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流动儿童城市适应及影响因素
——过去20年的研究概述

2016-12-18王中会蔺秀云侯香凝方晓义

关键词:流动儿童影响因素

王中会,蔺秀云,侯香凝,方晓义

(1.中华女子学院 心理系,北京,100101;2.北京师范大学 发展心理研究所,北京,100875)



流动儿童城市适应及影响因素
——过去20年的研究概述

王中会1,蔺秀云2,侯香凝2,方晓义2

(1.中华女子学院 心理系,北京,100101;2.北京师范大学 发展心理研究所,北京,100875)

[摘要]流动儿童的城市适应问题随着流动儿童数量的不断增加和在城市长期生活而成为研究者们关注的焦点。对从国内外主要数据库中检索到的过去20年有关我国流动儿童城市适应的590篇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综述流动儿童城市影响的概念、理论、标准、现状、影响因素,主要得出了以下结论:(1)适应的概念涉及心理层面和社会文化层面等多个方面;(2)适应的理论有文化冲击理论、适应理论和社会排斥理论等;(3)适应的标准分为过程论和变量论;(3)心理、学校和社会文化适应的总体水平较差;(4)适应的影响因素包括个人、家庭、学校和社会多个方面。根据这些研究结论,对研究的局限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未来研究的展望,希望今后多进行整体性、综合性、深度研究,为家庭、学校和政府部门提供应对性的政策和策略。

[关键词]流动儿童;城市适应;影响因素;教育与政策建议

一、研究背景

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的发展,大量流动人口从农村涌向城市。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的结果发现,我国流动人口规模已达2.21亿(国家统计局, 2012)。在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同时,大量儿童也伴随着父母的迁移而涌向了城市。流动儿童被定义为流动人口中14周岁及以下的儿童(段成荣, 梁宏, 2004)。李华英(2011)则将流动儿童定义为随父母或亲戚离开户籍所在地,或没有现居住地户籍的18周岁以下的儿童。本文以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流动儿童的定义为准,即居住在本乡镇街道半年以上、户口在外乡镇街道或居住在本乡镇街道居住不满半年、离开户籍所在地半年以上的18周岁以下人口(张黎明, 赵顺义, 2003)。经过总结文献发现,目前流动儿童具备以下几个特点:

(一)流动儿童规模庞大、高度集中

全国流动儿童规模为3581万,流动儿童流入地最多的省份是广东,规模达434万,占全国的12.13%。数量较多的还有浙江、江苏,两省都超过200万人,四川、山东、河南、福建的流动儿童也都超过150万人。7省份占全国百分比之和为45.71%。另外,部分省市流动儿童占当地儿童的比例较高,如上海市每10个儿童中就有4个是流动儿童,北京和浙江每10个儿童中有3个是流动儿童。值得注意的是,部分中西部地区的流动儿童在当地城镇儿童中所占比例也异常突出,如宁夏、新疆、青海和贵州分别高达41.76%、41.50%、35.79%和34.43%(刘维涛, 2013)。

(二)流动儿童增长迅速、“流”而不“动”

根据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和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提供的数据,可以获知,从2005年到2010年,全国留守儿童增长了4%,但同期流动儿童增加了44%。这表明,更多的青壮年流动人口选择了将子女带在身边流动。而且这些孩子在城市中生活的时间非常长,并不是处于时刻“流动”的状态。流动儿童离开户籍所在地的平均时间已长达3.7年,其中7~14岁流动儿童中约三分之一在城市居住的时间在6年以上。半数以上流动儿童与户口登记地在日常生活上毫无联系或基本没有联系。超过半数的流动儿童不知道自己户口登记地乡镇的名称。这些儿童的未来只可能在城市,他们已难以甚至根本不能“回转”成为留守儿童(段成荣, 2015)。

(三)城市适应是流动儿童面临的重要问题

从日益增多的有关流动儿童的文献可以看出,城市适应仍旧是流动儿童初到城市和在城市生活、发展的重要问题。截止到2015年5月1日为止,以篇名涉及到“流动儿童”、“农民工子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和“适应”检索了国内外大型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Elsevier Sciencedirect, Proquest, Springerlink)近20年的期刊论文、毕业论文、会议论文、报纸和调查报告等文献,共检索出有关流动儿童城市适应的文献590篇。这些文献都不同程度上阐述了流动儿童的城市适应不同于一般群体的城市适应,他们面临着对新的社会环境和社会化本身的双重适应(张世文, 王洋, 2005)。流动儿童作为社会的一个细胞,明显处于“弱势”地位,受到消费、社会关系、文化、福利制度的排斥,扮演着“城市边缘人”的角色。因而流动儿童的城市适应与未来发展问题,不仅成为流动儿童身心健康和成才发展的个人问题,而且是有关整个国家与社会发展和稳定的重大问题,引起了政府、学界、社会、学校、家庭等多方面的关注。

二、流动儿童城市适应的概念、理论及标准

流动儿童的城市适应,不只是心理层面的适应,也包括文化层面的适应,因而不同的研究对流动儿童城市适应的界定存在差异,依据的理论也有多个,标准也有所不同。

(一)城市适应的概念

流动儿童城市适应是一个多维的概念。其理论框架为压力应对理论和社会学习理论,压力应对理论强调了城市适应心理层面的适应,社会学习理论则强调了城市适应社会文化层面的适应。每个适应都由多个维度组成:心理层面的适应有个性、心境两个维度,而社会文化层面的适应有人际关系、适应环境、语言、外显行为、内隐观念和学习等维度(刘杨, 方晓义, 张耀方等, 2008)。

