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江西省高校跆拳道队专项体能训练特征的研究①

2016-12-20肖存翕全国华胡跃梅陈艳兰王正

当代体育科技 2016年32期
关键词:功能性跆拳道江西省

肖存翕 全国华 胡跃梅 陈艳兰 王正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江西南昌 330013)

江西省高校跆拳道队专项体能训练特征的研究①

肖存翕 全国华 胡跃梅 陈艳兰 王正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江西南昌 330013)

江西省高校跆拳道运动队水平在近年得到了飞速发展,各高校之间运动员在技术层面的差距日益缩小,从而体能显得尤为重要。该研究从实证角度出发,结合江西省高校跆拳道队独有的特点,对在高校跆拳道队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从较为前沿的视角对高校跆拳道队运动员专项体能训练特征进行探究,为高校跆拳道队如何进行专项化的体能训练提出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

江西省 高校跆拳道队 专项体能 训练特征

1 问题的提出

近年跆拳道运动在江西省高校的开展已经十分风靡,推动了跆拳道运动在大学体育的发展。主动参与跆拳道训练的学生与日俱增,高校跆拳道队的竞技水平也在此大环境中得到了飞速发展。结合近年高校跆拳道队竞技比赛特点不难发现,高校运动员普遍在专项技术上不存在绝对的差距,往往决定比赛胜负的关键因素是体能,但大学生的业余竞技比赛无论在队员基础、训练投入精力等方面与职业运动员相比存在天壤之别,因此,将跆拳道运动项目特征与大学生群体特征进行有机结合,突出高校跆拳道队在实践中最有效、可行的专项体能训练特征是提高高校跆拳道运动员整体竞技能力的首要决策。该研究通过对江西省部分高校跆拳道队进行走访调查,对江西省高校跆拳道队存在的特点进行归纳,将所存在普遍问题进行罗列,并就江西省高校跆拳道队的专项体能训练特征进行总结。

2 高校跆拳道队的特征分析

2.1 队员技术基础较差、体能初始水平较低

江西省高校跆拳道队在队员选拔初期生源主要来自体育学院的体育专业和公共体育兴趣班学生。虽然体育学院学生占据大多数比例,但近年来的学生群体主要属于“93后”,江西省内绝大多数高校大学生在入校前从未有过跆拳道学习经历,即使有过跆拳道学习经历的也都是停留在表演层面,因此如何在高校有限的训练时间内迅速将运动员能力提升,以便能够发挥跆拳道项目“技击性”特点是高校跆拳道队训练的核心理念[1]。在近几年的比赛中体育学院的队员与公共体育学生队员在比赛当中身体素质的差距已逐渐缩小,体育学院队员面对公共体育选拔的学生优势也没有以往那么明显,不少教练员认为现今大学生身体素质较21世纪初有明显下降,尤其是体育专业学生,入学新生中不少学生是为了考大学而临阵磨枪改学体育,使得体育专业学生群体身体素质起点水平与公共体育学生无明显优势,这也是拥有体育学院生源优势的院校近几年受到非体育专业院校学生的压力,因此江西省高校跆拳道队员在参训前的技术基础与体能水平均较低(见表1)。

表1 江西省高校跆拳道队选拔队员初始情况调查表(n=102)

2.2 队员训练精力有限,学业与训练存在矛盾

高校跆拳道运动员的主要身份还是学生,绝大多数的运动队还是采用赛前集中训练的备战模式,通常以3个月左右时期作为停课集训,以期让运动队在阶段性的集训中对运动员竞技能力有一个大幅度的提高。但多年的阶段性停课集训模式存在的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队员对于停课后专业学习所产生的空缺存在一定担忧,并且会使学生继续从事训练的决心产生动摇。

2.3 训练初期忽视运动员训练过程中功能性动作筛查(FMS)的评估与校正

作为可以综合检查人体灵活性和稳定性,发现人体动作代偿和不对称的一种测试方法,功能性动作筛查(FMS)在进入21世纪以来在体育和大众健身领域得到广泛运用[2]。

在江西省高校跆拳道队的运动训练初期,教练员往往是以基本的技术基础学习与训练作为起点,忽视了运动员在身体形态、动作模式等基础问题的评估与纠正,容易造成队员在训练过程中由于身体姿态的问题使得训练产生代偿,并且忽略运动员动作模式的评估与纠正,容易使得训练效果降低、非触碰性运动损伤概率增加。

2.4 高校跆拳道队教练对体能训练的理解较为滞后,体能训练被忽视

目前业内对体能训练的认识主要有以下3种观点:(1)体能训练就是练体力;(2)体能训练就是练耐力;(3)体能训练就是身体素质训练[3]。通过最新的对江西本地高校跆拳道队走访发现,江西省高校跆拳道队在实际的周训练安排中,专门的体能训练课安排仅仅占有相当小的比重,且由于跆拳道比赛属于打点得分类项目,电子护具已经更加广泛地应用到各种规模的比赛,导致教练员对于技术训练更加青睐,认为技术规格比体能更加有实际意义。

