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物流业的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
2016-12-18黄薇
黄 薇
(抚顺市公路运输管理处 抚顺市 113006)
中国物流业的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
黄 薇
(抚顺市公路运输管理处 抚顺市 113006)
分析了中国物流业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阐述了促进物流业发展的对策及未来物流业发展趋势。
物流;第一方物流;第二方物流;第三方物流;第四方物流
目前,物流已经成为国际经济体系中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物流既是经济全球化的产物,又是促进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服务行业。随着经济的不断快速发展,商品数量的日益增多,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均购买力的逐步上升等,这些都改变了物流的发展现状。物流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也逐步被重视起来,人们关注的重心也从商品的制造转移到了商品的流通上来,是否具备高效、顺畅、便捷、迅速的物流,将直接影响经济的运行效率,所以发展物流是非常重要的。
1 物流的概述
中国的物流术语标准将物流定义为:物流是物品从供应地向接收地的实体流动过程中,根据实际需要,将运输、存储、采购、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功能有机结合起来实现用户要求的过程。是供应链活动的一部分,是为了满足客户需要而对商品、服务以及相关信息从产地到消费地的高效、低成本流动和储存进行的规划与控制的过程。
现代物流不仅仅注重的是从生产者到消费者的货物的配送问题,而且还注重从供应商到生产者对原材料采购的问题,还有生产者本身在产品制造过程中的运输、存储、加工等各个方面的问题,全面地提升经济效益和经济效率的问题。因此,现代物流是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为目的,把生产、运输、销售、包装、流通加工等统一起来考虑的一种战略手段。
2 物流业发展现状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技术的普遍应用,消费需求个性化趋势的增强,竞争机制的设立,各个企业为了提高自己的竞争力,不断对物流行业提出了新的需求。我国政府逐步开始重视物流的发展,逐步对一些老的运输企业进行改建和重组,促使他们不断地提供新的物流服务,而且还出现了一批新的能够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现代物流企业。我国的物流行业虽然有了一定的发展,但目前还没有形成比较完善的体系,总的来说,我国物流的发展还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近些年来,我国部分地区已经开始认识到物流发展的重要性。
物流产业是由多个部门组成的综合性的产业,其产业结构复杂。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物流行业也迎来了崭新的春天。基础设施方面逐步完善,我国的公路里程位列世界第三;铁路运力位列亚洲第一;在水运方面,我国港口的吞吐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位列世界第五;民航也新扩建了一些机场,以及一些航线的增开,使航空的运载能力有了大大的提高。配送体系方面,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一大批有规模的物流企业。第三方物流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我国的物流行业从第一方物流、第二方物流逐步向第三方物流转变,第四方物流也渐渐兴起。我国目前物流的发展环境明显得到了好转。
第一方物流(1PL)是指生产或流通企业自身来做物流各方面的运作,如仓储、运输等。生产企业拥有自己的仓库、车辆,不依靠任何的社会化的物流服务。第二方物流(2PL)是指那些自身没有车辆、仓库,雇佣车辆、仓库来做货物的仓储、运输,是属于功能性的、比较单一的服务企业。第三方物流(3PL)是指生产企业为了能够最大限度地把自己的生产任务完成好,把自己的物流方面的工作以合同的方式交给能够提供专业服务的物流企业,也就是由第三方物流公司完成货物的仓储、运输、搬运、包装等。
第四方物流(4PL)是一个供应链的集成商,是政府为了促进地区物流产业的蓬勃发展,而搭建的一个能够提供共享和发布信息的物流平台,以此能够领导供需双方及第三方物流。它能够帮助企业降低成本、提高生产率,实现资源的有效整合。但第四方物流在中国的发展刚刚兴起,还存在一系列的问题,如基础设施的落后、管理体制不健全、物流信息化程度低、人才缺乏等。要想发展好第四方物流,就需要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加快人才的培养等等。
但我国的物流体系仍存在很多问题有待改善,物流企业规模小,物流管理不集中,我国的物流在各地区之间被分割成若干的部门和地区,各自之间自成体系,缺乏整体的物流规划,大多数物流企业运营方式单一,缺少综合性的物流公司,无法形成协调、统一发展的现代物流产业,使得货物的仓储、运输、配送不能有效结合起来运作,以至于物流成本大大提高,物流速度大大降低,环节上的浪费严重,管理成本也加大,物流资源不能得到科学、充分、有效的统一分配,从而导致了我国物流企业的竞争力不强,阻碍了物流产业进一步发展。
与此同时,我国物流基础设施仍然不足,尚未建立起布局合理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物流园区和物流技术装备等建设尚有待提高;人才培养、物流技术、物流标准不能完全满足物流发展的需要,物流服务集约化和一体化程度亦不高。在企业经营管理中,很多企业的管理人员对于物流方面的知识相对匮乏,还处于摸索阶段,缺乏物流专业技术和管理方面的人才。现代企业的内部物流管理是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信息化决定了现代物流的发展,但现在我国很多物流企业在日常管理中还在沿用传统的人工作业,因而降低了企业的运营效率。
