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安徽视角看长三角产业同构与协同发展

2016-12-20吴宏伟王宁

合肥学院学报(综合版) 2016年5期
关键词:同构长三角安徽

吴宏伟,王宁

(淮北师范大学经济学院,安徽淮北235000)

从安徽视角看长三角产业同构与协同发展

吴宏伟,王宁

(淮北师范大学经济学院,安徽淮北235000)

在国务院明确安徽融入长三角背景下,采用产业结构相似系数、工业区位配置系数、区位熵和产值利税率等指标从三次产业结构宏观层面到工业产品结构微观层面研究江浙沪皖三省一市之间的产业同构现象。结果表明:虽然安徽-浙江、安徽-江苏和江苏-浙江存在一定程度的产业同构,但由宏观层面到微观层面产业相似度逐渐变小,协调产业分工和产品分工,产业梯度转移推进产业升级,创新区域合作机制和利益协调机制有利于促进区域产业协同发展。

长三角;产业同构;协同发展

0 引言

长三角区域是我国经济总量最大、发展速度最快、最具潜力的经济板块,是最发达的经济区和最大的产业密集区,其产业结构尤其是否存在产业同构一直是研究和争论的热点。众多学者认为长三角地区存在产业同构[1-3],产业同构造成区域城市间缺乏深度分工与协作,资源配置和利用效率低,降低了区域的整体竞争力和经济效益[1,4],但也有学者认为产业同构对增强行业和产品竞争力,促进长三角制造业产业升级具有积极作用[2,5],并测算了长三角地区制造业的权益利润率,证明并未出现恶性竞争[6]。长三角地区存在产业同构现象,但是随着产业转移,制造业结构的差异度逐步提高,产业同构化趋势减弱[7-8],之所以众多研究认为长三角存在产业同构是由于产业统计口径太宽造成,长三角产业分工模式正逐渐形成,区域产业结构特色不断强化,差别化竞争格局逐步形成,产业集群竞争力显著提升[9]。长三角地区制造业结构存在一定的同构现象,但整个制造业产品基本不存在同构问题。[10]长三角16个城市间工业结构存在较大的相似性,产业同构产生的恶性竞争效应和集聚效应的相互影响和转换能够增强产业集聚效应,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11]2014年9月25日,《国务院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明确安徽作为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一部分,参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这使得长三角地区产业结构更加复杂。本文将把安徽作为长三角区域成员,从宏观三次产业层面到微观工业产品层面研究新形势下长三角产业同构现象。正确评价和认识安徽并入长三角后长三角地区产业结构和产业同构问题,有利于长三角产业协同发展与产业优化升级,促进长三角产业一体化乃至区域一体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长三角区域产业发展现状

1.1 发展阶段的差异性

上海是长三角区域的中心和龙头,2014年三次产业结构为0.5∶34.7∶64.8,根据库滋涅茨的产业阶段理论,上海明显已经迈入后工业化阶段。2014年江苏三次产业比重为5.6∶47.4∶47.0,浙江三次产业比重为4.5∶47.7∶47.8,基本呈现出工业化后期特征。2014年安徽三次产业结构为11.5∶53.1∶35.4,呈现出工业化中期的特征。

1.2 产业结构的相似性

结构相似系数是联合国工发组织国际工业研究中心提出的比较两个区域产业结构度量方法,计算公式:其中Sij是i区域和j区域的产业结构相似系数,Xik是i区域k产业占整个产业的比重,Xjk是j区域k产业占整个产业的比重。一般而言,地区间产业结构相似程度以0.85为标准判断高低。

笔者对长三角地区三次产业结构进行静态分析,选取2014年三省一市的三次产业比重数据,利用EXCEL数据分析计算产业结构相似系数(见表1)。

数据显示,安徽-上海产业结构相似系数为0.602 2,相似度较低,说明产业间有较大的差异性,但安徽-江苏和安徽-浙江间相似系数分别为0.909 2和0.904,上海-江苏和上海-浙江间相似系数为0.879 9和0.885 7,江苏-浙江间相似系数高达0.999 9,三次产业结构相似度极高,这说明长三角地区间三次产业结构存在着一定的相似性,究其原因,资源禀赋比较接近[12],相似的自然条件、人文传统、要素禀赋和经济基础,且地理位置邻近,投资环境的“匀质化”[3],在政府和市场作用下,各地区纷纷进入发展潜力大的产业和行业,区域间的利益竞争导致产业同构[13],“唯GDP论”的干部考核机制[14],都或多或少地促进了产业同构。但从三次产业结构层面考察结构相似系数较为宽泛,由此武断认为长三角区域存在严重的产业同构现象并不科学,因此,有必要进行中观和微观层面产业结构分析。

