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目标合约视角下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探究

2016-12-19马永霞

生产力研究 2016年9期
关键词:合约目标大学生

马永霞,李 华

(北京理工大学 教育研究院,北京 100081)

目标合约视角下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探究

马永霞,李 华

(北京理工大学 教育研究院,北京 100081)

文章从高校就业能力培养组织体系不健全、校企人才培养信息不对称、部分缺乏社会责任感的企业不愿提供大学生实践学习平台、大学生缺乏合理自我认知等方面分析大学生就业能力不足的原因。针对高校、企业和大学生在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方面存在的各自为营的状态,引入目标合约,通过调查高校、企业和大学生三方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目标要求,制定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实践任务单,约定三方的权利与义务,从而共同实现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目标。

就业能力;大学生就业;目标合约

袁贵仁部长在教育部召开的2014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网络视频会议中指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是教育领域重要的民生工程,2014年要努力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因此,根据目前的供求关系,增强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就成为提高大学生就业质量和就业率的关键因素。此外,高校、大学生和企业三方在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方面,存在各自为营、合作不充分、无法形成合力的问题。因此本文从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目标出发,综合考虑企业、高校以及大学生三方利益,引入目标合约,采取企业、高校、大学生三方签约、整合目标、共同培养的方式,探索提高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的途径。

一、目标合约

合约是指两方面或几方面在办理某事时,为了确定各自的权利和义务而确立的共同遵守的条文。合约的功能就在于维护缔约双方或多方的合作,鼓励缔约方在恪守承诺、承担责任的前提下谋求新的更为远大的利益。而目标合约则是对代理人所要达到的目标或行为结果的规定,并基于对目标的考核支付报酬,即目标合约是基于目标合约的订立,需要遵循平等原则、合同自由原则、公平原则以及诚实信用原则,即合约缔结方是在平等自愿的前提下约定双方的权利、责任和义务,约束双方的行为,是自愿达到合理有效的配置,从而实现各自的利益。鉴于大学生就业能力不足,企业满意度下降的问题与高校、企业、大学生自身都有一定的关系,而正是由于高校、企业与大学生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与系统的培养机制导致三方在大学生就业能力质量以及培养的问题上出现各自为营的状态,无法统一目标,形成合力。因此可以引入在各个领域的众多实践中已显示出强大生命力的目标合约,目标合约在众多领域中的成功应用和普遍实施为大学生就业能力引入合约方式提供了可供借鉴的模式和经验。

总之,目标合约在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方面的运用主要是通过高校、企业以及大学生三方之间缔结目标合约的方式进行的,即目标合约以一定的目标为指向,使得处于不同利益主体的高校、企业以及大学生在一定时间和范围之内联合起来,规定三方的权利和义务,并规定保证合约实现的各项措施,力求在事实上把权利与义务、高校、企业与大学生相统一,形成一个稳定的利益共同体。

二、目标合约机制下大学生就业能力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就业能力培养组织体系不健全,自身合约机制未形成

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组织机构较为有利的模式是以学校、学院、班级层层相关,以校领导、院系领导、专职培养教师、班级辅导员为主要组织成员。但是,高校是传统的层级制度,往往把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及实践能力的培养任务推给学校的就业指导中心,而该部门的主要职责就是按照教学大纲和培养计划制定相应的学生培养制度和实习计划,其他部门负责执行。学院作为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主体,没有设置专门负责与学校就业指导中心对接的就业办公室,因而就业能力培养环节中的组织、管理工作都无所依托,造成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工作流于形式,无法真正落到实处。此外,高校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育意识不强,无法形成一个长效系统的培育体系。学校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关注还只是停留在求职技巧和就业机会等浅层面的技能传递上,比如面试技巧、谈话策略的运用、着装技巧等,而对于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的培育和提升关注度不够。

(二)高校与企业人才培养存在信息不对称,高校与企业合约机制不衔接

现代高等教育的主要培养模式是产学研相结合,但是我国的高等教育主要存在的问题是与企业联系不甚密切,学生缺乏在企业等工作单位中有规划的长期有效的实践训练。我国的高等教育在教学过程中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因此对学生的培养主要是在学校完成的,并且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增加虚拟性的学术性和理论性内容,而实践性内容逐渐减少。学生和学校也主要把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作为衡量学习质量的标准,学生很少或是没有实践学习的机会,一般毕业实习的时间也是比较短暂,很难短时间内取得较好的实践效果,因此我国高校毕业生的实践工作能力很难得到有效锻炼。由于高校对实践训练在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中的作用和地位认识不甚清楚,因此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缺乏实效性和针对性。高校与企业在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方面存在信息不对称的现象,高校人才培养忽视了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使得高校毕业实际工作中的沟通合作等相关能力难以达到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从而使得企业对部分专业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满意度下降,导致高校毕业生丧失职业竞争优势和发展后劲,加剧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境况。