除了上面从不同维度来界定流动儿童城市适应的概念外,王慧娟(2012)从城市适应的过程角度进一步描述了这一概念。她认为流动儿童城市融入表现在流动儿童从真实生活在城市里,到身份得到城市大集体的认同和包容,以及儿童自身对于城市社会的归属感和稳定感,是流动儿童从“乡下孩”或者“城外孩”的发展过程,最终使流动儿童在户籍、教育、家庭和社区的各方面与城市实现更好的融合。

(二)城市适应的理论基础

以下三个方面的理论,可以用来支持流动儿童在城市适应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一些问题。

1.文化冲击理论

文化人类学家奥伯格(Kalvero Oberg)于1960年首次提出“文化冲击”(又称“文化休克”[culture shock])这一概念。他认为,跨文化适应的人存在着情感适应的4个阶段:蜜月期、危机期、恢复期和适应期。这四个阶段可以通过一个简单的U形图表来表示,U形模式的基本观点是:当一个人进入其他文化时,他一定会经历一些困难时期才能达到之前所拥有的那种舒适感和平常感(Oberg, 1960)。刘杨、方晓义和蔡蓉等(2008)指出了流动儿童城市适应会经历兴奋与好奇、震惊与抗拒、探索与顺应、整合与融入四个阶段,与奥伯格的四个阶段比较一致。

2.适应理论

韩国心理学者金(Kim, 1997)对文化适应的过程进行了广泛的研究,提出了适应理论。该理论从动态的角度,对个体在异文化中的行为表现进行了分析,强调文化适应的动态本质以及交流在这一过程中的重要性。她认为在跨文化交流中,一个文化个体或群体向另一个文化学习和调整发展涵化(acculturation)过程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表现为“压力—调整—前进”这样的一个动态的形式。这个过程像一个螺旋式的弹簧,进两步退一步,在压力下逐步向前推进,不断地适应于异文化。个体适应快慢程度取决于个体在异文化中人际交流的能力、交流密切程度、与本文化保持社会交流的程度、异文化对外来文化的容纳性,以及旅居者年龄、性格、动机、自我形象等不同因素。即交流促进了适应。

3.社会排斥理论

社会排斥是指社会脆弱群体,由于自身生理心理因素、社会政策及制度安排等原因而被推至社会结构的边缘地位的机制和过程。这既是一种既定的社会机制,又是一个排斥与被排斥的动态过程,是造成脆弱群体社会支持丧失的根源(Twenge, Baumeister, DeWall, Ciarocco, & Bartels, 2007)。当前,我国农民工子女教育中存在着诸多社会排斥因素,主要表现为文化观念排斥和受教育机会、师资、教育教学设施等资源排斥(李培林, 2005)。任云霞(2006)指出社会排斥的各维度(文化排斥、社会关系排斥和社会福利制度排斥)交错也会影响流动儿童的城市适应,使他们不能和流入地儿童进行正常的社会交往。

上述三个理论能够解释普遍存在的流动儿童适应问题,但也并不能完全解释流动儿童在城市适应过程中的某些现象。国内对城市适应的理论研究甚少,暂时缺乏结构性的理论论述。

(三)城市适应的标准

依据城市适应的概念和有关理论,城市适应的标准并不能简单理解为单一指标,它是对城市适应标准的一个概括的表征。从当前的研究结果看来,城市适应的标准还存在渐变的过程,会随着社会发展的需求而逐步改变。

通过对流动儿童的城市适应标准进行的不断探索,现阶段对于流动儿童的城市适应,研究者们提出了两个较为突出的观点。一个是过程论,另一个是变量论。过程论指出了流动儿童城市适应会经历兴奋与好奇、震惊与抗拒、探索与顺应、整合与融入四个阶段。(刘杨,方晓义,蔡蓉等,2008)。过程论的提出,促进了对四个阶段适应的具体研究的开展,也获得了较为成熟的结果。不仅标明了整体适应的状况,还详细描述了每种适应状况可能存在的特点。

变量论则指出了流动儿童城市适应标准总体来说可分为两个层面,一是心理适应,二是社会文化适应。心理适应包括心境和个性两个维度,社会文化适应包括人际关系、适应环境、外显行为、内隐观念、语言、学习6个维度(刘杨,方晓义,张耀方等,2008)。郭春良等(2005)的研究从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个角度考察了流动儿童的生存环境,提出对流动儿童城市适应的研究可以从三个方面、九项内容来展开,具体内容有:(1)价值观,包括:理想和愿望、集体观念、家庭责任感和贫富观。(2)社会生活适应,主要包括生活态度、社会交往、行为习惯以及成长过程中逐步形成的自我评价等几方面。(3)社会、生活适应,主要包括学习目标、学习适应以及学习障碍。其标准与以往相比更为全面。但在具体的维度上,没有给出可操作性的标准,也未对此进行较为具体的阐述,总体略显粗糙。

过程论与变量论都强调了心理适应和社会文化适应的作用,但存在以下区别:(1)理论基础不同。过程论主要参考了Lysgaard(1955)提出的U型理论(U-Curve Theory),变量论主要参考了文化适应标准的框架(Taft,1977)。(2)考察的角度不同。过程论看来,适应的过程是分阶段性的,流动儿童的城市适应是从不适应到逐渐探索进而融入到城市的过程;变量论则强调了心理和社会两项标准的描述,将标准拟定得更为细致,起到了概括性作用。(3)部分方法不同。两者虽然都运用了质性研究方法进行半结构访谈,但过程论强调了情景分析法,变量论强调了扎根理论的分析方法。