3 物流业发展趋势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程度的加强,各物流企业面临的竞争特别激烈,由于资源在全世界范围内的流动大大加强,使得各个国家越来越重视现代物流发展对本国在经济等各个方面的影响。纵观世界,物流业被看作是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物流业的发展程度可以衡量一个国家的现代化程度和综合国力。虽然近些年我国物流发展很快,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处于起步阶段,物流的整体水平还不高。
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企业的管理模式已经由原来的粗放型管理向集约型管理模式转变,物流作为企业的“第三利润源泉”也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重视。在企业的日常运营中,高的物流成本一直阻碍着企业的发展,一套完善的内部物流体系对于大型企业来说不仅可以降低物流成本,还可以提高生产效率。随着企业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企业管理模式的转变,降低物流成本、完善企业内部物流管理已经成为各个企业竞争的重要手段。
在快速发展的信息经济时代,企业内部物流的发展要紧跟时代的步伐,立足现在,展望未来,最大限度地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这是企业得以生存的本质所在,也是企业内部物流发展的必然趋势。
(1)企业内部物流应以信息技术为核心
信息技术对企业内部物流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企业内部物流的发展应以信息技术、运输技术、装卸搬运技术等为支撑。其发展趋势为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和集成化。高新技术对现代物流企业内部的发展尤为重要,它对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比如Walmart运用了BarCode(条形玛)、GP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ITS(智能交通系统)等信息技术对企业内部进行了成功的整合,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物流成本。
(2)绿色物流是企业内部物流发展的趋势
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人类的生存环境也在逐步恶化。如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等,现在人们逐渐开始意识到地球只有一个,不能破坏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环保意识逐渐增强,在这种环境下,“绿色物流”的概念应运而生。绿色物流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①合理制定运输、配送计划,采用对环境污染小的方案。统一集货、统一送货,减少空载率,采用排污小的货车车型,减少污染,提高运输效率,实现“零库存”,降低物流成本。
②政府应当制订相关的绿色物流法规。政府应当加强对绿色物流的管理和控制,制订一些关于绿色物流的法规和政策,用来控制物流活动产生的污染、排放的废气等。
③加大力度培养物流方面的人才。我国物流专业方面的人才相对不足,高级人才更是少之又少,所以必须加强物流人才的培养,绿色物流才可能得到长足的发展。
(3)整合企业内外部资源,实现物流一体化
在企业的日常管理中,我们经常会发现由于受到季节等因素的影响,企业对物流的需求与企业内部物流的供给往往不会同步,存在一些偏差,可能会出现物流资源的短缺或闲置。我们要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就要利用外部资源。当物流供应短缺时,我们就要利用“第三方物流”来补充这个“缺口”,当物流企业内部资源闲置时,我们自身来“扮演”“第三方物流”的角色,避免造成内部资源的浪费。这种灵活的整合方式是物流企业未来的发展趋势。
(4)满足客户个性化需求是企业内部物流的发展方向
21世纪是中国物流企业高速发展的时期,要想使自身的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要求我们必须提高客户服务水平,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客户对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呈现多样化的趋势,这就要求现代物流企业制定一套针对每一个或每一类客户个性化需求的方案。个性化的服务已经成为一种关乎现代物流企业生存的营销理念。
现在,更多的物流企业应当清楚地看到自己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看清楚中国物流企业的变化趋势,从而重新思考自己的业务和市场。各物流企业一定要用积极的和变化的态度来定义自己的未来发展方向。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中国正在朝着成为物流发展最迅速最有潜力的国家而努力。
Development Status and Development Tendency of Logistics Industry of China
HUANGWei
(Fushun City Road Transportation Administrative Division,Fushun 113006,China)
The development status of Chinese logistics and problems existed are analyzed, and countermeasures for promoting the logistics development and development tendency of future logistics are elaborated.
Logistics; First party logistics; Second party logistics; Third party logistics; Fourth party logistics
1673-6052(2016)11-0076-03
10.15996/j.cnki.bfjt.2016.11.022
F252.5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