2.5 体能训练与专项技术训练脱节

江西高校跆拳道队教练员对于业余跆拳道运动员的体能训练更为一般,单一的身体素质作为发展因素,且均以田径训练方式作为主要手段,安排频率较低,但强度偏大,缺乏体能训练的专项性、功能性以及系统性。由于训练安排的频率低,衔接效应不佳,使得队员体能超量恢复效应难以叠加,而队员普遍对于传统的一般体能训练方式呈现出较为厌倦和抵触的情绪,同时由于初期未做FMS等评估与纠正,使得受伤风险提高,对于提高队员在跆拳道比赛中的运动表现无明显帮助。

3 高校跆拳道队专项体能训练的特征

3.1 训练初期以动作评估与校正为基础,提高训练效率、降低运动损伤风险

功能动作筛查(Functional Movement Screen,FMS)是由美国矫形专家Gray Cook和训练专家Lee Burton在2001正式提出的,目前广泛应用于体能训练领域,能够对对称性、灵活性、稳定性等运动能力进行有效检测。FMS测试内容包括3个排除性测试和7项基本动作模式:深蹲、跨栏步、直线弓步、肩部灵活性、主动直腿抬、躯干稳定性俯卧撑和躯干旋转稳定性[4]。使运动员在训练初期就能保证动作模式的正确,尽早发现已存在的不良身体姿态与动作模式,尽早纠正,保证在后期的训练中不会产生能量的代偿,并且不会发生动作模式的错误,将运动损伤风险降到可控范围内的最低,并将运动训练的效果最大化,提高运动训练的效率与安全性。

3.2 注重体能训练功能性的特点,提升高校跆拳道队员的运动表现

功能性训练经过近几年的发展,体系逐渐完善。目前,国外学者对功能性概念的界定呈现多样化,中外学者对功能性概念也未形成统一的认识。美国著名体能训练专家Mike Boyle认为,功能性训练应包括平衡练习和本体感觉练习以及需要脚接触地面的、不需要固定器械辅助的练习。例如在不稳定状态下的力量练习和身体在各个方位的练习[5]。国内已有运动队、体能训练中心对于M.Boyle的功能性训练理念运用于实践,并且笔者曾经参加过纯美式功能性体能训练营,上海Onefit体能训练中心在功能性训练中的主要手段均是以结合运动项目以及还原基本生活动作作为训练模式,强调对于受训者在多方向、非线性、不稳定状态下能够最优化地提升运动表现,增加身体的“功能性”,而非传统单一的发展身体素质训练,例如推雪橇车、多方向砸球、不对称的抗阻力训练以及全身性的推、拉、蹲、转训练,使得受训者对于本体感受知觉有更好的提升,增加对自身身体的控制能力与了解。而结合高校跆拳道队的实际情况,可建议使用例如VIPR、药球等功能性训练的小工具,模仿跆拳道专业技术动作进行功能性训练,配合Bosu,平衡软踏,TRX等工具对运动员本体感受控制能力和稳定性进行训练,提高运动员在跆拳道运动方面的运动表现。

3.3 强化队员专项运动耐力,融入TABATA循环训练的模式

随着欧美国家对该项群项目的关注和规则的不断变更,技战术打法已从技巧灵活型向强对抗型发展,对运动员体能的要求越来越高[6]。而高校跆拳道队的竞技形势发展亦是如此,近年来江西省高校跆拳道比赛各级别的优秀运动员在比赛中表现出来的都不是技术优势,而体能上的差距往往能成为决定比赛结果的重要作用。因为高校业余跆拳道运动员的技术与专业化水平尚存在差距,因此运动员之间的技术水平差距不大,更多的是在体能、心理素质、教练员临场指挥与运动员现场发挥,其中体能因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大学生参赛经验不足,自身技术水平不高,体能自然为运动员比赛水平的起着保驾护航的作用,一旦运动员体能下降,对于初级水平的大学生运动员来说技战术无法得到正常的发挥,对于对手的进攻无力招架,同时进攻又缺乏体能的支撑,无疑是致命的打击。

笔者曾参加过中国体能高峰论坛,其中北京市体育科学研究所的闫琪博士就“格斗项目高强度间歇性训练方法与实践”的讲座中指出,高强度间歇性训练很适合格斗类项目,并且与项目的供能方式、训练强度与比赛比较匹配,尤其是TABATA这类要求练习者在20 s内完成最大强度的训练,休息10 s,做8组,总时间为4 min的循环训练,不仅能够恰如其分地对受训者的无氧能力进行强化,而且20 s的高强度训练与10 s的间歇方式,与跆拳道的比赛模式十分接近,更能够让专项耐力的提升体现在比赛当中。该类方式最直接的监控方式就是以心率作为指标,简单易操作,并且能够在短时间内让队员的无氧能力得以提升,不失为高校跆拳道运动员专项体能训练的最佳手段之一。