随着城市适应标准研究的深入,对城市适应测量工具的研发也越来越丰富,如胡韬(2001)的《少年儿童社会适应量表》,袁晓娇(2009)的《流动儿童城市适应量表》、袁中星(2007)的《流动儿童文化适应量表》、苏文(2011)的《流动儿童城市角色认同量表》,这些量表都在流动儿童群体内进行了实证性的检验,结果表明,都具有较好的信效度,可作为流动儿童城市适应状况的评价工具。

三、流动儿童城市适应的现状

(一)流动儿童的心理适应

流动儿童进入城市后心理适应困难,表现出较强的疏离感和孤独感,不能很好地融入社会主流,甚至出现一些严重的心理偏差和反社会倾向(吴新慧,2004)。刘正荣(2006)的研究显示,进城就业的农民工子女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为退缩性倾向与攻击性倾向,具体表现为自我评价消极、社交焦虑和孤独体验。钟爱萍(2004)也指出,农民工子弟学校的小学生主要在自信心、情绪情感、人际交往方面存在一定程度的问题。蔺秀云等(2009)的研究发现,流动儿童与北京儿童和留守儿童相比,社交焦虑、孤独感最强。刘菂斐等(2010)对合肥市601名小学四到六年级儿童研究发现,流动儿童的孤独感显著高于非流动儿童。王瑞敏、邹泓(2010)研究发现,流动儿童的主观幸福感处于中等水平以上,在公立学校就读的流动儿童主观幸福感高于打工子弟学校中的流动儿童,但都低于城市儿童。

(二)流动儿童的学校适应

流动儿童与城市儿童相比面对更多成长和教育方面的障碍,余开静(2012)研究发现,流动儿童的问题行为,如撒谎、偷盗、不遵守校规、打架斗殴等明显高于非流动儿童。流动儿童的学校适应存在性别差异。男生在外化问题行为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女生,在师生关系、学业行为两个指标上的得分显著低于女生(孙晓莉,2006)。在同伴交往方面,女生显著优于男生(李京花,2008)。

公立学校的流动儿童在学校适应的几个维度均好于打工子弟学校的流动儿童。例如,公立学校学生学校适应量表中师生关系、同伴关系、学校环境、自我评价维度上的得分高于打工子弟学校(李晓巍,邹泓,王莉,2009;王中会,徐玮沁,蔺秀云,2014)。可能由于公立校的教学设施、师资力量、校园人文环境等方面都好于打工子弟校。在公立学校中学习,流动儿童还可以和城市儿童面对面地交流,彼此增强理解,帮助流动儿童更快地适应城市生活(王中会,徐玮沁,蔺秀云,2014)。郭良春等(2005)提出,总体上,流动儿童在城市只能是局部的适应,如何从政策入手,切实解决流动儿童的受教育问题从而帮助他们培养良好的城市适应能力,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流动儿童的社会文化适应

冯帮的调查报告指出流动儿童的城市文化不适应主要表现在前期语言交流困难和风俗习惯(包括卫生习惯、居住格局、节日)差异大两个方面(冯帮,2011a; 冯帮,2011b)。

打工子弟学校的流动儿童在城市适应的兴奋与好奇、震惊与抗拒、探索与顺应、整合与融入四个阶段上都存在着显著差异(刘杨,方晓义,蔡蓉等,2008)。打工子弟学校流动儿童在四个阶段均显著比公办学校流动儿童差(王中会,蔺秀云,方晓义,2010)。袁晓娇、方晓义等(2009)研究发现,与北京当地儿童相比,流动儿童社会文化不足,但与农村儿童相比,他们的社会文化适应更强;公立学校流动儿童在社会文化上都明显优于打工子弟学校儿童;公立学校流动儿童社会文化适应更好,自尊更高。谭千保(2010)研究发现,与非流动儿童相比,流动儿童的社会支持和学校适应性较差。

四、流动儿童城市适应影响因素的研究

对流动儿童城市适应的影响因素也开展了一些研究,经过分析和总结发现,多数研究中提及的因素可以分为个人、家庭、学校和社会四个方面。

(一)个人因素

个人因素主要包括性别、年龄、流入时间等人口学变量和心理弹性、积极心理品质等心理变量。

1.人口学变量

在城市适应方面,女生比男生的城市整合与融入的程度好(王中会,蔺秀云,方晓义,2010)。女生不仅城市适应比男生好,而且在学校适应方面也比男生好(王中会,徐玮沁,蔺秀云,2014)。流动儿童女生在师生关系、同伴关系、学校环境、自我评价和学习适应五个维度得分上高于男生,这与李晓巍等人在2009年对北京流动儿童的调查情况相同(李晓巍,邹泓,王莉,2009)。可能是因为女生总体上具有安静、懂事等特质,而男孩的调皮常常令老师头疼,也造成了老师会偏向喜爱乖巧的女生,师生关系中女生会比男生适应得更好(王中会,徐玮沁,蔺秀云,2014)。同样,流动儿童在文化适应方面,女生在生活方式适应上比男生好(王中会,孙琳,蔺秀云,2013)。流动儿童城市适应不仅受性别的影响,同时也受年龄因素的影响,开始流动时年龄越大的流动儿童城市整合与融入的程度越低(王中会,蔺秀云,方晓义,2010)。

