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人节趣谈
2016-12-20中国科技馆刘媛媛
□ 中国科技馆 刘媛媛
愚人节趣谈
□ 中国科技馆刘媛媛
每年4月1日是西方传统节日——愚人节,这一天,你可以搞搞恶作剧,和朋友开一些无伤大雅的玩笑。关于愚人节的起源众说纷纭,有很多版本。
神话起源
有一种说法起源于古希腊神话,是关于掌管谷物和收成的女神德墨忒尔和她的女儿珀耳塞福涅的故事。女神德墨忒尔和她的女儿珀耳塞福涅幸福地生活在大地上,但是冥王哈迪斯却对珀耳塞福涅一见倾心,挟持了她并将其带到阴暗的冥界与他一起生活。女神德墨忒尔听到女儿的呼救急忙赶来,但是再也寻不到女儿的踪影。由于畏惧哈迪斯的权势,知道珀耳塞福涅下落的神祇谁也不想引火烧身,于是当女神德墨忒尔问到他们时,都被搪塞一番。可怜的女神按照错误的指点,毫无头绪地乱闯乱撞,走遍了世界上的每一个角落,但是她的女儿仍然踪影全无,于是女神德墨忒尔这些寻找都成了徒劳无功的跋涉,这就是愚人节所代表的“徒劳的奔波”的神话起源。
《得墨忒尔寻找珀耳塞福涅》伊芙琳·德·摩根/画
现实起源
愚人节这个节日较普遍的说法是起源于法国。1582年,罗马教皇格里高利十三世颁布了格里高利历,法国率先采用新改革的纪年法以1月1日为一年的开端,改变了过去以三月作为新年开端的历法。新历法推行过程中,一些因循守旧的人反对这种改革,仍沿袭旧历,拒绝更新。保守派依旧在三月底这几天互赠礼物,组织庆祝新年的活动。而主张改革的人对这些保守派的做法嗤之以鼻,他们想办法捉弄保守派,于是有人就在4月1日这天给保守派赠送假礼物,邀请他们参加假庆祝会,并把这些受愚弄的人称为“四月傻瓜”或“上钩之鱼”。于是,日久天长便成为法国流行的一种风俗,并在十八世纪流传到英国,后来又被英国早期移民带到了美洲大陆。
罗马教皇格里高利十三世(Lavinia Fontana)
欧洲历法的前世今生
从以上愚人节的现实起源来看,愚人节的来历与历法改革密不可分,那么16世纪后期法国的那次历法改革都改了什么呢?一言以蔽之,改革之前采用儒略历,改革之后采用格里高利历,如果再往前追问,儒略历之前采用的历法是旧罗马历法。每次历法改革的目的是建立起更加合理、科学的时间计量体系,那么我们就来看看欧洲人民所使用历法的演变过程。
逐渐混乱的古罗马历
相传在罗马建城者罗慕路斯时期,罗马一年分为十个月,以春天为岁首,十月为岁末,相当于今天的三至十二月,全年只有304天。这是只以农业活动为主的历法,农事完了之后的一段寒冷天气不计算在内。到了努玛时期,努玛王按照月亮的运行周期把一年分成十二个月,在原来十个月的前面添了两个冬月,每年355天,并采用闰月等方法补足历法本身与地球公转周期的差距。但是究竟是后添的雅努斯月(今天的一月)还是原来的马尔斯月(今天的三月)为一年之始呢?古罗马人也纠结了很久,在共和国时代,雅努斯月(今天的一月)被作为官方上新一年的开始,但民间仍然普遍在马尔斯月(今天的三月)庆祝新年到来。
这套历法从王政时代到共和时代,罗马人用了七百年。但是由于历法往往同宗教有关联,管理历法往往由祭司把持,一些祭司们滥用职权,对闰月随意增加或不加,延长或缩短,用以影响在职官员的任期或者有意使包税人增加或减少收入等,这就使原本就有积累误差的历法越发紊乱。高官贵族们干预历法的结果使古罗马历法在公元前一世纪中叶混乱起来,以至于季节都变得不准确了。
任人打扮的儒略历
公元前一世纪中叶,罗马共和国独裁官——著名的恺撒大帝(儒略·恺撒)鉴于历法混乱影响正常政治生活,决定进行历法改革。他邀请了一个亚历山大城的数学家兼天文学家索西琴尼研究提出了历法改革方案,并于公元前46年颁布。
