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现代主义服饰文化中的四个向度

2016-12-18廖江波杨小明

纺织科技进展 2016年2期
关键词: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服饰

廖江波,杨小明

(1.东华大学 纺织学院,上海 201620;2.江西服装学院,江西 南昌 330201;3.东华大学 人文学院,上海 201620)

新现代主义服饰文化中的四个向度

廖江波1,2,杨小明3,*

(1.东华大学 纺织学院,上海 201620;2.江西服装学院,江西 南昌 330201;3.东华大学 人文学院,上海 201620)

阐述了新现代主义服饰的概念,分别介绍了其功能、理性、人文和产品四个向度,及其内在统一性,旨在为后现代主义之后提供一种有益的设计文本。

新现代主义;服饰文化;向度

新现代主义设计是对现代主义设计与后现代主义设计的兼容和改造。新现代主义的核心内涵肯定现代主义设计形式追随功能,注重理性实际效果的现代生产方式,以及对后现代主义设计诗性叙述、象征精神和历史文脉的人文精神认同;对现代主义设计技术单向度下生冷、单调的物质世界,以及后现代主义设计无源头的戏谑、玩世不恭的反对。新现代主义是对后现代主义的反思,是对现代主义的继承、发展、调整、改造与完善,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也应该看到新现代主义作为一种风格流派或是一种设计思潮,其概念还是不够确定、不够成熟的[1]。但是,新现代主义的各种设计实验,都一直在探索着这一风格流派的内涵,并在设计界形成一种新的设计浪潮。新现代主义是坚持现代主义核心思想,同时对早期现代主义的局限性进行改良、发展和完善,活跃在当今国际建筑界的一种建筑思潮[2]。对于服装而言,新现代主义既是一种设计思潮,又是一种设计方法,影响到服装设计与流行发展,成为当代流行服饰的一个重要表现[3]。设计师虽然没有标榜自己的设计风格为新现代主义,但是,新现代主义设计理论无疑正潜移默化影响着服饰的风向标。多元文化时代探索建立有价值的设计文本,形成当下设计的理论话语权,在今天的服装产业升级上有着积极的意义。现介绍新现代主义服饰的四个向度,旨在给后现代主义之后提供一种有所裨益的服装设计文本。

1 服装工业化时代下的功能向度

功能主义是现代主义设计的核心观点之一,设计应首先满足人的生理使用基本要求,与科技发展同步。衣食住行,衣为先,作为服装设计的功能主义必须保证服饰的服用功能。

新现代主义服饰肯定服饰面料带来的舒适性与功能性,肯定裁剪方式和新设备带来的服装设计与生产技术的革命。从服装手工业到工业化时代,服饰面料的推陈出新、机械化的生产、裁剪技术的革命,给服装产业插上腾飞的翅膀。从养蚕缫丝、漂絮织布,到今天新型纤维的应用,纺织服装材料的不断变革,是推动服饰穿着革命的持续动力。崇尚宽衣文化褒衣博带的平面裁剪,推崇窄衣文化身体曲线的立体裁剪,到今天3D打印、数字化服装裁剪技术的探索,都是为功能服务的。服装工业制版技术发挥服装人体工程学的价值,积极探索人与服装的和谐统一,它让服装在穿着舒适的同时,也满足人体运动与呼吸功能的需要。

服饰的功能性是服饰溢价的内在因素,也是服饰质量的重要保障。款式几近相同的李宁与耐克运动服,在价格上前者往往只有后者的三分之一,除了品牌的无形价值之外,服饰功能向度下的质量也是决定性因素。如果说耐克服饰在工艺上要求缝制过程中无断线是吹毛求疵,那么耐克运动服面料严格要求的吸湿性、透气性、柔软性、伸缩性肯定是耐克品质的核心保证。色彩、款式、面料构成了服饰的三要素。追逐变化莫测的流行色,寻求款式的变化,促成的“爆款”局面难保不会昙花一现。面料再造、新功能的开发,是我有你无的核心竞争力。连续3年巨额亏损的李宁服饰,在2015年夏天有一个显著举动,高调宣布与小米生态链公司华米科技合作,推出智能跑鞋,这无疑是传统跑鞋滞销的无奈之举。人们津津乐道的塑身内衣与让人体产生畸形病变的紧身胸衣最大的区别在于,前者在呵护身体情况下,利用“脂肪可流动性”原理将脂肪归位在正确的位置锁定,后者却只是腹带、腰封式的勒紧。科技是服饰产业发展的新引擎,故而设计中也需要考虑科技因素能否给服饰带来新的功能。