2.心理韧性和积极心理品质

流动儿童的城市适应可能遵循着“处境不利—压力—适应不良”的直线模型,也有研究指出流动儿童也可能遵循“处境不利—心理韧性—适应良好”的发展轨迹。Anthony(1974)的研究就曾指出尽管一些人经历了严重的压力或逆境,但发展却十分完好。国外对移民子女的追踪研究发现,至少有50%甚至70%的“高危”儿童成长为成功、自信、有能力和体贴的人(Anthony,1987)。究其原因,主要是这些儿童个人的心理韧性和积极心理品质(Peterson & Seligman,2004)。

已有的实证研究证明,流动儿童的心理韧性和积极心理品质对其城市适应具有积极促进作用。比如,王中会、蔺秀云(2012)发现,尽管流动儿童个人、家庭、学校中的不利因素对其城市适应产生不良的影响,但在同样处境不利的情况下,流动儿童的心理韧性会对其城市适应有积极影响。同样,流动儿童的心理韧性能够显著降低其抑郁和孤独感(王中会,Jin,蔺秀云,2014)。而且流动儿童的积极心理品质对其城市适应具有较好的预测作用(王中会,夏菡,2013)。流动儿童积极心理品质水平较高的流动儿童学校适应状况也较好(王中会,徐玮沁,蔺秀云,2014)。

(二)家庭因素

流动儿童城市适应受流入时间、出生地等因素的影响。流入时间越短,城市整合与融入的程度越低;在当地出生的流动儿童比在外地出生的流动儿童城市整合与融入的程度高(王中会,蔺秀云,方晓义,2010)。家庭收入同样影响城市适应,家庭收入越高,流动儿童城市整合与融入的程度越高(王中会,蔺秀云,方晓义,2010),在人际观念适应和总的文化适应方面的适应状况越好(王中会,孙琳,蔺秀云,2013)。另外,家庭方面研究者们还普遍关注父母的教养方式和亲子依恋这两个方面。研究结果显示,在父母情感温暖理解、父亲惩罚严厉两个维度,流动儿童与非流动儿童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流动儿童对父母的依恋与心理适应这两者的相关程度低于非流动儿童,依恋对心理适应各维度的贡献也低于非流动儿童(陈丹群,2010; 瞿玥涵,陈晓庆,孙浚岚等,2011)。

(三)学校因素

教育安置是研究者的调查对象中逐步凸显的一个关键性因素。教育安置方式对流动儿童的城市适应有显著的预测作用(袁晓娇,方晓义,刘杨等,2009; 董章琳,张鹏,2011)。由于教育资源有限,流动儿童的教育安置方式(公立学校 vs.打工子弟学校)一直是研究者们重点关注的关键性因素。在公立学校和打工子弟学校长期并存的情况下,哪一种教育学习环境更适合流动儿童,引起了广泛的争议。

一种观点认为公立学校更适合流动儿童的城市适应。公立学校的教学设施、师资配备、文化氛围等方面都显著好于打工子弟学校,在公立学校中学习的流动儿童可以与城市儿童面对面地交流,增强对彼此的理解,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从而促进其学校适应(李晓巍,邹泓,王莉,2009)。公立学校流动儿童的自尊发展水平显著高于打工子弟学校的流动儿童(李小青,邹泓,王瑞敏等,2008)。公立学校中的流动儿童在行为问题和受歧视感上要好于简易学校中的流动儿童(曾守锤,2008)。

另一种观点认为,公立学校不适合流动儿童适应,较之于打工子弟校,例如,有研究表明南昌市公立学校中的流动儿童在儿童孤独感、适应不良、情绪不平衡、敌对、心理不平衡这些方面的得分显著高于打工子弟学校的流动儿童和公立学校中的当地儿童(邱达明,曹东云,杨慧文,2008)。究其原因可能是公立学校的教师和城市儿童对流动儿童均存在一定的歧视(李晓巍,邹泓,张俊等,2008)。有研究从儿童心理发展的角度认为打工子弟学校可能更适合流动儿童,可以使他们在平等的环境中拥有一个较为健康的心态(北京市流动儿童就学及心态状况调查课题组,2006)。与北京当地儿童和公立学校的流动儿童相比,打工子弟学校的流动儿童孤独感更低(周浩,2006)。一些学者甚至提出将打工子弟学校规范化、合法化,并将流动儿童安置在打工子弟学校(张燕,王宁,黄亮,2005)。

总结上述观点可以认为,学校在流动儿童城市社会交往中扮演着格外重要的角色,流动儿童的学校类型不同,其城市社会交往迥异。在不同的学校,流动儿童建构出了不同的交往文化。公办学校的流动儿童获得了更多与城市儿童及其家长接触的机会,他们与城里人的交往频率也更高,因而更有可能冲破身份制度的藩篱,从结构上实现与城市的社会融合。而打工子弟学校流动儿童则正在经历从“文化再生产”到“社会再生产”的过程,适应的可能就慢一点(史晓浩,王毅杰,2010)。

(四)社会因素

歧视是现阶段研究者们关注最多的社会因素。相关研究中包括了理论性探讨和实证性分析。一般认为流动儿童比非流动儿童受到更多来自制度和人群的歧视。这些歧视,对流动儿童,尤其是男孩的发展有着严重的影响,使他们无法融入城市(方晓义,范兴华,刘杨,2008; 江琦,李艳霞,冯淑丹,2011; 刘霞,申继亮,2010; 吴文胜,李艳华,2011)。

