁德地委书记的习近平曾两次在周宁调研黄振芳林场。1988年黄振芳作为农业“十大王”之一受到宁德地委书记习近平的接见。1989年,黄振芳作为宁德唯一一家被评为全省18家种林大户之一。这些都是习近平对黄振芳带领群众发家致富的最大肯定。

宁德地貌是“九山半水半分田”,山地多,田少,人多。周宁更是如此。依靠典型示范,经过习近平大力号召学习黄振芳精神,大力推动林下经济,加快“两条线”和“五个基地”战略建设,推进“三五七”造林绿化工程。其中沿海防护林体系争取5年内完成造林绿化93.4万亩,福温公路两侧一重山争取3年内完成57万亩宜林荒山的造林绿化;发展用材林基地、油料林基地、商品林基地(如板栗、四季柚、无核柿、山苍籽、黑荆、晚熟龙眼、晚熟荔枝和食用菌专用林等)、毛竹基地、茶叶基地等5个基地,绿化改造林、茶、果面积300多万亩。1988年至1990年,福温线公路一重山完成造林绿化长度218.3 km,造林面积49.64万亩,使沿途25个乡镇、164个村重新披上绿装。1990年全区造林专业户、重点户发展到7 009户,造林联合体4 630个,全区创办乡村林场438个,经营森林面积171.82万亩,森林蓄积量达151.58万m3。乡村林场林木集中连片,长势良好,成为闽东乡村集体后备森林资源的重要基地。

2 讲传统 靠山吃山唱山歌 推广大农业生产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指出:“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向集体经济组织、专业大户、家庭农场(林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经营主体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就是对原先习近平早年提倡“家庭林场”再次肯定。发展林下经济,对缩短林业经济周期,增加林业附加值,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开辟农民增收渠道,发展循环经济,巩固生态建设成果,都具有重要意义。2014年5月27日,周宁县委部署《关于开展向黄振芳同志学习活动的决定》、 《关于表彰周宁县开荒造林先进个人的通报》;及推进生态建设,以“山上治本”和“身边增绿”为主线,以林业重点工程建设为抓手,在发展选择之间学会扬弃,找准方向,衡量机会成本,创造条件,着力把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产业优势,走经济生态化和生态经济化的特色之路,让绿水青山源源不断带来金山银山。

2.1 生态建设,绿色源泉。对全县9个乡镇、2个林场540个固定监测点,共226.1756万亩的面积,做好五个100%(监测覆盖率达100%,清理枯死木完成率100%,松枯死木除害处理率100%,种苗产地检疫率达到100%,县级立项项目环评率达到100%),加快三化(荒山绿化、城市绿化、村镇绿化)发展步伐,加大森林资源管护、病虫害防治和森林防火等工作力度,全面提升林业发展规模和效益。完成林分结构每年改善目标2 000亩,提升森林质量,逐步形成“两区”、“两带”绿色生态网络。

2.2 生态产业,绿色引擎。充分利用自然资源,森林覆盖率高达70.5%,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大力发展生态产业,以林业带动农业、工业、旅游业等产业发展。一是发展生态林业,严守生态红线,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封山育林、生态修复工程,统筹城乡绿化和区域林业发展,协调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严格控制用地规模,对已征的林地做到占补平衡,确保林地保有量不减;推进非重点区域山地农业综合开发,重点发展以毛竹、油茶、锥栗等为主的经济林基地。二是发展生态农业,因地制宜地推进林下经济产业发展,推进林下金银花、金线莲、铁皮石斛、黄桅子等药材种植;发展林下养蜂产业;积极探索发展阔叶林中人工培育林下食用菌;林下套种珍贵树种及珍贵绿化苗木;适当扩大林禽养殖规模,同时利用现有的规模发展相应的配套产业,形成立体开发、循环利用模式,提高林地综合利用率和产出率。三是实施“一五十百千万”工程,“官司云雾茶”获国家茶叶地理标志认证,建成闽绿养殖、怡然生态农业合作社等生态农业。工业产业也向绿色发展,积极发展科技型、环保型企业。近年来,该县共审批建设项目142个,并先后对100多个重污染项目说“不”。合理确定木竹材经营加工发展的布局,协调经营加工与保护发展。逐步淘汰一些工艺落后、与产业政策不相符的企业;合并合资众多的家庭作坊式的小加工厂;规划在纯池、咸村和礼门三个乡镇,设立上规模木材经营加工企业。四是发展生态旅游,良好的生态环境和较为丰富的旅游资源提供了良好基础。推进鲤鱼溪 .九龙漈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高速公路互动口至鲤鱼溪上游一线与旅游产业发展密切相关的一系列项目,加快森林公园建设步伐。重点开发森林休闲、养生、探险、体验等旅游项目,拓展森林旅游线路,发展休闲度假、农家乐等森林旅游和森林文化产业。

