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家:以教育为家
2016-12-20孙孔懿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所副所长
孙孔懿/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所副所长
教育家:以教育为家
孙孔懿/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所副所长
本书系统探讨了教育家的认定和分类,教育家的社会影响,教育家的人格和个体风格,教育家群体和教育流派的形成,教育家成长的社会历史条件和成长规律,当今教育家的成长环境和未来教育家涌现的展望与期待。
按照词典的解释,“家”除了它的本义外,也指“掌握某种专门知识或者有丰富实践经验并且从事某种活动的人”。那么,能否据此将“教育家”定义为“掌握教育的专门知识或者有丰富的教育实践经验并且从事教育活动的人”呢?我对此不太认可,许多人也都不满意这个拼接起来的定义。我们知道,任何定义都是对客观对象的真实摹写与准确规范,而上述“教育家”的定义既摹写不出教育家的精神风貌,也难以指导教育家的发展方向和规范对其的评判标准。事实上,古今中外的教育家并不仅仅在“从事教育活动”,也不仅仅在“掌握教育的专门知识”——知识既不必然地导致行动,也不会自然地转化为教育精神。古往今来的关于教育家的故事充分表明,他们之所以被称为教育家,不仅在于他们具备专门的教育知识或从事教育活动,更在于他们具有一种教育情怀、教育精神以及相应的教育行为。换言之,教育家除了知识、技能、经验方面的标准外,还具有情感、情怀、情结及其相应的行为表现。
既然“家”的上述派生义不足以用来定义“教育家”,那么我们能否根据“家”的基本义,来理解“教育家”之“家”的真谛呢?在词典中,“家”的基本义是“共同生活的眷属和他们所住的地方”。我认为,“教育家”之“家”也含有这个基本义。而且,从“家”的基本义出发可再派生一项新义:“家”——以……为家。例如,科学家即以科学为家、艺术家即以艺术为家、宗教家即以宗教为家、教育家即以教育为家……所谓教育家,就是以教育为家的人。我认为这样定义教育家,要比仅从知识、职业角度来定义更接近教育家的本质。
“以教育为家”意味着,教育是他不可缺失的安身立命之地。有学者比较了中西方的家庭观,发现西方人似乎不怎么重视家庭,许多思想家只有思想没有家。甚至,越是著名的思想家越可能是单身汉,如柏拉图、奥古斯丁、阿奎那、笛卡尔、康德、尼采、维特根斯坦等。无家的思想家容易产生无家的思想,自会少些温馨气息。而在中国人眼中,家是人存在的基本形式,是比城邦、国家更自然、更普遍、更具稳定性和延续性的生活单位,是安全感、幸福感、道德心、智慧和生活情趣的主要源泉。家是有眷的地方,是值得和需要眷注、眷顾、眷念的地方。每个中国人对家都有自幼至老的身心两个层面的天然依赖,即使到了弥留之际亦会不弃不舍。林语堂说:“中国人既不是为自己,也不是为国家和社会,而是为家庭而活着。”中国人总是视家庭幸福为最大的幸福,视家庭破碎为最大的不幸。由于中国人的“身”与“家”这种不可分的关系,汉语中还有一个词:“身家”,其与“性命” 又组合成“身家性命”。由此可见家在个人生命中的地位。因此在中国语境中,我们尤其可以说:“教育家应以教育为家。”
“以教育为家”意味着对教育的爱和忠诚,意味着寄托、归属、融入、血脉相连,也意味着一种宿命、一种先天性的缘分。教育家之所以从事教育,不是他权衡利弊后的选择,不是出于他的自我设计,而是上苍的一种安排——教育就需要他这样的人,而他仿佛就是为教育而生;他离开教育就成了无家可归的流民浪子,教育离开他就会后继无人;他不仅今生今世心甘情愿地献身教育,若有来生他也还会从事教育。就像当年老教育家陈垣所说:“假如我现在还是青年,在选择志愿的时候,我将毫不犹豫地再次选择教师工作作为我的终身事业。”
人与家的联系是双向的。一方面,家庭是人类道德化的最早形式。人性、人情、人伦、人道、人品、人格,都从家中开始生成并发展。家格是人格的前提。家格健全,人格才健全;另一方面,人性中必有家庭性,安家是人生第一要务。每个人都想在自己的家族史里扮演一个重要角色,力图以自己的成就光宗耀祖。同时身体力行、言传身教,通过日积月累、潜移默化,为子孙后代留下宝贵的家训、家风等精神遗产,使自己和家庭获得赓续和繁荣。同样,教育家与教育的关系也是双向的。他首先依靠教育的滋养,从教育中汲取精神的、理论的和实践的不竭力量;另一方面,教育是需要做出奉献的领域。正如家是使人的浮泛生活得以扎根的地方一样,教育是教育家的精神依归之地,是让教育家心甘情愿、无怨无悔地“为之经营,为之操持,为之奋斗,为之泛起离愁别绪的”地方,是让教育家“在外有所企望,有所挂怀,有所依据亦有所担忧”的地方(汪堂家语)。“以教育为家”意味着他将倾其所能,增进教育的丰度与温馨,使教育成为温暖的精神家园、成为人性成长之家。此外,这还意味着他是教育家谱系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他将效仿教育界的前贤先圣,继往开来;他将奉献自己的全部忠诚,尽情施展自己的创造才华,为“教育家史”续写新的篇章。
“教育家以教育为家”的命题并非思辨所得,它来自无数教育家的生活实践,并获得了越来越多的证明——陶行知提倡校长应以学校为家,“做整个的校长”。他本人则以“抱着爱人过河”的坚定信念与他所创办的育才学校风雨同舟,相依为命;江西省贵溪县盛源村小学58岁教师黄先文,因小时候患小儿麻痹症,双腿重度残疾。为了能更好地给学生上课,从上课第一天开始,他便将自己的家安在学校,至今已有39年……
我相信,只有以教育为家的人,才是真正令人尊敬的教育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