2 简约生活理念指导下的理性向度

哲学上的理性主义是一种认识论方法,古希腊大哲学家德谟克利特和柏拉图认为,理性相比感性能使人更好地获得永恒的真理。事实上理性主义作为真实世界来源的推理方法,实质体现了科学和民主的精神。设计艺术的理性主义,建立在科学的认识上,强调设计过程中理性分析,对设计原料的有效利用,追求设计效益化、系统化。

简约生活理念指导下的新现代主义服饰,它的理性主义设计体现简洁、精致、高端。随着服装人体工程学、服装品牌学等相关学科的发展,要求服装设计越来越专业化与程序化,服装设计不只是设计师一个人的事情,是一项集体活动,不仅考虑销售和成本,更应衡量工艺。简约生活理念指导下的新现代主义服饰理性肯定了设计的普同性、生产的效益性、功能的第一性。夸张的款式造型、繁缛的装饰、繁琐的手工艺、多余的功能,无限制加法设计,这些大气、隆重、上档次的服饰多数是T型台上的时装秀或是博物馆的展品。事实上大多数人过着平淡无奇的生活,无论是工作,还是休闲,穿着舒适是其首选。另外,随着人的成熟,其着装风格也慢慢在收敛和沉淀,趋向于简洁与稳重。

回眸百年服装人类史,可以看到理性占据着服饰风格的主导因素。20世纪初保罗·波列对统治了欧洲200余年紧身胸衣的扬弃,他的女装设计简洁宽松,让女性率先摆脱了身体束缚。夏奈尔“减法设计”掀起了现代的简洁时尚。在这段历史里,中产阶级的崛起,工业文明的推动,理性主义的抬头让人们着装一改冗长、矫饰的维多利亚风格。二战结束经济复苏后,克里斯汀·迪奥推出了“新风貌”,60年代玛丽·奎恩特一剪刀裁出的迷你裙,薇薇安·维斯特伍德极具反叛的朋克风格,70年代后现代主义的试验,80年代内衣外穿、解构主义、乞丐装……这是一个消费文化的时期,新兴的服装设计师把T型台当作展示自己艺术才华的舞台,各种光怪陆离的服装粉墨登场。到了90年代,极简风格的盛行是狂热后现代主义之风后的冷却。讲究实用、反对铺张浪费的理性再次回归。进入21世纪,法国高级定制衰退的脚步似乎不可阻挡。克里斯汀·拉克鲁瓦曾经是法国时装界的娇子,2008年他的公司受金融危机影响而破产,他设计的美轮美奂的服饰被赞誉为“每件都可以进博物馆”。但他不接地气的设计、繁琐的工艺,让成本居高不下。英国有媒体将拉克鲁瓦的破产总结为:“这世上饕餮、貌美且多金的女人,没有多到让拉克鲁瓦存活下来的地步。”时尚信息共享的传媒时代,产品消费也有某种理性的规律可循。2013年,美国奥巴马政府投资2亿美元拉动大数据的相关产业。大数据时代,通过海量消费信息的筛选与判断,服装设计将以消费者需求为导向,设计将更加理性。新世纪,在环保、生态、简约、自然的倡导下,新现代主义的理性向度有着广袤的土壤。

3 技术化单向度危机下的人文向度

人们将唯功能和理性之上的现代主义设计,推上罪魁祸首的风口浪尖时,设计中的人文问题,也应运而生。人文主义是意大利文艺复兴的主导思想,设计艺术中的人文主义,倾向于对人的人性关怀,主张设计自由表达下的诗性叙述、象征精神和历史文脉。当人们永无止境地向千疮百孔的大自然索取时,由此引发了生态和人性的担忧。当人们被千篇一律所谓国际主义所包围时,由此引发了民族认同感与情感缺失的担忧。马尔库塞认为,技术化单向度下产品模式化的单调与人文的缺失,发达工业社会理性观念已经蜕化为技术合理性的极权主义的领地[4]。