2.3 生态经济,绿色银行。深入推进林权制度配套改革,实现“林有其主,主有其权,权有其责,责有其利”的改革要求。以“113”产业扶贫开发计划为契机,向上争取国家、省、市项目资金扶持及财政贴息贷款。对种苗、绿化、管护、生态脆弱区及重点区域治理等实行减免税优惠政策。金融部门对生态建设等项目所需贷款,优先给予支持,适当放宽贷款条件,扩大面向农户的小额信贷和联保贷款。积极开展林权抵押贷款业务,优先为发展产业的农户、合作社、企业提供中长期贷款。各乡镇及有关部门加大对生态建设的项目和资金投入力度,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拓宽融资渠道,加快生态建设各项重点工程的扎实推进。

2.4 生态村镇,绿色家园。依托 《福建省城乡绿化一体化“四绿”工程实施方案》及 《宁德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宜居环境建设行动计划的通知》的要求,建设景观林,开展美丽乡村建设活动。围绕高速公路、城镇连接点和景区通道、省道、县道等沿线,坚持“以带为主、集中连带连片”的原则,每年打造500亩“带、网、片”相连“四季皆绿、四季有花、四季变化”的森林生态景观通道。每个乡镇每年打造1个示范村庄,面上再推进2~3个村庄,通过示范引领,以点带面,从根本上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3 学传统 传承 “闽东思考” 畅想生态文明保护

习近平提出:“对发展大农业的一些带根本性的问题,我们要在整个国家的发展格局内,必须有督导的‘闽东思考’”[4]。林下经济,主要是指以林地资源和森林生态环境为依托,发展起来的林下种植业、养殖业、采集业和森林旅游业,既包括林下产业,也包括林中产业,还包括林上产业,蕴含着大农业思想。

3.1 弘扬“诚信可贵、劳动光荣”的社会价值取向。正如黄振芳所说:“没有苦,哪有甜,不种树,哪来富!”,凭借着自己的辛勤劳动,黄振芳成为了全县造林冠军,摆脱了贫穷落后,收获了人生荣耀。幸福不会从天而降,梦想不会自动成真。实现奋斗目标,必须紧紧依靠人民,始终为了人民,必须依靠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生态美,百姓富”的中国式的梦才会早日实现。近年来,受到域外民营投资经济深度的冲击,实干创业者变少了,社会诚信体系在一定程度上也遭到了破坏,给发展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面对这种情况,更要牢固树立劳动最崇高、劳动最光荣的观念,拿出“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恒心和毅力,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做好本职工作,通过劳动实现美好梦想。要大力推进诚信体系建设,在全社会范围内宣传身边的诚信模范,深入挖掘身边各行各业的诚信典型,引导群众讲诚信、重品行,积极倡导守信重诺的良好社会风尚。

3.2 严守生态线,发挥生态优势后发制人。生态资源是福建最宝贵的资源,生态优势是福建最具竞争力的优势。习近平指出:“现在讲综合发展,则是要提倡适度规模经济,注重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把农业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抓,发挥总体效益”[5]。这是习近平的早期生态文明思想渊源。2000年,时任福建省省长的习近平,前瞻性地提出了建设生态省的战略构想。2002年,福建成为全国首批生态省试点省份,狠抓生态文明建设,不要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发展经济。后发优势的重要体现是可以学习借鉴别人的成功经验和教训,其中一个重要的经验就是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子。2014年4月17日,环保部向社会通报全国土壤污染状况,按照公报,有取样的土壤19.4%的耕地点位超标,比上世纪90年代增长9.4%左右。根据中国环境修复产业联盟秘书长高胜达的估算,视耕地污染轻重不同,每亩修复成本在几万元至十几万元浮动,1亩产粮耕地每年的净收益在500元左右。可以看出投入产出比极低,破坏污染修复代价极大。