社会支持在流动儿童城市适应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流动儿童感知到的社会支持显著低于非流动儿童,且对其自尊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与其他群体一样,流动儿童感知到的社会支持越多,越有利于他们减轻或消除孤独、自责、敏感、恐惧、交往障碍等负面心理,维护心理的健康(赵笑梅,李婷,2010; 邱剑,安芹,2012;胡韬,2011)。城市中流动儿童的客观支持与非流动儿童没有明显的差异,但在支持利用度、主观支持上前者明显低于后者(谭千保,2010)。

在文化适应层面,李红婷(2009)认为流动儿童面临的城乡文化差异、生活环境差异、生活习惯差异、家庭教育差异及城乡学校办学条件的差异对儿童的城市适应造成了不良影响。尤其是社会排斥的各维度,包括消费排斥、社会关系排斥、文化排斥和社会福利制度排斥的交错严重阻碍了流动儿童的城市适应,使他们不能和流入地儿童进行正常的社会交往(任云霞,2006)。

制度方面也是普遍关注的因素之一。研究认为国家制定并实施的户籍制度,以及由户籍制度所衍生的城乡二元结构体制、义务教育办学体制、财政拨款体制、升学制度等,限制流动儿童享有受教育权利和使用城市资源,将流动儿童制度性地排斥在城市社会之外,是影响农民工进城子女社会融合的重要基础(徐玲,白文飞,2009)。

对以上几个维度的研究很多,但对维度之间关系的研究甚少。有学者做了类似的相关研究,其结果显示,学校因素和社会支持直接影响社会适应;家庭因素和社会歧视通过学校因素、社会支持对社会适应产生间接效应;家庭因素还通过社会歧视对社会适应产生间接影响;学校因素还通过社会支持对社会适应产生间接作用(谭千保,2010)。

五、已有研究的局限及未来研究的展望

综上所述,流动儿童的城市适应问题已经引起了学者、专家的思考,但还只是停留在流动儿童城市适应内涵及原因层面的分析,并没有综合城市适应的多种影响因素进行深入的讨论,以及提出全面的应对流动儿童城市适应问题的策略。在方法上以横断研究为主,通过追踪研究来评估长期影响和影响机制的研究少而又少。总结起来,流动儿童城市适应的局限和未来研究的展望有以下几点:

(一)整体性的理论构架缺失

早期的城市适应研究基本上都是零散的、局部的,在一个方面或维度内部来进行,多半是仅仅关注于城市适应的状况、结构、影响因素或后果的某一方面。在涉及相关理论时,多数是参考文化适应的分析框架。目前,国内学者对城市适应的问题研究,对内主要集中在流动儿童城市适应的现状、策略以及特质的比较。对外主要集中在对引进的城市适应量表进行验证或加以本土化,以及对国外理论与研究的介绍上。流动儿童城市适应的理论性研究基本“失语”,对流动儿童的理论研究明显处于劣势地位。

(二)缺少深度研究

纵观流动儿童城市适应的研究可以发现深度研究较为缺乏。一是缺乏贯穿现状、理论、政策和策略的综合阐述与分析。只有将现状与理论结合起来,并将之落实于政策和实践,才能将研究的成果转化成使流动儿童最终获益的策略。二是缺乏长期的追踪研究。追踪研究的缺乏无法分析因果关系。在因果关系不能确定的情况下,就很难进行干预和制定相应的政策与策略。三是对流动儿童城市适应的深度访谈性研究缺乏。问卷调查的数据只能描述总体的现状,但是对于流动儿童的城市适应的心路历程、具体原因了解的并不够。所以,今后需要更多的深度研究,为流动城市适应原因的挖掘和制定有效应对策略提供支持。

(三)描述性研究多、应对措施研究少

当前的研究结果所呈现出来的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是:大多只是描述性的研究,并没有落实到应用和政策上。即涉及城市对流动儿童城市适应应该采取哪些举措的研究较为缺乏,绝大多数的研究都未与政府、学校和家庭所应采取的措施挂钩。目前,流动儿童在城市地位中的缺失仍然存在,政府需要研究者提供更多的政策性建议。

(四)参照群体不明确

已有多数关于流动儿童城市适应的比较群体是城市儿童,这样比较的结果多数为流动儿童城市适应状况比城市儿童差,但也有研究发现,流动儿童的心理状况好于留守儿童。未来的研究需要全面设计流动儿童城市适应的参照群体,不仅与城市儿童比,也要与留守儿童比,还要和正常的农村儿童比,这样可以更全面地揭示流动儿童城市适应状况,并揭示来到城市到底促进了儿童哪些方面的发展,又对他们的哪些方面造成了不利影响。

(五)缺乏积极心理特质的研究

已有少数研究已经开始关注流动儿童心理韧性和积极心理品质对其城市适应的影响,突出了一些积极的因素,但和有关流动儿童城市适应问题的研究总量相比,则显得少之又少。因此,未来还需要针对流动儿童积极的心理特质进行深入研究,更需要对流动儿童积极心理特质的干预研究,通过提升其积极心理特质,进而提高流动儿童城市适应。

六、促进流动儿童城市适应的教育与政策建议

国情决定了我国发展所面临的困难,流动儿童是发展浪潮之中的一个特殊存在。流动儿童的城市适应必然面临众多的挑战,这些挑战可能会阻碍着流动儿童的发展。对此,本文建议从以下五个方面着手,为流动儿童城市适应以及城市努力创造出一个良好的发展空间。