新现代主义是基于理性有余感性不足的超越,寻找设计中技术与人文的共存。物质文化丰富后大众开始注重精神文化的追求,现代主义设计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受到了质疑。就像物极必反的道理一样,现代主义设计风格发展成国际主义风格以后,它所倡导的理性主义、极少主义以及模件化的生产抹杀了人对工业产品的精神诉求。年青的设计师开始斥责现代主义设计的机械美学,导致产品艺术性、传统性和情感性的缺失,甚至大众也开始反感它的单调性。“美是销售成功的钥匙”是美国工业设计界在1929年世界性经济危机导致产品滞销后的口号,一度成为设计界的至理名言。在产品功能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时,产品的外观造型、文脉是产品溢价的关键因素。服装设计师如何通过款式、面料、色彩及时尚媒体的推动,形成美的影响力,构建自己的时尚话语权是设计师追求的最高境界。

服饰是社会心态变化的晴雨表,服装设计是为他人设计一种生活方式。《史记·管晏列传》中写道: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当美学的标准是以不同的社会文化因素为基础时,那设计师的任务就是以有差别的特征,将这些标准呈现出来。设计的定位就是文化导向,而非技术[5]。改革开放前,服装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军装盛行,灰、黑、蓝是服装的主题色。这个时代物质匮乏,意识形态禁锢,让人倍感压抑。改革开放初期,中共第二代领导人集体在中央政治局会会议上集体穿西服的亮相,从服饰上传递了改革开放的决心。曾被认为是有闲阶级生活方式的旗袍、西服,开始焕发新的生命力。上世纪90年代,消费意识的多元化,各种款式层出不穷。新世纪,设计师品牌以鲜明设计独创性登上了中国服装历史发展的舞台。在经历依赖小资本制作、人力资源廉价的原始积累后,在面对居高不下的库存压力,开始积极谋求通过设计获得更多的附加值。服装消费由过去满足人的基本生存功能为主转化为以功能为前提、文化为载体、消费差异为目的的符号消费[6]。服饰经销商、设计师通过传媒塑造品牌文化,形成服饰产品溢价的本钱,其实质是文化软实力的竞争。立领只是男装一种普通领型,柒牌男装把中华立领当做成自己的品牌文化,成为柒牌男装的一大卖点。中华立领定义为中式立领,深挖中华民族立领文化的内涵,将浓厚的民族情感赋予造物艺术中。选用形象、气质俱佳的功夫巨星李连杰做中华立领品牌代言人,在媒体营销上打中华时尚牌,是一种成功品牌文化营销案例。服饰产品本身具有社会的文化意义,服饰产品设计指向历史文脉,它能象征消费者身份地位和情感价值的追求[7]。

4 作为日常起居的产品向度

服装产品是满足人们物质与精神需求的载体,是日常起居的消费品。新现代主义的服饰设计理念把服饰作为市场交换的产品,用以满足消费者的实际需要。如何将产品的外形、产品的功能、产品的情感传递给消费者,产品与消费者之间的互动及交流、结合才是整个产品的设计目标[8]。

作为产品的服装设计是以满足人的基本需求为目的,同艺术是不能划等号的。服装,古时又称为衣裳,对人体起着保护与装饰作用的产品。但是,在美术创业、艺术设计领域里,“服装”与“衣裳”不该是同一个概念,甚至不应该是同一个事物[9]。设计批评家李超德先生认为:艺术是我,设计是我们[10]。艺术的服装与产品的服装,应该是两种概念。在2013年铺天盖地中国设计师品牌“例外”的消息,让这一中国原创设计师品牌大出风头。搜索相关消息,发现媒体报道有说是“例外”,也有说是“无用”。但是,可以肯定两者都是设计师马可原创品牌。最初的“无用”是设计师马可出走“例外”之后,做的人文艺术实践。2008年首次对外推出“无用”,马可作为中国第一人受邀参加巴黎时装高级定制秀,以“秦俑”为主题,采用造旧的手法纯手工制作,做出了酣畅淋漓的中国文化秀。服装只是传递艺术观念的载体,秀场上的“无用”为品牌的“无用”打上了人文的烙印。定义为产品的服饰,其表现语言应突出商业的人性化、合理性和大众性。作为成功设计师品牌,它的人文或许体现在一朵印花、一粒盘扣、一座立领、一款中式造型再加上店面的艺术陈设,构成了“无用”落落大方、商业化的人文。在利用服饰的艺术与人文时,应注意追求服饰作为商品的经济效益。2014年11月15日习近平主席在主持召开文艺座谈会提到:一部好的作品,应该是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同时也应该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作品[11]。

