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2016-12-20郭坤
郭 坤
中共商丘市委党校 河南商丘 476000
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郭 坤
中共商丘市委党校 河南商丘 476000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和理论创新。这是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追求,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应有之义,是加强国家治理治理的迫切需要。我们要在准确把握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内涵的基础上,从树立治理基本理念、理顺治理主体关系、创新国家治理方式、培育文化价值基础等多个方面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全面深化改革;国家治理体系;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是我们党探索社会主义社会治理取得的最新理论成果,是党领导改革开放的经验总结和认识结晶,体现了共产党人的政治勇气,反映了我们党对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高度自觉。
一、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意义
(一)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追求。实现国家现代化,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中国共产党人矢志不渝的政治追求。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全面深化改革是党中央纵观国内外大势作出的战略部署。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规定着全面深化改革的方向,提供了全面深化改革的不竭动力,检验着全面深化改革的成果。
(二)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容和方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集中体现。
(三)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应有之义。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不懈追求。现代化不仅包括基于生产力发展基础上物质现代化,还包括更高层面上的制度现代化和管理社会能力的现代化。1964年我们党提出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科学技术现代化的“四个现代化”。党的十八大提出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新型“四化”。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与新型“四化”有机统一,被理论界称为“第五个现代化”。
(四)加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迫切需要。建国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家治理体系不断完善,国家治理能力显著提高,国家治理经验不断丰富,国家治理成效明显提升,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步伐。我国以世界上少有的速度持续快速发展起来,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城乡面貌发生翻天覆地变化,充分说明我们党在制度建设和管理经济社会事务的智慧和能力。同时,还面临着许多问题,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诸如国际形势更为复杂、国内任务更为艰巨。我们要清醒看到,相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相比人民群众的期待,相比当今世界激烈的国际竞争,国家治理体系还不完善、国家治理能力有待提升等,亟待有效解决。
二、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本内涵
(一)国家治理体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治理和管理一字之差,体现的是系统治理、依法治理、源头治理、综合施策。国家治理体系的核心内涵是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具体包括强化执政党领导地位、进一步完善人民民主和提高依法执政、依法行政水平。当今中国的国家治理体系,是在我国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长期发展、渐进改进、内生性演化的结果。
(二)国家治理能力。总体上来说,国家治理能力是运用国家制度管理社会各方面事务的能力,包括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方面的能力,从根本上说是协调社会各阶层利益关系,协调国家政治权力与市场和社会之间关系,协调公民权利关系的能力。具体来讲,国家治理能力由国家治理主体自身或内化的多种主客观因素和变量构成,主要包括政治权力主体和公民权利主体;国家治理能力包括对生产资料、人财物、信息技术等治理资源的获取和运用,以及对社会文化传统和价值体系的有效运用。国家治理能力的外延形态是多样的,就政治权力主体而言,主要包括执政党的执政能力、领导能力、改革创新能力、决策能力、执行能力、监督能力等。
(三)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治理体系即系统结构的现代化,另一方面是治理能力即方式方法的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从传统治理走向现代治理的过程,意味着国家治理更加科学、更加民主、更加法治,就是使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使国家治理者善于运用法治思维、法治方式和法律制度治理国家,从而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方面的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国家的效能。
(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主要标志。实现国家利益和公共利益,解决利益矛盾的程度和结果,是衡量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根本标尺。就当今中国而言,表现为中国的政治权力主体和公民权利主体在国家治理活动过程中,全面、系统、协同地深化改革开放,加快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推动民主政治、先进文化、生态文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发展创新和稳定的能力。具体来讲,一是治理理念现代化。从传统的“管理”到现代的“治理”的跨越,是治国理政总模式包括权利配置和行为方式的一种深刻的变化。主要是以马列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成果为指导思想,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理念,并把其贯彻到国家治理全过程。二是治理主体现代化。治理主体的多元化——党政机关;社会组织,广大人民群众等都是国家治理的主体。遵循治理规律,依法治理、民主治理、程序治理、公正治理、文明治理。三是治理体制机制现代化。主要是治理的法律法规健全,制度机制科学完善,符合现代文明的要求,符合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四是治理方式方法现代化。治理渠道的多样化,既有从上到下,也有从下到上,甚至可以从中间向下、向上延伸开来、铺展开来。主要是借助现代科学技术、信息化手段,运用法律、协商民主、合作等方式进行治理,使方法更加科学、更加民主。五是治理效率现代化。主要是通过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以达到有效治理,形成总体效应、取得总体效果,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
三、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主要途径
(一)树立治理基本理念。首先,掌握基本治理理论。治理与管理有着显著区别,主要是主体不同、权力来源不同、运作不同。其次,树立法治权力观。用法律规范、控制国家权力,国家治理、政府治理、社会治理的现代化都有赖于各个领域的现代化。再次,牢固树立服务意识。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做到执政为民、勤政为民。最后,遵循六个“紧紧围绕”。十八届三中全会围绕目标指向,提出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六个“紧紧围绕”的顶层设计。
(二)理顺治理主体关系。首先,适应国家现代化总进程,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和能力。其次,建立有限职责型、服务型的政府,提高政府履职能力。全面正确履行政府职能,处理好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加强宏观调控、公共服务、市场监管、社会管理、环境保护等职责;优化政府组织机构,提高依法执政能力,积极掌握科学治理工具,提高政府治理文化自觉力。最后,提高人民群众依法管理国家事务、经济社会文化事务、自身事务的能力。增强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国家治理认同力,尊重人民主体地位,鼓励基层探索和创新,创造人民群众有效参与治理的环境,提高人民群众公共精神,调动和发挥广大人民群众参与治理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创新国家治理方式。治理方式创新应遵循以下原则:变整治为疏导,变刚性为柔性;变命令为协商,变指挥为指导;变监管为服务,变强制为利导;变官办为民营,变垄断为竞争;变实体为程序,变“人控”为“机控”。在遵循这些原则的基础上,采取具体治理的新方式:契约化与合作方式,转命令为协商,转独占为合作,为权力寻求新的合法性途径;市场化与竞争方式,转官办为民营,转垄断为竞争,充分尊重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法制化与服务方式,转人治为法治,转管理为服务;注重信息与科技手段的运用,提高治理效率、减少治理成本。
(四)培育文化价值基础。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加快构建充分反映中国特色、民族特性、时代特征的价值体系。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积极创造条件,优化中华传统治理文化的现代化,促进世界优秀治理文化的中国化。
[1]《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新华网.
[2]王伟光.《努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求是》2014年12期.
[3]俞可平.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前线》2014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