(一)个人层面

重视流动儿童积极心理品质和心理韧性的培养。流动儿童积极的心理特质是他们自身的内在资源和心理资本,学校和家庭需要重视流动儿童积极心理品质和心理韧性的挖掘和培养,进而促进流动儿童的城市适应。家长和老师要能发现孩子的优点,并及时鼓励孩子的进步,让他们树立自信心。进而培养孩子自我管理的能力,教会孩子为自己制定适合的目标,最初制定目标可以是学习的、交友的、体育锻炼的、文娱的目标和学习的目标,制定目标的原则是在儿童的最近发展区内,即通过自身努力近期可以实现的目标,这样容易看到成功的希望,激发努力的动力,成功后的喜悦还可以进一步激励自己制定下一个目标,并为之而努力。随着自信心的增强,意志品质的磨练,再为自己制定中期目标和远期目标。再好的目标如果没有行动,也不会被完成。执行能力是实现目标,有效进行时间管理和自我管理的关键。经过上述树立目标、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培养流动儿童的积极心理品质和心理韧性。

(二)家庭层面

家庭教育将会从另一个方面对流动儿童城市适应产生重大影响。因而需要重视培训家长运用正确的教育教养方式,引导家长在儿童早期就与子女建立起亲密的亲子关系,当孩子出现了一些问题后,家长应把以教育孩子为重点转到经营和改善亲子关系上。良好的亲子依恋,亲密的亲子关系,是子女愿意接受父母管教的前提,也是流动儿童城市适应的保持因素。家长带着孩子熟悉所在的城市,熟悉城市的生活,让孩子学会城市同伴的语言、日常话题、穿着和游戏等,从日常的生活入手帮助孩子城市适应。父母需要做的是了解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心理发展水平,了解孩子的优势与缺点,尊重孩子的发展特点,鼓励孩子发挥自己的优势,并为孩子的成长和发展提供适当的帮助与支持。

(三)学校层面

流动儿童在城市公立学校就学政策的演进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一是控制严格,实行借读;二是控制松动,提出起点公平;三是主动平等吸纳,启动教育支持(周佳,2007)。2003年9月,教育部、中央编办、公安部、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劳动保障部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教育工作的意见》明确了“由流入地政府负责,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解决进城务工就业子女义务教育问题。尽管公立学校可以接受流动儿童入学,但由于我国教育资源有限且分布不均衡,打工子弟学校还会长期存在,已有的研究发现打工子弟学校的流动儿童城市适应状况较差,这提示我们打工子弟学校的流动儿童需要得到更多关注。打工子弟学校需要政策上的扶持,也需要改善办学条件,辅助流动儿童的家长加强家庭教育(郭良春,姚远,杨变云,2005)。

家长、学校老师有必要协同起来教会流动儿童一些城市适应的技巧,以及建立良好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的技能技巧。教师应从方法和策略方面给予流动儿童以指导,并给他们练习具体方法和策略的机会,并把练习结果反馈给他们。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尝试运用多种多样的方式教学,教学技能和策略应与教学内容相符合,为学生尝试运用多种学习方法和策略创设条件。在中小学阶段,班主任对儿童的影响极大,通过对流动儿童占较大比例班级的班主任的培训,可以有效促进其学校适应。

学校帮助流动儿童树立自身努力可以改变未来的价值观念。“别人和我比父母,我和别人比学习(明天)”,这类观念可以激励流动儿童奋发向上、努力进取。在公立学校要积极宣传流动儿童积极适应、学习优异的典型榜样,转变对流动儿童的负面认识,促进师生对流动儿童的接纳和关心,让他们在学校获得归属感。加大对打工子弟学校的建设,改善学校的硬件设施,提高教师的待遇,提高流动儿童的学习条件,对教学质量较好的打工子弟学校给予资助。总之,在教育方面,思想上重视,有重点有针对地施教,组织建立并形成学校、家庭、社会和社区教育合力,加强和谐校园建设(胡韬,2001)。

(四)社会层面

改善流动儿童生活的软环境,“城市性”的养成需要一个良好的软环境。首先,政府需要充分认识到城市化的主体是农民,建立凡在城市生活、工作的居民都应统一享受公共部门服务的机制,为城乡劳动力的公平竞争创造良好的社会经济环境。第二,加强农民工和城市市民的沟通。国家和各种民间组织要为农民工和城市市民提供各种的相互沟通的渠道和机会,促进两者的相互理解和融合。第三,加强新闻媒体的社会导向作用,以消除社会偏见。新闻媒体作为一种舆论传播的手段,在消除社会歧视和偏见上具有很大的导向作用。现阶段,农民工和城市市民之间缺乏交流和沟通,由于相互之间不了解造成不少的偏见和误会,正确运用新闻媒体的社会传播功能,可以促进两大群体之间的相互理解、相互合作、相互支持,形成和谐、融洽的城市生活和工作氛围,促进农民工群体适应和融入城市生活(罗亿源,2004)。

2013年的全国两会上,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为人们自由迁移、安居乐业创造条件。流动儿童城市适应的问题,是流动人口的一个缩影,经研究发现,越来越多的流动儿童“流”而“不动”。因此,国家只有立足流动人口将长期扎根城市谋生存和发展来制定政策,流动儿童才能真正成为城市的一份子,才能使他们更好地为城市发展作贡献(段成荣,2015)。政府、社会、学校和家庭应形成合力,在政策制度、宣传教育、亲情和积极品质上,共同为流动儿童城市适应创造更有利的条件。

[参考文献]

北京市流动儿童就学及心态状况调查课题组.(2006).北京市流动儿童学校师生心态状况调查研究.社会调查,(3),23-31.