3.4 结合项目本质,突出“快速”特点

跆拳道运动员的力量训练重点强调速度和力量的结合,由于在比赛中此类项目属于打点得分制胜类,而不需要将对手击倒在地或者给对手造成持续伤害,更多的是靠速度、谋略取胜,因此在力量训练中要突出“快速”的特点[7]。

在日常对于快速力量的训练中,高校跆拳道教练还停留在传统爆发力训练的模式中,单一的使用杠铃哑铃或者弹力带进行轻重量的快速力量训练,但此类方式并不能突出跆拳道项目本质,只是取得了单一某块肌肉的快速发力能力,在跆拳道实践中的帮助还较为有限。建议配合轻重量的功能性小工具进行与专项结合的快速力量训练,并且必须是全身性的功能性训练动作结合,突出全身协调发力与身体稳定,强调核心力量的训练,加强核心区稳定与力量传导功能,才能将“快速”特点融入到跆拳道项目中,提高运动员在赛场的运动表现。

4 结语

(1)江西省高校跆拳道队运动员技术基础较差,体能初始水平较低,队员训练精力有限,学业与训练存在矛盾。训练初期忽视运动员训练过程中功能性动作筛查(FMS)的评估与校正,高校跆拳道队教练对体能训练的理解较为滞后,体能训练被忽视,体能训练与专项技术训练脱节。

(2)江西省高校跆拳道队运动员训练初期应以动作评估与校正为基础,从而提高训练效率,并能降低运动损伤风险。随后注重体能训练功能性的特点,提升高校跆拳道队员的运动表现,强化队员专项运动耐力,将TABATA循环训练模式融入训练中,结合项目本质,突出“快速”特点。

[1]肖存翕,全国华.江西省高校跆拳道队训练安排特征的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5(4):31-33.

[2]黎涌明,资薇,陈小平.功能性动作测试(FMS)应用现状[J].中国体育科技,2013,6(49):105-111.

[3]李春雷.体能训练的误区与对策[J].中国体育教练员,2010(3):25-29.

[4]刘瑞东,陈小平,陆亨伯.功能动作筛查在青少年动作与姿态测试中的应用及其与身体素质表现的相关性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5,8(49):82-86.

[5]Boyle M. Functional Training for Sports[M].Champaign IL: Human Kinetics,2003.

[6]高炳宏,赵秋蓉,刘德皓.中国优秀男子跆拳道运动员体型特征研究[J].体育科学,2001,21(1):58-61.

[7]杨煜琳,潘冬,周薇,等.跆拳道运动员身体形态机能指标的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99,25(2):63-65.

[8]肖存翕,王长生,占旭刚.技能主导类格斗对抗性项群专项体能训练学特的探微[J].山东体育科技,2011,2(33):6-8.

[9]肖存翕.浙江省格斗对抗性项群运动员体能训练特征的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2.

[10]肖存翕.徒手格斗对抗性项群时空特征的提出与探讨[J].当代体育科技,2013(10):139-141.

[11]肖存翕.一对一格斗对抗性项群心理制胜因素的分析[J].山东体育科技,2010,4(32):37-39.

[12]黄宝宏,王卫星.竞技跆拳道项目体能训练特征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10(31):1419-1421.

The Research About the Specialized Physical Training Features of Taekwondo Teams from Universities in Jiangxi Province

Xiao Cunxi Quan Guohua Hu Yuemei Chen Yanlan Wang Zheng
(P.E.Department, Jiangxi Science & Technology Normal University, Nanchang Jiangxi, 330013, China)

Taekwondo Team Level in Jiangxi Universities in recent years has been rapid development, the gap between the university at the technical level of athletes shrinking, so physical fitness is very important. In this study, from an empirical point of view, combining Jiangxi College taekwondo team unique characteristics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aekwondo team summarized the problem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more cutting-edge team of University Taekwondo Athletes special features to explore physical training for the college how taekwondo team for special physical training of the proposed theoretical basis and practical reference.

Jiangxi Province; College taekwondo team; Specialized Physical; Training features

G808

A

2095-2813(2016)11(b)-0020-03

10.16655/j.cnki.2095-2813.2016.32.020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青年教师校级一般课题。

肖存翕(1986,11—),男,汉,江西南昌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运动训练学科学理论与实践。

猜你喜欢

功能性跆拳道江西省
模拟成真
基于十二指肠异常探讨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研究进展
跆拳道奶奶
差异化功能性纤维研究进展
嘻哈跆拳道
《江西省志•审计志》顺利通过验收
考了个大的
亚洲丰系列功能性肥料
防治功能性消化不良药膳两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