表1 长三角地区三次产业结构相似系数

2 工业结构同构性测度

2.1 规模以上工业行业结构相似度

上文分析第一、二、三次产业结构层面,长三角区域内(除上海-安徽)存在着较为严重的产业同构,为避免宏观层面的误差,本文将从中观层面作进一步分析。为揭示长三角地区产业结构的历史演化过程,根据2006—2015年《上海统计年鉴》《江苏统计年鉴》《浙江统计年鉴》《安徽统计年鉴》的经济统计数据,选取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行业①总产值为指标计算行业结构相似系数,计算结果如图1。

总体上看,长三角区域内工业产业结构相似系数平均值由2005年0.591 3上升到2014年0.692 8,虽然不高但呈现上升态势,三省一市之间工业产业结构相似度差异大且演化趋势不同。上海-江苏的产业结构相似系数最高,但一直趋于下降,上海-浙江的工业产业结构系数较低,且呈现出“倒U”型趋势,说明随着市场配置资源能力的增强以及投资行为趋于理性,资源在利益动机驱使下流向效率高的产业和部门,使得专业化程度提高,产业结构趋同性降低。安徽-上海、安徽-江苏和安徽-浙江的工业产业结构相似系数都处于上升阶段,到2014年分别达到0.566、0.769和0.726,究其原因,由于地缘原因安徽一直在学习和追随上海、江苏和浙江经济发展模式,包括产业结构,而且安徽、江苏和浙江都受到上海的辐射作用,同时安徽还承接江苏和浙江的产业扩散,依据雁行模式理论,制造业升级次序差异和产业空间转移[15],使得安徽与江苏和浙江之间存在较为严重的产业同构。

2.2 工业优势产业相似性

为了更科学客观地研究长三角内地区间的产业同构现象,本文采用工业区域配置系数(LS)、区位熵(LQ)和产值利税率3个指标筛选三省一市优势产业。工业区域配置系数是某行业产值在某一区域工业总产值比重,用于考察某产业是否具有成为区域主导行业应有的规模;区位商从区域分工角度反映区域产业结构中的专业化部门和专业化水平,计算公式:,式中LQ就是j地区ij的i产业在长三角的区位熵,qij是j地区的i工业产业的总产值,qj是j地区所有工业产业的总产值,qi是长三角i工业产业总产值,q是长三角所有工业产业总产值;产值利税率用利税总额除以工业总产值,反映了产业的盈利能力、发展潜力和对社会承担义务的能力。为了清晰突出长三角区域各省市的相对优势产业,区位熵是以长三角区域某省市某一工业行业产值占该该省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除以长三角同一产业产值占长三角工业总产值的比重来表示。选取三省一市区域配置系数大于1.5%,区位熵大于1和产值利税率大于2.5%的相对优势产业如下表2。

图1 三省一市工业产业结构相似系数演化

表2 依据工业区域配置系数、区位商和利润率选取的三省一市的相对优势产业比较

按照各行业的产业配置比例找出各地区排名前六的相对优势产业,上海为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汽车制造业、铁路船舶航空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橡胶和塑料制品业、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占地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的55.22%,资源配置非常集中,以技术密集型的高新技术产业为主。江苏为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金属制品业、专用设备制造业、占地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的49.72%,资源配置较为集中,以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导。浙江为纺织业、通用设备制造业、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橡胶和塑料制品业、化学纤维制造业、金属制品业,占地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的34.19%,资源配置比较分散,体现出低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并存。安徽为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农副食品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占地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42.0%,资源配置较为集中,优势产业仍然以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为主,但在加快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