陈丹群.(2010).流动儿童父母教养方式的研究.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7-10.

崔丽娟,丁沁南,程亮.(2009). 流动儿童社会融入特点、影响因素及促进策略. 思想政治教育,(16),25-29.

董章琳,张鹏.(2011). 城市农民工社会融合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重庆市1032名农民工的调查.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21-25.

段成荣.(2015).我国流动和留守儿童的几个基本问题.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46-50.

段成荣,梁宏,(2004).我国流动儿童状况.人口研究,(1),53-59.

方晓义,范兴华,刘杨.(2008) 应对方式在流动儿童歧视知觉与孤独情绪关系上的调节作用. 心理发展与教育,(4),93-99.

冯帮a.(2011).流动儿童城市文化适应调查报告.上海教育科研,(4),17-26.

冯帮b.(2011).流动儿童的城市文化适应的研究——基于社会排斥的分析视角.现代教育管理,(5),76-84.

国家统计局.(2012).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一号). 04-28.

郭良春,姚远,杨变云.(2005).流动儿童的城市适应性研究——对北京市一所打工子弟学校的个案调查.青年研究,(3),22-31.

胡韬.(2001).流动少年儿童社会适应的发展特点及影响因素研究.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胡韬.(2011).流动少年领悟社会支持影响心理健康的机制:自尊的中介与调节作用分析. 中国特殊教育,(8),86-90.

江琦,李艳霞,冯淑丹.(2011). 流动儿童班级人际关系与歧视知觉的关系:社会支持的调节作用.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6),103-108.

孟德拉斯.(2005).农民的终结社会(李培林译).北京:科学文献出版社.

李红婷.(2009).城区学校农民工子女文化适应的人类学阐释.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53-61.

李华英.(2011).流动初中生学校适应及其与社会支持、生活满意度的关系.河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李京花.(2008).初中生思维风格与问题行为、学校适应关系的研究.贵州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李小青,邹泓,王瑞敏等.(2008).北京市流动儿童自尊的发展特点及其学业行为、师生关系的相关研究.中国特殊教育,(4),78-85.

李晓巍,邹泓,王莉.(2009).北京市公立学校与打工子弟学校流动儿童学校适应的比较研究.中国特殊教育,(9),46-53.

李晓巍,邹泓,张俊等.(2008).流动儿童歧视知觉产生机制的质性分析.心理研究,(2),63-70.

蔺秀云,方晓义,刘杨等.(2009).流动儿童歧视知觉与心理健康水平的关系及其心理机制.心理学报,(10),967-979.

刘菂斐,王兆良,李文兵,周超,齐海静,胡典.(2010).流动儿童自我效能感与领悟社会支持及孤独关系研究.中国学校卫生,(2),180-183.

刘维涛.(2013).流动儿童难融城市,留守儿童渴望团聚.人民日报,5月11日.

刘霞,申继亮.(2010).流动儿童的歧视知觉及与自尊的关系. 心理科学,(3),695-697.

刘杨,方晓义,蔡蓉等.(2008).流动儿童城市适应状况及过程——一项质性研究的结果.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3),9-20.

刘杨,方晓义,张耀方,蔡蓉,吴杨.(2008).流动儿童城市适应标准的研究.应用心理学,(1),77-83.

刘正荣.(2006).进城就业农民子女心理健康问题研究.扬州大学学报,(3),38-40.

罗亿源.(2004).成都市农民工城市适应研究——对武汉、广州两地农民工城市适应状况的调查.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邱达明,曹东云,杨慧文.(2008).南昌市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中国健康教育,(1),35-44.

邱剑,安芹.(2012).初中流动儿童疏离感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社会支持的中介作用.中国特殊教育,(1),64-68.

瞿玥涵,陈晓庆,孙浚岚,侯悍超.(2011).流动儿童亲子依恋与心理适应的相关研究——以北京市流动儿童为例.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6),39-41.

任云霞.(2006).社会排斥与流动儿童的城市适应的研究.陕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32-40.

史晓浩,王毅杰.(2010). 流动儿童城市社会交往的逻辑——指向一种质量互释的混合研究. 南方人口,(2),32-41.

苏文.(2011).流动儿童城市角色认同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孙晓莉.(2006).流动儿童学校适应性现状研究.现代教育科学,(12),81-89.

谭千保.(2010).城市流动儿童的社会支持与学校适应的关系.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1),68-70.

王慧娟.(2012).城市流动儿童的社会融合.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6),61-67.

王瑞敏,邹泓.(2010).北京市流动儿童主观幸福感的特点.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131-134.

王中会,Gening Jin,蔺秀云.(2014).流动儿童心理韧性对其抑郁、孤独的影响.中国特殊教育,(4),54-59.

王中会,蔺秀云.(2012).流动儿童心理韧性及对其城市适应的影响.中国特殊教育,(12),13-18.

王中会,蔺秀云,方晓义.(2010).公办学校和打工子弟学校中流动儿童城市适应过程对比研究.中国特殊教育,(12),21-26.

王中会,孙琳,蔺秀云.(2013).北京流动儿童区域文化适应及其对城市适应的影响.中国特殊教育,(8),55-60.

王中会,夏菡.(2013).流动儿童积极心理品质及对其城市适应的影响.中华女子学院学报,(3),100-106.

王中会,徐玮沁,蔺秀云.(2014).流动儿童的学校适应与积极心理品质.中国心理卫生杂志,(4),267-270.

吴玲,曹海英.(2011). 影响农民工城市适应的因素与策略构建.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6),55-59.

