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设计葬礼乃素质教育有益尝试
2016-12-18堂吉伟德
文/堂吉伟德
自我设计葬礼乃素质教育有益尝试
文/堂吉伟德
孔子曰:未知生焉知死。在对孩子的教育中,也往往回避“死亡”这个话题,但广州华师附中的学生们却提前为自己“策划”了一个葬礼。该校老师给学生们留下一道作业题:试想,如果有一天你离开了人世,在你的葬礼上,你的家人或朋友会如何回忆你?学生们交来的作业让老师感到惊讶。
死亡教育,从本质上讲也是生命教育。一个人只有对死亡有了认识而非恐惧,他才会对生命充满尊重与珍惜,也才不会做有损于生命与健康的事。教育的最大责任,就在于要通过常识的传授,进行人格的塑造,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做大写的人。一个人若是没有健全的人格,即便拥有再多的知识,也都会难有作为。不回避死亡教育,并让孩子自己设计葬礼,让每个孩子在感性的认识中去提升理性的素养,这样的尝试确实值得称道。
另类作业的结果“震惊了老师”,出题老师感慨:“尤其是初中孩子的思考,是那么豁达那么真诚,很难相信,十二三岁的少年对于要留给世间一个怎样的自己,已经做了这么充分的思考,甚至在某些方面超过了大人。”孩子们的想象力超乎预期,普遍的理性认识也让人感到意外,以至于让人不得不重新发现和审视他们。其实,孩子的能力一直存在,他们对世界也有自己独到的认识,只是在传统教育的模式下,他们的这种潜力未被挖掘,他们的实际需求也未能获得尊重。连最基本的常识教育和实际体验都没有,这才是应试教育下的最大悲哀。
应试教育的最大恶果在于,孩子有了考试的能力却失去了其他最基本的素质,除了独立而健全的人格,还有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对世界的理性认识与合理判断。相反,他们不但自私而充满无知,还无法从心底构筑起真善美的价值秉赋。在国外的死亡教育已然常态化和成熟化的情况下,通过选修的方式让孩子们了解死亡,思考死亡并模拟死亡的场景,不失为素质教育的有效尝试。
近年来,很多学校和老师对素质教育进行了很多探索,出了一些“奇葩题目”。吐槽“神题”似乎是一种时尚,也成为对现行教育方式批判的标配。虽然不可否认,被吐槽的神题之中,确实有一些违背了常识并显得有些荒诞,然而以这种方式进行素质教育探索,却应当肯定。所谓的奇葩,其实就是超越了传统,颠覆了既有,破坏了习惯。而现行教育改革的最大难题,恰在于尽管每个人都深知教育改革的重要性,但谁都不愿做那个尝试者。
现行教育的问题究竟是什么,家长、家庭和个体在其间扮演什么角色,这些都需要基于理性的反思。如何创造教育改革的条件和基础,也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给为自己“设计”葬礼以更多的机会,教育改革才会有更加可期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