服装应具有时代感与生活气息。服装在西方社会的文化语境中,又是时尚的代名词,它能反应某个时间段内的文化潮流。夏奈尔说:时尚就是要撷取当代女性的需求,反映现代的气息。卡尔·拉格斐尔德作为夏奈尔的继承者,在2014年秋冬巴黎女装周的Chanel秀场上,专辑Fashion in Modernity T型台布置成超市的景象,让模特穿梭其中,营造现实生活情境。卡尔·拉格斐尔德的现代风崇尚简洁得体的裁剪风格,低调内敛的色彩,展现的是女性的典雅与时髦。设计师不能是独立于时代与社会的个体,所谓接地气的设计,应该是设计师利用服装这个载体描绘当代女性的生活面貌,体现服装作为产品的现代性。时下,我们在讨论创造性地利用中国传统文化时,即是利用现代技术与设计手段对传统元素进行符合当代时尚美学的再演绎。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主席李当岐认为,所谓继承传统,弘扬传统文化,主要是在服务现代生活中创造性地运用传统精神和技艺,而不是简单地复制和再现历史,制作一些缺乏时尚感的,类似戏装或“山寨文物”一样的东西[12]。

5 新现代主义服饰四个向度的内在统一

人类文明在服饰中的积淀,不仅表现在服饰的外在形式与功能上,也表现在服饰传递着社会的人文气息上。服饰是人类文明的一种表现形态。人类从披裹树皮树叶到追求着装内涵,有着漫长的发展历史和错综复杂的社会因素,人们的服饰观念也因此而不同。服装从此作为人的第二层皮肤,像一面镜子,折射着人类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发展状况[13]。人类文明的追求包含物质与精神两个层次,服饰的形态应该是二者有效地融合。业界提倡服装设计理念,应该是“二元性”的圆融,即设计是为生活服务的,肯定现代主义的功能和理性,也提倡后现代主义的人文精神。

简而言之,服装设计应该在追求面料功能、理性的形式同时传递服饰某种精神文化内涵,而这正是新现代主义服饰的本质内涵。工业文明使人类在物质生活方面产生日新月异的变化,功能和理性现代化设计背景下的光明前景。但人类对大自然无限制摄取,沟壑难填的物质欲望,又希望在人文那里寻找归宿感。科学和技术的过度崇拜,生活在科技壁垒下的人们在后现代主义那里找到安身之处。后现代主义吸收了西方人本主义对科学与理性的批判,倡导形式主义、非理性,却又导致了科学和人文的加速背离。于是,后现代主义战将萨特的存在主义更促成了强调自我、突出个人的思潮膨胀的当代西方,顺着后现代主义的负面指向往前再走半步,那就离街头闹剧不远了[14]。

新现代主义服饰是对具有新现代主义设计理论下的服饰风格总称,它是对后现代主义思潮下服装伦理的反思,是现代主义的回归与超越。设计的原则是纺织服装要满足消费者或市场对产品的实用性、审美性、经济性的要求,在整个产品设计过程中要求对产品的生态、环保、健康、安全等性能进行考虑[15]。20世纪90年代以来,服饰风格所表现出来的服装工业现代化时代下的功能向度、简约生活理念指导下的理性向度、技术化单向度危机下的人文向度、以及作为日常起居的产品向度,构成了新现代主义服饰的四个向度,并形成一个统一整体。