从表2中各地区排名前八的相对优势产业比较来看,安徽-上海只有橡胶和塑料制品业相同;安徽-江苏在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专用设备制造业相同;安徽-浙江在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以及橡胶和塑料制品业相同;浙江-上海在通用设备制造业、橡胶和塑料制品业、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相同;浙江-江苏在金属制品业、纺织服装、服饰业相同;江苏-上海在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铁路船舶航空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相同。除橡胶和塑料制品业是上海、浙江和安徽共同的优势产业外,三省一市并无相同的优势产业。

2.3 主要工业产品的相似度分析

从表3可以看出,上海与其他三省的工业产品相似系数都较低,说明上海与其他三省的工业产品结构基本不存在相似性;安徽-浙江的工业产品相似度高达0.939 8,这说明安徽-浙江工业产品结构存在较大的同构性,江苏-浙江的工业产品相似系数也达到了0.839 5,工业产品结构有一定的同构性。上海的优势工业产品是轿车、发电机组、移动通信手持机、微型计算机等高新技术产业产品;江苏的优势工业产品包括原油、原盐、焦炭、烧碱、纯碱、初级形态的塑料、水泥、平板玻璃、生铁、粗钢、大中型拖拉机、集成电路、彩色电视机、发电量,是原材料工业和加工工业;浙江的优势工业产品包括啤酒、布、机制纸与纸板、化学纤维,是以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安徽的优势工业产品包括卷烟、硫酸、农用氨、磷、钾化肥、汽车(不包括轿车)、家用电冰箱、房间空气调节器、家用洗衣机,是以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和加工工业。

表3 三省一市主要工业产品的相似度系数

3 服务业结构同构性测度

上海重点发展的是金融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等现代服务业,浙江和江苏第三产业发展阶段和结构较为相似,现代服务业较为发达并在快速发展,安徽服务业发展整体较为落后,仍然处于传统服务业为主的阶段(见表4)。

表4 2014年三省一市服务业相似性比较[16]

4 结论与对策

4.1 结论

通过以上对长三角三省一市产业结构在不同层面的实证分析可以得到如下结论:(1)从总体上看,长三角地区产业趋同主要体现在三次产业的宏观层面,而中观层面的第二产业内部工业产业结构相似系数有了大幅度的降低,可以理解为产业结构有趋同现象,但远未达到同构的严重程度;(2)当研究深入到微观层面的工业产品相似度时可以看出,上海-安徽和上海-浙江的相似系数极低,仅为0.06左右,可以肯定完全不存在同构现象。上海-江苏的工业产品相似系数仅为0.42,也基本不存在产业同构;(3)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安徽-浙江(0.888 6、0.714 6、0.939 8)、安徽-江苏(0.903 9、0.701 0、0.832 4)和江苏-浙江(0.999 4、0.779 6、0.973 8)从宏观产业结构到微观工业产品结构的相似系数都很高,存在一定程度的产业同构。

4.2 协同发展对策

4.2.1 发挥长三角三省一市各自的比较优势,既考虑产业间协同分工也考虑产业内产品间协同分工上海表现为后工业化经济,第二产业主要是高新技术制造业,第三产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对其他三省具有很强的互补性,要不断提升上海生产性服务业水平,更好的服务区域,并通过产业转移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江苏拥有先进的制造业技术和完备的制造业基础,不断提升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和石油化工三大主导产业的优势,同时继续加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浙江继续提升船舶制造、金属制品、物联网、纺织服装、布、机制纸与纸板和化学纤维等产业和产品竞争力。安徽省是农业大省,一方面要构建具有安徽特色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使其成为长三角地区农产品供应大后方;另一方面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升级,积极培育新能源、汽车和装备制造、电器机械和器材制造、金属冶炼、食品医药、轻工纺织等产业。通过产业链分工和产品生产专业化,在长三角范围内进行资源配置,形成层级分工、错位发展的格局。

4.2.2 产业梯度转移推进产业升级长三角地区三省一市(第一梯度上海,第二梯度江苏和浙江,第三梯度安徽)产业梯度明显,应遵循产业或产品生命周期,通过产业升级、转移、集聚、链接和融合,使得产业协同发展形成活力。值得注意的是,安徽是主要的产业转移承接地,一方面要依据自身优势,理性承接,加强区域经济合作;另一方面为了区域协同发展不得不承接一些高污染、高能耗的产业,应协商制定相应的生态环境改善和补偿方案。