新历法将全年分设为12个月,平年365天,闰年366天,每隔3年置一闰年;除2月外,单数月份31天,为大月,偶数月份30天,为小月,2月份平年29天,闰年30天。为什么要这么分呢?因为古罗马人认为单数吉利,但在一年12个月中,单数月有6个,如果都按照31天计算,那么一年就变成了366天,正好多出来一天,需要减少一个大月,天文学家提议将下半年的第一个单数月即7月改为小月,但是统治者不希望吉利的月份减少,不愿意将7月变为小月,于是从偶数月份中打主意。因为2月是行刑期,大家不希望它太长,于是2月被砍掉了一天。这样一来,全年12月中大、小月各占一半,全年总计正好365天。
恺撒遇刺身亡后,后人为了纪念他,用他的拉丁文Julius命名他的诞生之月7月,英语7月July由此演变而来。之后,罗马帝国的统治者奥古斯都出于统治者的虚荣心理,不甘心落在他的前辈儒略·恺撒后面,把他出生的月份——8月改成为“奥古斯都”,这就是英语8月August的来历。同时他还将8月由原来的小月改为大月,把8月以后的大小月全部对调,对调之后多出一天,奥古斯都也决定从2月中扣除这一天,于是2月在平年只有28天。这次改历后,2月30日从日历上永远消失了。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罗马帝国轰然坍塌,历史进入中世纪之后,虽然儒略历仍然在使用,但是1月1日为一年之始的观念却逐渐消失了。在民间,不同地区新年的开端五花八门:法国西部和西班牙很多地方以圣诞为始,法国和德国部分地区以及英格兰和爱尔兰一般遵循春分(3月25日)为新年开始……也正因为如此,才有了上面讲的愚人节现实来源的群众基础。
沿用至今的公历
儒略历是纯太阳历,每四百年,儒略历与回归年大约差3天,日积月累慢慢地历法和季节又要逐渐脱节,因此一千多年后,格里高利教皇委托天文学家克里斯托芬·克拉维主持历法改革。1582年,教皇格里高利十三世颁布了以儒略日为基础改良而来的历法——格里高利历。这次历法改革的方案是:
(1)纠正春分日,把下一圣法兰西斯节,原为1582年10月5日这一天改成为10月15日,但星期序号仍然连续计算。为什么要做这个改动呢?因为儒略历为纯太阳历,每年平均长度是365.25日,比回归年(回归年长度365.242189)长0.0078日,每四百年,儒略历与回归年大约相差3天,即(365.25-365.242189)×400=3.1244。
从公元前46年儒略历颁布到公元1582年历法改革总共1628年,儒略历与回归年大约差10天。因此这次历法改革首先要把这10天误差消除,所以才有了这个方案,这样一下子就减少了10天,把积累的老账一笔勾销了。
(2)改闰年方法为凡公元年数能被4整除的是闰年,但当公元年数后边是带两个“0”的“世纪年”时,必须能被400整除的年才是闰年。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因为儒略历每四百年就与回归年差3天,采用这种设置闰年的方法每四百年就少闰了3天,使平均年长与回归年长更接近。
格里高利历的年平均长度为365日5时49分12秒,比回归年长约27秒。虽然照此计算,过3000年左右仍存在1天的误差,但对于当时来说,这样的精确度已经相当了不起了。由于格里高利历的内容比较简洁,便于记忆,而且精度较高,与天象符合较好,因此它逐步为各国政府所采用,成为今天世界上所通用的历法。
不管愚人节究竟来自哪个故事,它都无可遏制地成为人们喜欢的节日,而且约定俗成了各种看似荒诞的风俗。起初,任何人都可以炮制骇人听闻的消息,而且不负丝毫的道德和法律责任,政府和司法部门也不会追究。相反,谁编造的谎言最离奇、最能骗取人们相信,谁还会荣膺桂冠。这种做法给社会带来不少混乱,因而引起人们的不满。今天,人们节日期间的愚弄欺骗已不再像过去那样离谱,而是以轻松欢乐为目的,愚人节也成为一个“仅限娱乐”的有趣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