吴文胜,李艳华.(2011).流动儿童的教育歧视现象及消除对策. 教育理论与实践,(12),10-11.

吴新慧.(2004).关注流动儿童子女的社会融入状况——“社会排斥”的视角.社会,(9),12-14.

徐玲,白文飞.(2009). 流动儿童社会排斥的制度性因素分析. 当代教育科学,(1),16-20.

余开静.(2012).社会转型期流动儿童社会化偏差问题研究.华东理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袁晓娇,方晓义,刘杨等.(2009).教育安置方式与流动儿童城市适应的关系.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5),25-32.

袁中星,秦金亮,俞燕.(2007).城市流动儿童文化适应的现状研究. 开封: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集.

曾守锤.(2008).流动儿童的社会适应:教育安置方式比较及其政策含义.辽宁教育研究,(7),63-69.

曾守锤,李其维.(2007). 流动儿童社会适应的研究:现状、问题及解决办法.心理科学,(6),1426-1428.

曾守锤,李其维.(2003).儿童心理弹性发展的研究综述.心理科学,(6),1152-1160.

张黎明,赵顺义.(2003).让我们共享阳光,中国九城市流动儿童状况调查研究报告. 北京: 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中国儿童中心.

张世文,王洋.(2005).“社会排斥”视角下的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 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117-120.

张燕,王宁,黄亮.(2005).关于“打工子弟”学校存在的合法性思考.昆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24-31.

赵笑梅,李婷.(2010)流动儿童社会支持与自尊的关系研究. 宁波教育学院学报,(3),60-63.

钟爱萍.(2004).民工子弟学校小学生心理健康及心理训练研究. 苏州大学学报,(1),22-25.

周浩.(2006).流动儿童心理状况及讨论.人口与经济,(1),63-71.

周佳.(2007). 教育政策执行研究——以进城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政策执行为例.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

Anthony,E.J.(1974). The syndrome of the psychologically invulnerable child. In: Anthony E,Koupernick (Ed.).TheChildinHisFamily. N Y: Wiley,3,529.

Anthony,E.J.(1987). Risk,vulnerability,and resilience: An overview. In Anthony E.J.& Cohler B.J.(Eds.),TheInvulnerableChild(pp.3-48). New York: The Guilford Press.

Kim,Y.Y.(1997).AdaptingtoaNewCultureinInterculturalCommunication:AReader,8thed,Belmont CA: Wadsworth Publishing,404.

Lysgaard,S.(1955). Adjustment in a foreign society: Norwegian Fulbright grantees visiting the United States.InternationalSocialScienceBulletin,7(1),45-51.

Oberg,K.(1960). Cultural shock: Adjustment to new cultural enviornments.PracticalAnthropology,7,177-182.

Peterson,C.,& Seligman,M.E.P.(2004).CharacterStrengthsandVirtues:AHandbookandClassification.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Washington,DC: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Taft,R.(1977). Coping with unfamiliar cultures. In N.Warren(Ed.),StudiesinCross-CulturalPsychology(vol.1)(pp.121-153). London: Academic Press.

Twenge,J.M.,Baumeister,R.F.,DeWall,C.N.,Ciarocco,N.J.,& Bartels,J.M.(2007). Social exclusion decreases prosocial behavior.JournalofPersonalityandSocialPsychology,92(1),56-66.

(责任编辑侯珂责任校对侯珂孟大虎)

Urban Adaptation of Migrant Children in China:A review of the studies of the last 20 years

WANG Zhong-hui1,LIN Xiu-yun2,HOU Xiang-ning2,FANG Xiao-yi2

(1. Department of Psychology,Chinese Women’s College,Beijing,100101;2. Institute for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BNU,Beijing 100875,China)

Abstract:The urban adaptation of migrant children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issue among migrant children who were from rural places to urban areas. The current study aimed to summarize the urban adaptation and its predictive factors based on the literature review of the last 20 years. After an analysis of more than 590 literature items,we included that the previous study predominantly covered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1) the definition of urban adaptation among migrant children; (2) the urban adaptation theory of migrant children; (3) the urban adaptation standard of migrant children; (4)the status quo of migrant children’s urban adaptation; (5) the individual,familial,school and social predictive factors of migrant children urban adaptation Finally,the article provided several suggestions for policy making in helping migrant children adaptation to urban. In conclusion,we summarized the definition,characteristic,and development of unban adaptation among migrant children and the related predictive factors. The limitations of the previous studies were also documented and a number of useful political suggestions for migrant children’s urban adaptation were provided.

Key words:migrant children; urban adaptation; predictive factors; education and policy suggestion

[收稿日期]2015-07-03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流动儿童多元社会认同整合机制及对其社会融合影响的追踪研究”(14YJAZH084),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在京农民工二代城市适应现状、成因及干预研究”(14SHB023),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流动儿童的对立违抗行为及其对城市适应与融入的影响”(12CSH014),中华女子学院配套经费。

[通讯作者]蔺秀云,E-mail:linxy@bnu.edu.cn

[中图分类号]B8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0209(2016)02-0037-10

猜你喜欢

流动儿童影响因素
关于流动儿童融入体育课堂的研究
对流动儿童竖笛校本教材内容选择的思考
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文献综述
社会工作介入流动儿童需求与服务研究
浅析流动儿童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方式
水驱油效率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突发事件下应急物资保障能力影响因素研究
环卫工人生存状况的调查分析
农业生产性服务业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村级发展互助资金组织的运行效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