3.3 破解上下游补偿的博弈难题。福建省从1993年试点生态补偿机制,2001年实施森林生态补偿金制度,2003年福建省在全国率先启动流域生态补偿机制,从九龙江流域开始,随后推广到闽江流域,由位于下游的厦门、福州对上游龙岩、南平等地进行补偿。2009年,福州、厦门每市出资由2003年的每年1 000万元提高至3 000万元,2011年每市出资再次提高到8 000万元。下游地方财政“出大头”,加上省财政给予适当补助、中上游设区市略作补充,目前,闽江流域每年用于上游补偿的费用共计1.5亿元,九龙江流域为1.4亿元。成立福建省级生态补偿专项资金,加上中央对于福建省生态建设环保的专项资金及按照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对福建省的生态补偿转移支付资金,再加上排污权有偿使用费,每年至少有数百亿元。

3.4 打造主体功能区,强化干部绿色考绩。强化尊重自然、保护生态的思想意识,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不简单以GDP论英雄,克服急功近利的思想与行为。2012年12月,省政府发布了 《福建省主体功能区规划》,将全省划分为9个中心城区优化开发区域、32个县(市、区)重点开发区域,限制开发区域、禁止开发区域包括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7类,共197处四类开发区域。强调不同区域要依据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确定功能定位,控制开发强度,规范开发次序,完善开发政策。提出GDP不再是唯一的考核指标,将对不同主体功能区各有侧重的绩效考核评价结果作为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奖励惩戒的重要依据。按“严守资源消耗上限、环境质量底线、生态保护红线”的要求,确定生态文明建设相关的约束性指标,结合生态文明建设任务完成情况与财政转移支付、生态补偿资金安置,生态文明建设考核由“软约束”变成“硬着落”。2014年3月24日 《关于支持福建省深入实施生态省战略加快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的若干意见》,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评价考核体系,大力推进自然资源资产产权、集体林权、生态补偿等制度创新,为全国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提供有益借鉴。完善经济社会评价体系和考核体系,根据主体功能定位实行差别化的评价考核制度,提高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指标权重。对禁止开发区域,实行领导干部考核生态环境保护“一票否决”制;对限制开发区域取消地区生产总值考核,实行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

3.5 关注邻避现象,完善制度建设。生态所引发的群体性事件日益增多。一些群体事件由环境污染事件转化为了人民群众对政府决策的不满。比较典型邻避现象(Not-In-My-Back-Yard)简称为“NIMBY”,指居民或在地单位因担心建设项目(如垃圾场、监狱、工业区、核电厂、殡仪馆等邻避设施)对身体健康、环境质量和资产价值等带来的诸多负面影响,滋生“不要建在我家后院”的心理,采取的强烈抵制性和情绪化的集体抗争、反对行为。它是绿色环保运动的一种形式表现。一般表现“上马—抗议—停止—迁移—平息”的形式。由于有居民具有一定的群体性要求,初期表现非暴力活动,又被称为“集体漫步”;如果处理不当,易发群体性事件。如2007年厦门PX事件,2009广东惠州、汕头、番禺、广州等地居民反对建立焚烧垃圾场;2012年7月江苏启东因反对建设排污设施爆发的暴力抗争,从发展事态看,经济发达地区群众对环评意识有比较高的认识。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政治体制改革可以在生态环境领域进行突破。这是因为,相对而言,在这一领域的群体的改革阻力会比较小,而且这又是目前人民群众重点关注的领域。完善生态环境立法,试行由人民群众广泛参与到生态环境领域的政治决策中,让人民群众对涉及生态环境的政策及项目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为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奠定坚实的群众基础。

[1]杜尚泽.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黑龙江首站到伊春[N].人民日报,2016-5-24.

[2]习近平.摆脱平困 [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

[3]刘虹桥.环保部称两成土壤被污染修复1亩地要花200年收入 [N].新世纪周刊,2014-7-14.

[4]黄东风,李卫华,范平,等.闽江、九龙江等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与实践 [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0(S1):325~326.

[5]启越.中国式 “邻避运动”如何终结? [N].经济观察报,2012-12-21.

355404 中共福建省周宁县委党校 苏昌强

福建省社科项目“习近平精准扶贫方略研究”(项目号:FJ2015JDZ005);福建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2016年D04项目 《习近平新闻舆论观及方法论研究》。

猜你喜欢

生态建设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生态养生”娱晚年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