(三)部分企业缺乏社会责任感,企业没有提供目标合约确立的平台

企业是以营利为目的的市场主体,其参与大学生培养的动力主要来源于其企业利益的获得。企业与高校合作培养的意识淡薄,部分企业社会责任感缺失,没有把人才培养纳入到企业的价值链中。目前,相当一部分的企业把为大学生提供实践岗位和参与大学生教育视为其利益的损失。高校与企业合作力度不够,导致企业没有享受到合作培养、教育投资所带来的实惠,反而在合作培养的过程中出现由于需要培训学生而造成的增加管理成本、降低生产效率等问题。虽然在就业市场中,企业与大学生之间是双向选择,但是企业不需要承担任何成本就可以选择到所需的人才,这部分企业只希望享受高校人才培养的结果,而不愿意参与到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不愿为大学生提供实践学习的平台,使得校企合作无法发挥效应,大学生实践能力无法的到有效的锻炼和提高。

(四)大学生缺乏合理自我认知,自身缺乏合约的理念

我国大学生就业模式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就进入了“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阶段,但是不少高校毕业生在就业观念上还存在等、靠的思想,在对自身就业能力的培养上缺乏积极主动性。部分大学生对自身认识不清、评价不准确,大学生无法树立正确的就业价值观,重薪酬、重名利、轻发展、扎堆大城市、不重能力重关系、啃老拒绝就业等等就业观正充斥着当代大学生。在校期间很少有同学主动针对自己的专业和自身特点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缺乏合约理念,没有有效利用高校和企业的资源进行自身就业能力的提升,使得部分大学生在职业选择过程中缺乏明确的职业目标性,对职业的选择意向混乱,对自身的能力和就业市场认识不清,导致大学生无法根据就业市场需求和职业发展要求来进行就业能力的培养。而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与企业人才需求不匹配则导致企业对大学生就业能力满意度下降,从而进一步加剧了大学生就业难的局势。

三、高校、企业、大学生三方就业能力目标的整合

(一)高校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目标制定

高校签署目标合约的过程中要做好对企业及大学生现状的前期调研,充分了解大学生所要就职的相关行业及具体企业的用人标准、人才需求现状以及企业对本校相关专业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满意度状况,分专业调查大学生的就业取向,大学生目前的就业能力状况,大学生亟待解决的就业能力问题以及期望学校提供的就业指导。在此基础上,高校与企业、大学生共同制定目标合约,明确高校制定针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方案,设立从学校到学院相对接的就业指导办公室负责目标项目的执行过程中的协调沟通、检查及监督,保证合约任务能够顺利有效执行,实现高校期望培养高质量毕业生的目标。

(二)企业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目标制定

本文针对用人单位制定了《大学生就业能力研究调查问卷之企业版》,经过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国内外研究综述以及对企业部门主管和人力资源主管进行的深度访谈,将大学生就业能力划分为六个维度:个性品质(法律意识、责任意识、认真细心、终身学习)、决策能力(问题解决能力、问题分析能力、细心加工能力、创新能力、适应能力、合理评价能力)、人际能力(表达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自我评价能力)、学习规划(学习效率、接受新知、实践管理、专业技能)、通用技能(外语能力、通用常识、计算机操作、自我调节能力)、职业规划(明确合理的目标、行业信息搜集、职业发展规划)。本研究针对北京市企业共发放125份问卷,回收问卷102份,其中有效问卷为97份。

图1 企业对大学生就业能力重视情况

图1为企业版调查问卷得出企业对大学生就业能力重视程度情况。如图1所示,得分较高的是个性品质(法律意识、责任意识、认真细心、终身学习)和人际能力(表达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自我评价能力),平均分分别是4.29和4.20。得分较低的是通用技能(外语能力、通用常识、计算机操作、自我调节能力)和职业规划(明确合理的目标、行业信息搜集、职业发展规划),平均分分别3.82和3.92。说明企业对大学生个性品质和人际能力重视程度较高,对通用技能与职业规划能力的重视程度偏低。具体而言,26个题项中得分较高的几项依次是责任意识4.63、做事认真细心4.58、问题解决能力4.49、团队合作能力4.44、终身学习能力4.32、沟通协调能力4.3。说明企业对大学生这几项能力的重视程度较高。

图2 企业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满意度情况

图2为企业版调查问卷得出企业对大学生就业能力满意度情况。如图2所示,总体而言,大学生六个维度的就业能力平均分都低于3.51。说明企业对大学生就业能力总体满意度不高。大学生就业能力中得分相对较高的是个性品质(法律意识、责任意识、认真细心、终身学习)和职业规划(明确合理的目标、行业信息搜集、职业发展规划)平均分为3.51,得分较低的部分分别为决策能力(问题解决能力、问题分析能力、细心加工能力、创新能力、适应能力、合理评价能力)和职业规划(明确合理的目标、行业信息搜集、职业发展规划)得分分别为3.36和3.32。说明企业对大学生的决策能力和职业规划能力最不满意。具体而言,得分较低的几项依次是组织领导能力3.25、创新能力3.26、合理评价能力3.27、自我评价能力3.29、行业信息能力3.31、职业发展规划3.32。说明企业对大学生这几项能力的满意度较低,无法达到企业的要求。