4.2.3 创新区域产业合作机制和利益协调机制

建立区域间常态化和制度化的对话协商机制,协调各方利益,以解决由于政治晋升博弈和地方政府绩效考核模式所带来的区域间竞争,乃至市场分割和地方保护。按照“资源共享、利益分享”的合作原则,建立健全政府推动与市场驱动相结合的四方共建机制。建立信息共享平台,以信息共享促进资源共享,提升区域整理经济效益。创新公共财政制度、户籍制度、就业制度、教育制度、医疗和社会保障制度,推进区域一体化。

注释:

①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5—2011年选取40个行业,2012—2014年选取41个行业。

[1]唐立国.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产业结构的比较分析[J].上海经济研究,2002(9):50-56.

[2]靖学青.长三角地区制造业结构趋同分析[J].改革,2004(2):48-52.

[3]陈建军.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产业同构及产业定位[J].中国工业经济,2004(2):19-26.

[4]洪银兴,刘志彪.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的模式和机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48.

[5]王锐兰,刘思峰.产业同构的利弊分析[J].统计与决策,2005(12):124-125.

[6]王志华,陈圻.长江三角洲地区制造业结构趋同与竞争绩效[J].统计研究,2005(3):33-36.

[7]范剑勇.长三角一体化、地区专业化与制造业空间转移[J].管理世界,2004(12):77-84.

[8]邱风,张国平,郑恒.对长三角地区产业结构问题的再认识[J].中国工业经济,2005(4):77-85.

[9]李清娟.长三角产业同构向产业分工深化转变研究[J].上海经济研究,2006(4):47-56.

[10]李庆华,王文平.长三角地区产业同构“悖论”解析[J].生产力研究,2007(10):102-103.

[11]嵇尚洲.长三角产业同构的效应、发展及演化[J].华东经济管理,2013(6):78-80,165.

[12]周超.长三角产业结构趋同化问题的探讨[J].江南论坛,2005(7):21-23.

[13]郑恒.从长三角产业同构看浙江产业定位[J].浙江经济,2004(9):43-45.

[14]王文举,范和君.我国地区产业结构趋同的原因及其对经济影响的分析[J].当代财经,2008(1):85-89,101.

[15]金戈.长三角地区制造业同构问题再考察[J].经济地理,2010(2):249-255.

[16]杨旭.“现代服务业”的内涵:一个综合性分析框架[J].现代管理科学,2010(8):56-58.

[责任编辑:张永军]

On the Industrial Isomorphism and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from Perspective of Anhui

WU Hong-wei,WANG Ning
(School of Economics,Huaibei Normal University,Huaibei 235000,Anhui,China)

The State Council has made it clear that Anhui should be integrated into Yangtze River Delta,in light of which a comparative research of industrial isomorphism is made from the three industrial structures to industrial product structures by indexes of similar coefficient of industrial structure,industrial location allocation coefficient,location quotient,profit rate of Zhejing,Jiangsu and Anhui province.The result shows that though there exists industrial isomorphism,the degree is declining from the macro level to the micro one.It is advised that industrial division and product division should be coordinated,industrial gradient should propel industrial upgrade,and the innovative mechanism of regional cooperation and interests coordination should spur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industry.Key word:Yangtze River Delta;industrial isomorphism;coordinated development

F121.3

A

2096-2371(2016)05-0007-05

2016-07-28

2016-09-20

安徽省高校优秀青年人才支持计划重点项目(gxyqZD2016103)、安徽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点项目(SK2014A094)资助。

吴宏伟(1975—),男,安徽淮北人,淮北师范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区域经济;王宁(1994—),女,安徽淮北人,淮北师范大学经济学院2016级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同构长三角安徽
巧用同构法解决压轴题
紧扣一体化 全面融入长三角
指对同构法巧妙处理导数题
同构式——解决ex、ln x混合型试题最高效的工具
高等代数教学中关于同构的注记
“首届长三角新青年改稿会”作品选
安徽医改自我完善主动纠错
安徽药采如何“三步走”
安徽 诸多方面走在前列
安徽为什么选择带量采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