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情境教育的“边”上聆听

2016-12-20丁玲江苏省南通师范第二学校小学教师

未来教育家 2016年11期
关键词:萧红李老师青年教师

丁玲/江苏省南通师范第二学校小学教师

在情境教育的“边”上聆听

丁玲/江苏省南通师范第二学校小学教师

丁玲与学生

在江苏情境教育研究所里,我作为一位旁观者,见到了李吉林老师给青年教师们备课、评课的全过程,李老师也会时时跟我们聊情境教育。因此,我站在情境教育的“边”上,常常可以聆听到很多来自于李老师“智慧的声音”。

(一)

“我们老师要充分把握教材,教材认识到一定程度,情境自然而然就出来了。”

李老师指导的课常常让人感觉耳目一新,但又实实在在,特别接“孩子气”。但凡青年老师来找李老师备课,李老师不管之前有没有备过这一节课,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读教材,而且是仔细、反复地研读。一边研读,一边圈圈点点、比比划划。

李老师常说:“我们老师要充分把握教材,教材认识到一定程度,情境自然而然就出来了。”很多老师一拿到教材,也许就会忙着找教参,想情境,常常喜欢从文本的“明门”进入。而李老师是通过“明门”看“暗门”,她常常告诫我们:“不要急着看参考书,因为看了,你的思维就被框住了。我们老师要创新的平台就是课堂教学,课堂是最能检验我们老师情感和智慧的空间。”李老师就在反复阅读教材的过程中,充分掌握了教材,把握了课文重点,情境也就自然而然地出来了。

我曾旁听李老师指导一位青年教师备课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我和祖父的园子》。这位青年教师这样计划:在教学伊始,与孩子们进行艺术谈话,引导回忆美好的童年生活,随后出示萧红的书、图片,创设问题情境:“孩子们,听了介绍,读了课题,你有什么想问的?”交流后,老师范读课文,问“小萧红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听到这,李老师指出,“这个时候让学生谈印象是不合理的,课文还没有好好读,语言文字所描绘的画面还没有具体地去感受,这时候谈印象,不是孩子真切体会到的,你要先创设情境,走进语言文字所描绘的画面中……要以儿童为本,关注学生是怎么学的。”

后来,李老师带着这位青年教师再读课文,读着读着,青年教师也渐渐悟到了文章的内核:这篇短文以“爱”为核心,将“趣和乐”贯穿在祖父的园子里,祖父的园子是萧红童年幸福的家园,是她成长的根基、精神的故乡,学这篇课文应该要让学生体会到小萧红当年和祖父生活在这个园子里时所感受到的那份快乐、温馨、甜蜜和自由。

“李老师,我知道了,要让学生体会到萧红童年的感受,我们需要借助情境,在还原小萧红童年趣事的画面上下功夫。”青年教师将原先的设计进行了修改,根据教材创设了多种情境,例如在萧红和祖父争论那到底是狗尾巴草还是谷子时,借助多媒体课件,出示狗尾巴草图片和稻穗图片,让学生先观察,然后出现文字,交流、学习、朗读,收效事半功倍;学生交流“在园子里,发生了哪些有趣的事”,“栽花、除草、铲地”这些有趣的动作就产生了,青年教师创设了师生一起表演的情境,孩子们学习热情高涨,课堂上产生了巨大的学习效应,学生在老师创设的情境中,学得投入,似乎一个个都成了那活泼、淘气、自由的萧红,在祖父的园子里快乐玩耍。课堂气氛活跃,孩子们对萧红及祖父形象的感悟水到渠成。

正如李老师所言:“情境教学要获得成功,功夫在课前。首先要把握教材,一切要从儿童实际出发,提出鲜明的教学目标,促使学生获得尽可能大的发展。形式总是为内容服务的。那种为情境而情境的片面做法,只能使情境教学走向形式主义的歧途,这样就违背了情境教学的宗旨。”

(二)

“情境教育的实验做了三十多年,我最深切的体会是:从儿童出发,就能想出办法;从儿童出发,才能符合规律。”

用“几十年如一日”来赞叹李老师在情境教育实验与研究上的倾情投入和执著追求,是最恰如其分的了。李老师现在虽然已不再担任具体班级的教学工作,但她的全部精力仍然放在儿童的学习和情境教育的研究上。

我们的工作室和李老师的办公室仅仅一墙之隔。工作时间里,李老师通常在里间著文写书,我们几个在外间,读书、思考、撰文。有些时候,研究所也会热闹起来。那是李老师在宽敞明亮的外间和青年教师们备课,和老师们讨论“童话节”“读书节”等各种孩子们喜爱的主题大单元活动的设计,与课题组的老师们研究情境教育实验的推进,或是接待远近的慕名来访者……,其间所谈话题也大抵离不开“儿童”“学习”“情境教育”。每每这时,李老师也总是不忘叫上我们几个,一起讨论讨论,其实,这是李老师为我们几个后辈之人创设的学习机会。