因此,基于以上分析,企业在签署目标合约的过程中,首先应该对目前大学生的就业能力现状和企业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要求进行调查分析,再进一步选择企业需要的人才所在的高校及具体专业,通过企业宣讲等方式向有求职意向的大学生普及企业的招聘要求及具体的情况,将企业对大学生的能力要求、满意度情况通过校企合作、联合培养等方式向高校与大学生传达企业所需的人才类型,向高校提出培养要求,向毕业即将工作的大学生提出自我能力培养、发展的要求,针对调查中企业对大学生的能力期望,在目标合约中约定具体的培养要求,在公司中设立与高校、大学生对接的执行部门,实现公司期望得到高质量员工、提高企业工作效率的目标。

(三)大学生提高自身就业能力的目标制定

本研究针对大学生制定了《大学生就业能力研究调查问卷之大学生版》,研究通过国内外学者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的研究综述以及对高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得出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分为五个维度即个人品质和个人管理能力、职业认同、思维能力与学习能力、专业知识和技能、社会能力。本文主要针对北京市大学生发放了500份问卷,回收480份,其中有效问卷为458份。

图3 大学生就业能力自我认知情况

图3为大学生就自身就业能力的认知情况,其中得分最高的是个人品质与个人管理能力3.802 7,最低为专业知识与技能3.428 7,说明大学生认为自身具备较好的个人品质与个人管理能力,而在专业知识与技能方面表现不足,因此大学生应该对专业知识与就业能力进行重点培养,注重在校期间专业知识的学习与能力的提高。另通过对北京市10家企业的部门经理和人力资源部主管进行深度访谈,得出企业比较重视的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包括:学习能力、对企业的忠诚度、独立思考能力、是否具备正确的就业价值观、职业生涯规划能力;企业对目前大学生所表现出来的比较不满意的方面包括:眼高手低、缺乏实践能力、做事缺乏毅力、自我评价能力低、不够敬业、做事缺乏责任感、抗压能力弱;企业对大学生提高就业能力所提出的建议主要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专业学习方面:建议大学生在校期间应该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技术能力和学习能力,多想多做多实践 多找符合自己就业方向的实习机会,多接触社会,在实习工作中提高自己的观察能力;(2)职业规划、选择方面:在大三、大四阶段制定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生涯早期要抛得开一切,放的下一切,有舍才有得等;(3)综合能力培养方面:在校期间多参加社会活动,增强组织沟通能力,培养学生的工作和生活态度,培养主人翁精神,提高综合素质,增强抗压能力。思想多元化与正统教育没有必然冲突,学生要注重开拓视野。

大学生在签署目标合约的过程中,首先需要对自身的能力有一个客观的认识,通过职业生涯规划课或是相关专业测试、问卷调查以及通过对比自身能力与相关用人企业的差距等方式,如图3所示,了解自身就业能力存在的问题,明确自身的优劣势。通过分析自身就业能力存在的问题,及早获知和规划哪些方面的能力能够通过高校培养,哪些方面需要通过实习提高。再通过了解自己未来就业的目标企业对大学就业能力的具体要求和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满意度情况。在此基础上,大学生可以提出对就业能力培养的目标要求,并明确在合约中所要履行的义务。此三方签署的目标合约是大学生培养就业能力的私人订制方案,因学生特点各有不同,因此在具体操作中可考虑分专业对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制定具有专业特色的目标合约方案。

四、目标合约的实施:制定实践任务单

高校、企业、大学生三方在明确目标的前提下签署目标合约,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制定实践任务单。任务三方主体主要是高校、企业以及大三大四的大学生。实践任务单内容主要分为五个部分:(1)企业、高校、大学生三方主体目标的制定;(2)三方共同约定所要实现目标的要求;(3)目标合约的执行;(4)约定目标任务执行过程中的考核主体以及监督检查以及协调机制,权责分明,任务明确;(5)高校、企业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目标实现过程中的成绩认定。

第一部分,企业、高校、大学生三方分别制定目标。三方从各自利益出发,提出各自对就业能力的诉求。即企业从招收到适岗员工,提高工作效率、企业收益的角度出发提出对人才的目标要求。高校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以及提高毕业生就业率的角度出发制定高校培养目标。大学生则从提高自身就业能力,加强就业竞争力的角度出发制定目标。目标合约三方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高,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提高企业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满意度,从而有效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缓解企业找不到合适人才的现状。

