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血”扶贫爱心助业成燎原之势
2016-12-20李怡霏
本刊记者 李怡霏
“造血”扶贫爱心助业成燎原之势
本刊记者 李怡霏
绵竹市退休老教师罗国成指导学生进行蔬菜种植
“五失”青少年是社会的特殊弱势群体,有针对性地做好帮扶关爱工作,是全社会和各级关工委的共同职责。“失业”青少年的关爱和帮扶工作是当前做好“五失”青少年关爱工作的重点和难点之一。
合力而为呈现助业活力
本着“培训一人、脱贫一家、精准帮扶”的宗旨,为进一步做好、做实全市爱心助业培训工作,今年6月,绵竹市关工委制定了全市爱心助业培训工作方案。
培训对象为全市现有的“五失”青少年中“失业”青少年,重点为初中、高中毕业未升学的学生(16周岁—25周岁)153人。内江市关工委联合相关部门采取集中培训与分散培训,长期培训与短期培训相结合的方式,进一步整合社会各方力量和资源,按阶段实施培训。
集中培训的第一阶段在2016年6月至7月,收集培训对象资料;第二阶段在2016年8月至9月,市关工委按“失业”青少年就业培训意愿分类建档,将培训工作任务分解到头,落实到点;第三阶段在2016年10月至2017年4月,市关工委根据供需要求,及时与相关职能部门、本地企事业单位联系,帮助受训对象尽快创业、就业。特别是市关工委将继续与绵竹市职业中学联系,每年将符合入学条件的初中毕业未升学且家庭贫困学生送入职中进行职业培训并推荐就业。另外,市关工委要结合绵竹年画特色,进一步把“非遗进村社”绵竹年画培训工作做好,以期达到就地就近年画培训、成品收购,培训与就业同步走。同时,市关工委要适时进行跟踪、督促,针对有条件的受训对象,结合受训项目和内容,可推荐外出或出国就业。第四阶段在2017年5月至6月,及时汇总上年度培训工作情况,总结经验,有针对性地提出本年度爱心助业培训工作方案。
在集中培训的同时,市关工委将根据各地实际,进行有效地分散培训。第一阶段和集中培训第一阶段合并进行。第二阶段,2016年8月至9月,市关工委按“失业”青少年就业培训意愿分类建档(和集中培训第二阶段同时进行)。第三阶段,2016年10月至2017年4月,一是市关工委组织部分老科技工作者分赴各镇乡,为100名有意愿的“失业”青少年免费进行就业技能培训;二是由市关工委指导各镇乡组织有意愿的本土专家,免费或低费用为有意愿的“失业”青少年提供就地就近实习培训,为其提供就业、创业机会。第四阶段同集中培训一样总结经验,提出新的培训方案。
内江市关工委、人社局、市关心下一代基金会于今年9月联合发文,决定在全市开展“锦程关爱”贫困青少年爱心助业活动。
这次活动是为了响应国家精准扶贫号召,促进贫困地区青年尤其是“五失”青年的培训和转移,在省关工委的支持和指导下,内江市关工委、市人社局、市关心下一代基金会会同爱心学校、企业,组织贫困青年进入职教或培训机构,从文化知识、技能实训、实习就业等阶段进行全程帮扶,帮助他们脱贫致富、持续发展,真正实现从“输血”扶贫到“造血”扶贫的根本性转变。
“锦程关爱”贫困青年爱心助业活动是一个大型社会公益活动,参加培训的“五失”青年享受免费教育培训。学员在校培训期间的生活费、住宿费、保险费、理论及操作课时费、书本费、实训材料费、鉴定考试费等,由省、市相关部门和爱心学校、企业共同负担。培训采取非学历制“教育+推荐实习+推荐就业”的配套培养模式,学员技能水平满足一定标准后,结合本人成绩和意愿,由爱心企业安排实习、推荐就业。