李老师感慨:“情境教育的实验做了三十多年,我最深切的体会是:从儿童出发,就能想出办法;从儿童出发,才能符合规律。”

那天,我旁听李老师指导一位青年教师备二年级综合阅读课《月全食》。这堂课是以当时发生的天象景观“月全食”为基础,带领学生阅读与此相关的一组文章。二年级孩子对“月全食”是没有概念的,几次试教下来,孩子们对于月全食的形成还是难以理解。这该怎么办呢?

这时,李老师一语道破天机:“你们得从孩子的角度出发想想为什么?二年级孩子,他们的思维还处于形象思维阶段,我们就靠船下篙,借助具体物体——投影仪、地球仪和小皮球,现场演示试试看!”

后来,课堂上加入了实物演示这一环节,孩子们看完演示,就完全知道“月全食”是怎么回事了,而且还一并知道了什么是初亏、食既、食甚、生光和复圆。我们惊叹:一个小小的调整,竟然能够收到这么神奇的效果!这真是“从儿童出发,就能想出办法;从儿童出发,才能符合规律”啊!

(三)

“教学一旦触及到儿童的情绪领域,真是可以产生一种“力”,推着孩子不知不觉地,深深地进入到教学的一个个进程中。因为情感的作用,语文教学可以极大地丰富儿童的精神世界。”

李老师讲情感是情境教育的命脉。如果我们为情感而情感,那不是我们语文教学的一个归宿。我们的语文教学需要“情感”,但不是单纯的情感教育。李老师在常常说:“老师首先得被教材感动,老师动了真感情,学生才能被感动。”但是,我们的教学又不能单纯地煽情,我们还得从情感的深处走出。从情感的深处走出有个前提,就是你要走进情感的深处。这让我想起了李老师曾经跟我们谈起过她当年教学《小白花》一课的情景。

这堂课是20世纪80年代李老师给上海名师代表团上的一堂阅读课,整个教学过程都非常感人,李老师哭了,孩子们哭了,连听课的来自上海的老师、专家们也都禁不住流泪了。李老师的目的不是为了让孩子哭,而是陪着孩子一起从情感的深处走出。教学中,李老师运用音乐渲染情境,孩子们听着那如泣如诉的小提琴曲,久久地看着那幅放大的黑白照片,真的进入了情感的深处。李老师读着课文,自己就情不自禁地流下了眼泪,再通过语言进一步渲染“小朋友,课文中的‘我’对周总理说的话,其实也是我们大家想对周总理说的话,现在我们好像就站在天安门广场的纪念碑前,面对着周爷爷的亲笔题词,好像周爷爷就在我们面前,我们呼唤着周爷爷。”全班同学读起课文,一起深情地呼唤:“敬爱的周爷爷!……”读着,读着,全班的孩子都哭了。

伴随着情感,孩子对课文的理解加深了,课文上写“金水桥、天安门广场静悄悄的”,李老师再引导“这里的‘静悄悄’,还让我们感觉到什么?”这样一步一步地引着孩子从情感的深处渐渐走出:

“天安门广场静悄悄的,只听见哭声”;

“金水桥下的河水轻轻地流着,好像在呜呜地哭着”;

“连松树也肃立着,在为周爷爷悲伤”……

这些二年级的孩子,能用如此感人、饱含真情的语言来想象、描述当时的那个场景,这正是情感的作用。我们的教学就要通过情境中那些有血有肉的形象,那些声情并茂的场景,那些震撼人心的氛围,去打开孩子们的心扉,去感染孩子们的心灵。的确,只有教学一旦触及到儿童的情绪领域,才可以产生一种“力”,推着孩子不知不觉,深深地进入到教学的一个个进程中。

(结语)

我们常常听到李老师这样界定自己:“我是一个长大的儿童。”现在,我们渐渐知道,作为老师,只有自觉地从儿童的视角来思考,我们才能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教育必须顺应儿童的天性,才能引导我们的儿童自由、快乐、充分地生长。

在情境教育的“边”上聆听,让我得以 “近海拾贝”,亦让我得以在情境教育的“边”上幸福地成长。

猜你喜欢

萧红李老师青年教师
《萧红传》
——一本能够让你对人生有另一种认知的书
该得奖的李老师
如何指导青年教师上好一节数学达标课
宠物难伺候
青年教师如何做到“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舍不得您,李老师
萧红:不要在寂寞时做选择
引导青年教师走专业化成长之路
论影像萧红的呈现与接受
李老师的心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