第二部分,综合企业、高校以及大学生三方目标,提炼出满足三方目标要求的所要培养的大学生具体就业能力,如经过三方约定认可,大学生需要在知识、实践、态度等能力方面达到一定的要求,合约需要这些能力做具体的阐释,如能力的内涵阐释、实现要求、实现目标等,使得三方能够明确合约内容。

第三部分,目标合约的执行。合约制定需要三方明确各自的权利与义务,并且能够通力合作。高校在合约执行过程中采取多种方式,如制定培养方案、加强校企合作、落实职业生涯规划课、课程改革等;企业则通过明确培养义务,安排入职培训、工作指导、一对一实习指导、入校宣讲等方式执行;大学生可采取制定职业生涯规划、加强自我认知、有意识进行自我培养等方式执行合约。

第四部分,约定目标任务执行过程中的考核主体以及监督检查以及协调机制。该部分需要明确监督考核的主体、指标和方式。监督考核的主体包括企业、高校和大学生。企业方面由相关部门组建的检测中心进行监督考核,主要是对高校的培养方案进行监督以及大学生的在企业的实践表现进行监督考核;高校方面的监督考核工作由就业办等相关就业单位执行,监督工作主要包括对企业的实践培养方案的制定、企业是否按要求对大学生进行实践等相关能力的培养。此外高校还需对大学生目标制定情况进行督促、监督和考核;大学生方面,需要对企业的培养方案、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并及时反馈个人感受,及时与企业沟通并调整个人的个性化培养方案。此外大学生还需对高校的培养方案以及方案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反馈,督促高校及时调整并完善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方案。

第五部分,高校、企业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目标实现过程中的成绩认定。成绩认定包括两部分,即分阶段成绩认定和综合能力总成绩认定。成绩认定由企业部门主管、HR评定、高校相关部门指导老师评价以及大学生自评三部分构成。

表1为约定目标合约制定的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实践任务单。

表1 制定目标合约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实践任务单

五、结语

缩小大学生就业能力与企业人才需求的差距,提高企业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满意度,可以有效缓解当前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对于高素质人力资源合理配置起到重要的作用。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是高校、企业、大学生共同的责任,高校、企业与大学生应统一目标,共同努力。高校应该面向企业需求与大学生实际,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为大学生提供更好的创业就业平台。企业应该更加关注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做好与高校的对接和联合,深入教育一线,为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提供及时的行业信息和良好的实践资源。大学生自身也应该认清自我,做好自我定位,不断拓展自身的就业能力。总而言之,各个主体应发挥自身的能动作用,相互之间通过良性互动形成合力,为实现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共同目标而努力,从而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难问题,实现高等教育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郝亚美,朱彦杰,2013.B2C电子商务顾客满意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电子商务(9):19-20.

[2]姚华儿,2013.顾客满意视域下高职就业指导服务机制建设[J].中国就业(3):18-19.

[3]薛萍,徐洁怡,2013.顾客满意度指数建模方法研究综述[J].现代商业(3):17-20.

[4]李军凯,2012.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结构及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11):89-92.

[5]汪霞,钱小龙.高校课程结构调整与大学生就业:基于工作搜寻理论的分析[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2,33(3):21-27.

[6]王静波,王翡翡,2011.雇主视角下大学生就业能力状况探析[J].现代大学教育(4):87-92.

[7]李恩平,牛冲槐,董国辉,2010.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结构维度探讨与对策建议[J].生产力研究(3):168-170.

[8]葛晶.大学毕业生就业能力与企业需求之比较分析——以上海地区为例[D].华东师范大学,2009.

[9]郭开宇,马俊红,2009.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J].中国成人教育(6).

[10]Jay Mitra etal.Knowledge creation and human capital for development:the role of graduate entrepreneurship[J].Education Training,2011,53(5):462-479.

[11]Sun,Qian.Embedding employability in the curriculum[J].Journal of Chinese Entrepreneurship,2011,3(1):36-48.

[12]Fugate M.,Kinicki A.J.A Dispositional Approach to Employability:Development of a Measure and Test of Implications for Employee Reactions to Organizational Change[J].Journal of Occupation and 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2008(3).

[13]Robinson J S,Garton B L.An Assessment of the Employability Skills Needed by Graduates in the College of Agriculture,Food and Natural Resources at the University of Missouri[J].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ducation,2008,49(4):96-105.

(责任编辑:D 校对:R)

C913.2;F249.21

A

1004-2768(2016)09-0110-05

2016-06-20

马永霞(1963-),女,辽宁沈阳人,北京理工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教育经济与管理、高等教育;李华(1991-),女,山西运城人,北京理工大学教育研究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教育经济与管理、高等教育。

猜你喜欢

合约目标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合约必守,谁能例外!——对“情势变更”制度不可寄于过高期望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1练习(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