6 结语

改革开放三十年,在以资源消耗与廉价劳动力的基础之上,中国服装产业发展迅猛。整体而言,是以一种标准化的生产取得数量上的优势,再以价格占领市场的策略,走向了从流行到模仿再到同质化的怪圈,即是一种从“形式”到“形式”模式。今天,在面临产能过剩与生产成本居高不下的压力下,思索产业的转型升级,是无奈也是必然。通过设计提升产品文化内涵,增加产品溢价的空间,走向从“形式”到“文本”应该是一个明智之举。应该建立怎样的有价值文本呢?百年回眸,各种造物艺术的哲学思潮、设计风格风起云涌,有过各领风骚的日子。在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有些甚至是过眼烟云。作为期间佼佼者的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设计是不可以完全抛弃的,其后以批判的精神走出来的新现代主义,正在开辟着属于自己的时代。商业社会服装设计采用新的功能面料、讲究经济目的、强调舒适性,其功能化、理性化的特点迎合了服装工业生产的脉搏。而时尚达人在追求简约生活理念的同时,也向往着人性的自由表达,促使设计元素中更多的注入人文要素。新现代主义服饰出现并非偶然,它是时代的产物。各种哲学思潮主导下的设计风格应与时代与时俱进,产品的设计语言在把握功能化、理性化的同时,也应考虑人文因素。虽然没有人主动承认自己作品为新现代主义风格,但是这种设计理念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设计导向。

[1] 袁熙旸.新现代主义设计[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1.

[2] 尹思瑾.理性的回归:新千年建筑的主流——新现代主义建筑[J].世界建筑,2001,(3):86-89.

[3] 卫东风.曹建宁解读新现代主义服装流派特征[J].艺术研究,2009,(4):7-9.

[4] H MARCUSE. One-dimensional man[M]. Boston: Beacon Press, 1966.

[5] B E Dirk, Industrial design[M]. HU Youzong, translation, Taiwan: Taiwan Asia Pacific book press, 2001.

[6] 廖江波.符号消费:新现代主义服饰的文本诠释[J]. 服饰导刊,2015,(4):21-25.

[7] 廖江波.新现代主义服饰产品的符号体系[J]. 纺织科技进展,2014,(4):70-72.

[8] 李倍雷.试论中国传统造物观念[J].设计艺术,2005,(4):23-26.

[9] 袁 仄.“服装”未必是“衣裳”——由第十届全国美展服装设计作品想起的……[J].美术观察,2004(11),29-30.

[10]李超德.设计文化立场[J].艺术设计研究,2015,(3),85-87.

[11]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2014-10-16]http://culture.people.com.cn/n/2014/1016/c87423-25844402.html.

[12]李当歧.漫谈“国服”——中山装[J].美术观察,2006,(3):13-16.

[13]燕 平,傅 成.中华服饰文化的传承与发[J].江西社会科学,2014,(9):244-248.

[14]萧 默.新现代主义——新现代主义的复归与超越[J].建筑学报,2005,(8):15-18.

[15]潘 璠.生态牛仔服装的绿色设计[J].西安工程大学学报,2014,(8):434-439.

Four Dimensions of Neo-modernism Dress Culture

LIAO Jinag-bo1,2,YANG Xiao-ming3,*

(1.College of Textiles, Donghua University, Shanghai 201620, China;2.Jiangxi Institute of Clothing Technology, Nanchang 330201, China;3.Humalities of Textiles, Donghua University, Shanghai 201620, China)

The concept of neo-modernism dress was detailed. Four dimensions of functional, rational, humanities, products and inherent unity were introduced. It aimed to provide a useful design text for postmodernism.

neo-modernism; clothing culture; dimension

2016-01-01;

2016-01-11

江西省艺术科学规划项目《新现代主义服饰文化中“人”的向度》(YG2013178)

廖江波(1980-),男,湖北安陆人,工学博士,讲师,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纺织科技与服饰文化。

*通信作者:杨小明(1964-),男,教授,博导,研究方向为纺织科技史及科技哲学,E-mail:ynide@sina.com。

TS941

A

1673-0356(2016)02-0051-04

猜你喜欢

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服饰
动物“闯”入服饰界
听诸子百家讲“服饰穿搭”
从后现代主义传记戏剧到元传记:重读《戏谑》与《歇斯底里》中的荒诞性
元艺术与后现代主义
从《长安十二时辰》看唐代服饰
格特鲁德·斯泰因的现代主义多元阐释
鲁迅与西方现代主义
论解构型影像系统的后现代主义特征——以《大话西游》为例
试论后现代主义与俄罗斯传统文化的对接
谈波特作品中的现代主义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