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语文教学的辅导策略
2016-12-17王东明
王东明
[摘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打下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语文作为基础学科,其重要地位和使命不容小觑。语文教师要积极优化课前、课上和课后环节的教学策略,对学生进行深入辅导,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掌握学习方法、构建学习平台、拓展知识视野、增强综合性学习与社会实践能力,严格督促、检测和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关键词]初中语文;自主学习;辅导方式
一、课前辅导——预习
有人认为,语文课可以不预习,给学生保留课堂学习的新鲜感,也有人认为必须预习,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好铺垫。实际上,预习与否应根据课文的内容、学生的实际等综合情况来判断。合理有效的预习,有助于提升教学效果。教师将语文辅导融入学生的课前预习和课堂导入环节,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但现实情况是绝大多数学生课前不预习,不会预习,这就需要教师给予方法指导,帮助学生养成预习的好习惯。
1.读书——感知课文
无论什么文体,初次阅读留下的印象都是深刻的。在课堂上,每一篇课文都不可能只读一遍,所以课前阅读既可以使学生获取文章的基本信息,也可以节约更多的课堂探究时间。
2.思考——初步探究
认真阅读,动脑思考,就会基本理解文章内容。可以指导学生画出重点语句,思考文章独具特色的表达方式和手法,记录读书过程中产生的疑问。例如,在进行《敬畏自然》一课的预习时,就有同学提出“为什么说‘人类并不孤独,在宇宙中处处是我们的弟兄”这样具有探究意义的问题,可见学生的视角和思维还是教师无法替代的。
3.质疑——大胆深思
对于疑难问题要多追问学生的想法。例如,初读胡适的《我的母亲》,可由标题思考:为什么要写我的母亲?我的母亲有哪些优秀品质?再读后思考:课文的前三段写的什么内容?为什么没有提到“我的母亲”?是不是离题了呢?如果没有离题,这些内容对于表现我的母亲起到了什么作用?如此追问,文中比较深层次问题的答案就会慢慢地揭开神秘的面纱,在学生面前显露无疑。
在预习过程中还应培养学生的角色转换意识,引导学生:面对一篇崭新的课文,不要只是把自己当成一个学习者,而要试着站在一个考察者的角度去思考:假如我是命题人,打算以这篇文章为蓝本出阅读练习题,应该从哪些方面去考查?应该如何命题?然后将自己考虑的问题逐个进行解答,最好是以书面形式作答,这样不仅可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还可以训练答题能力,一举两得。
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课堂学习时学生就会把预习中没有解决的问题作为听讲的重点,对已经理解的内容进行自检,这样既能提高课堂听课效率,又能在学习中获得成就感。
二、课上辅导——学习
目前,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日益突显。五大连池市的初中语文教学汲取了洋思中学“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理念的精华,并结合自身实际尝试推行“读—赏—疑—练”教学模式,将有效的组织引导和辅导融入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全面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1.“读”的辅导
初读课文的方式有很多,如默读、朗读、分角色读、轮读、齐读等,要根据课文内容选择适合的阅读方式。在初步预习的基础上,应引导学生带着问题细致地阅读,进一步加深对文字的理解。不管怎么读,都必须有针对性,不能漫无目的,也不能走马观花。
2.“赏”的辅导
对文章进行细致赏析,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手段。也可以说,一节语文课的成败,关键看学生对于文章的欣赏和理解程度。因此,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对主要人物进行性格分析、对事件进行整体鉴别、对主题思想进行提炼、对写作手法进行感悟。在七八年级的课堂教学中,要精心设计导学案,引导学生逐步掌握阅读分析的基本方法。到九年级时,要适当放手让学生自己感知文章中的重点内容,逐步锻炼学生的语文能力和综合素养。
3.“疑”的辅导
在语文课堂上必须留给学生质疑和解疑的时间,让学生能够充分思考。七年级时应在学习小组内完成“设疑—解疑”,八年级时应由全班同学共同完成。这样经过两年的训练,九年级时学生就能积极思考、敢于质疑,发散性思维能力也能得到明显提高。
4.“练”的辅导
当堂训练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检测。训练题的设计既要着眼于巩固基础知识,又要有明确的针对性和系统性,尤其要体现出梯度,让学生“跳一跳才能摘到果子”。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和引领者,切不可“越俎代庖”,应站在适合的位置,与学生保持适当的距离,作出适时的引领,恰到好处地发挥自身的作用。优秀的教师善于启发和引领,而非灌输。生动有趣、活泼有效的语文课堂是师生共同进步的阵地,教师一定要守好自己的阵地。
三、课后辅导——复习
有效的复习是巩固知识、提升学习效率的保障。语文学科的课外作业形式很丰富,可读,可写,可做,可查,可览……作业的设计要与巩固知识、提高能力有机结合,知识拓展与素养提升要切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体验感悟与人文实践要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道德意识。
1.基础知识的辅导
作业中“日积月累”的内容应当适量布置,不要过多,三个年级六个学期要分别有侧重点。生字和词语是每学期识记的重点,在此基础上七年级应以特色句子赏析为主,八年级应以段落阅读为主,九年级应以文章的整体思路和主旨把握为主。
2.课外阅读的辅导
学习了记叙文、说明文和议论文的基本阅读方法后,就要进行大量的阅读实践,以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例如,在课堂中我借助先进的交互式电子白板向学生讲述“烧刀子”的图瓦老爹,学生的兴趣自然被带到了《莫泊桑短篇小说集》中;班级书架上不仅有男生爱读的《三国演义》《水浒传》、女生爱看的《海底两万里》《简爱》等传统名著,还有《读者》《青年文摘》以及丰富有趣的小说集,供学生课余时间阅读。与学生谈话时,我经常引用名人名言,然后指明是哪本书里哪位人物的话,引导学生课后主动翻看这些书籍。平时只要有机会,我就与学生谈读书的现实收获和长远意义,渐渐的,学生开始喜欢阅读,从中享受到阅读的乐趣。
3.口语交际和写作的辅导
家访或校外偶遇学生时,有的学生能主动与教师攀谈,有的却避而远之,也有的不知所云。学生的说话习惯和表达能力也反映了他们思维能力的差异。在七八年级的语文课上,每节课的前5分钟我都留给学生进行口语表达,或由1~2名同学进行小演讲,或讲述一个成语小故事……以此锻炼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在习作辅导中,我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广阔的空间,减少束缚,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和有创意地表达。有的学生在周记中尝试写寓言和“连载故事”,我都是给予赞赏,有时还在班上朗读。学生写的半命题、材料或者话题作文,在二次修改的基础上我都将其装订成册,在班内公开传阅,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4.综合性学习和社会实践的辅导
综合性学习的设计应开放、多元,必须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提高学生对自然、社会现象的认识,引导学生追求积极、健康、和谐的生活方式。综合性学习是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与学生的生活实践紧密相关,只有将综合性学习与社会生活实践进行深度融合,才能培养出会学语文、会用语文的优秀学生。
一位老教师曾经讲过,教学效果,三分看“教”,七分在“导”。辅导是为了突显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作为教师,每个教学环节都要精心设计,周密安排,更要贴近学生实际,对学生进行严格的检查督促和准确的评价。只要宏观掌控,悉心辅导,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就会得到显著提升。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责任编辑 赵永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