培训对象为18-20周岁,具有内江市户籍,家庭贫困,本人身体无残疾、智力无障碍、精神无疾病,有培训意愿的青年。培训采取滚动方式,每期培训班拟培训40人,培训时间三个月,培训地点设在内江市第一职业中学。
第一期培训对象正在学校学习,据内江市关工委透露,已有学员向他们表示“希望还能继续学下去,这是给我的一个学习机会,我一定会好好珍惜。”也有学员与学校老师沟通,希望关工委和学校能实地去自己家乡考察,让自己的弟妹也能享受到学校的免费培训政策。还有学员表示,在培训结束后,希望自己能留在家乡工作,让更多的人能了解到学校的情况,更多的人能来学校学习,也能更好地为家乡服务。
助业新典型逆袭成榜样
巴中市水宁寺镇枇杷村是远近闻名的村子,这个村上除了不止一个优秀创业青年,其中,老百姓都知道的是当地政府和关工委出了大力气。村里的养殖大户陈浩宇是年轻小伙子,大学毕业之后去外地闯荡了几年,发现“挣钱难,消费高”,他选择回到家乡做事。政府愿意无息贷款给他,他借鉴了专家的意见,决定在村中开始养牛。“最开始啥也不懂,没有人手、没有场地,资金也不够,这些都是政府和关工委的领导们帮着我一家一家跑手续办下来的麻烦事。关工委的老人家们比我自己还热心,养牛场出了什么事情他们比我还紧张,办事跑得比我还快。”
陈浩宇说,因为没经验,刚养牛不久就病了几十头,他急得没办法,请了当地兽医也不见好,后来还是关工委这边帮着请了专家过来才解了围。“吃一堑长一智,和专家教授打交道多了才知道自己以前有多无知,看着简单的事情,认真做了才明白多麻烦、多费神,真的很感谢大家这么支持我的事业,没有大家的鼓励,我可能早就放弃了。”陈浩宇的养牛场目前有近百头牛,每年收入50万左右,拉动了这个村子的经济增长,也为乡亲们提供了至少五个就业岗位。
巴中市关工委之前并没有单独针对失业、助业这一块儿制定文件,但各乡镇村上却有不同的帮扶措施,就像陈浩宇一样,不过是多个帮扶对象中一个典型而已。据当地一位关工委“五老”说:“都是我们看着长大的孩子,他们既然想在家乡好好发展一下,我们这把老骨头又怎么不能为他们拼一下呢?不过是走手续、跑跑腿、动动嘴而已,只要看着孩子们好过了,我们还有什么不满意的呢。以后这种情况可能会越来越多,我们愿意跑,家乡才会越来越好。”
编后语
“精准”——“两助一帮”鲜明的关键词
四川是农业大省,广大“五失”青少年分步在农村,实施助学、助困、助孤、助残、助业等“五助行动”面宽量大、点多线长。近年来,省关工委坚持精准关爱,服务脱贫攻坚,围绕困境青少年重点开展“两助一帮”行动,始终坚持工作力量向这一特殊群体汇集,工作资源向这一特殊群体倾斜,关爱帮扶向这一特殊群体聚焦,赢得了党政重视、社会认可和青少年欢迎。
通过《关爱明天》杂志连续三期的“两助一帮”专题报道,我们感受到“爱心助孤”的“温度”——各地关工委通过政策助孤、资金帮扶、亲情结对等方式,使这些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失亲不失爱,失亲不失管,失亲不失学,失亲不失志;我们感受到“爱心助业”的“力度”——在农村,关工委倾情竭力帮农村青年学技能、奔小康,大力助推他们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力军,成为创新创业领军人物和致富带头人;我们感受到爱心帮教的“深度”——各级关工委对失足青少年不仅做到了“拉一把、送一程”,还把帮教工作做实做深,让他们实现“先安身、后安心、再助业”。
在精准救助上聚合力,在精准关爱上下功夫,真正做到救助到人、关爱到心。“精准”二字,成了“两助一帮”最鲜明的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