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人眼里的“猪太郎”
2016-12-17何君林尹有江
何君林+++++尹有江
走进地处三峡库区核心地带的重庆市忠县双桂镇龙桥村,你看到的不只是农家小院的炊烟,成片的柑橘林,久负盛名的“莲花柚”,你还将看到一种很特别的东西——野猪。尤其令人惊奇的是,你看到的不是一头野猪,而是成百上千头,仿佛这里有一支由野猪构成的动物大军。
当然,这些野猪不是生长在丛林中,而是生长在圈棚里,属于人工养殖的牲畜。
这些不属于丛林的野猪,生性凶猛暴躁,村民们看到了都躲着走,但在那个名叫马刘洋的青年人眼里,它们都是乖巧的宝贝。马刘洋养殖野猪已经近十年时间了,他也因此获得了“猪太郎”的绰号。
从校园到野猪圈,挖到“第一桶金”
1982年出生在龙桥村的马刘洋,天资聪明又好学,且志向远大,打小就渴望以后能上大学,干出一番事业来。
上大学的梦想其实并不遥远,1998年初中毕业的马刘洋,仅用一年的时间就完成了高中三年的学业,并于1999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四川外语学院,2000年2月又任院学生会主席,让同学们羡慕不已。那个时期的马刘洋,可以说是意气风发,激情满怀,有“天降大任于斯人”的踌躇满志。
也许是看到这个浑身洋溢青春气息的大学生太顺利了,太春风得意了,上天因此生出了嫉妒心,想给他制造点麻烦,在他欢快的人生路上设置点障碍。2000年3月,马刘洋突发心脏病,做了手术。心脏手术属于大手术,父母为此花掉了家里的全部积蓄,全家人的生活由此陷入困境,日子变得艰难起来。
康复后的马刘洋,看到陷入困境的父母,心情备感沉重。他觉得这一切都是自己生病造成的,觉得自己是家庭走向贫困的罪人。这种想法一直在心头折磨自己,他已无心学业,只想着为父母做点什么。显然,要像这样待在大学里什么都做不了,只有走出校园到社会上打拼,才能有所作为。于是,经过反复思考,马刘洋做出了一个让所有人感到不可思议的举动:退学创业,尽早赚钱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当马刘洋把自己的决定告诉家人的时候,父母都坚决反对,母亲更是抹着眼泪说:“我们供你读了那么多年的书,你的成绩又那么好,就是希望你能从农村走出去,将来有大出息。现在你怎么能说不读就不读了呢?那可是大学啊!”其实,看到母亲流泪,马刘洋的心里也深感疼痛、酸楚,他又何尝不想继续学业呢?但他清楚自己没有别的选择,只能暂时忍痛伤父母的心,硬着头皮退学,提前闯入社会。
什么是社会?什么是创业?对于18岁的马刘洋来讲,只是一种想象。当他真正面对社会,想要创业的时候,才意识到过去的想象是多么的苍白无力。起初,他只能在重庆打工养活自己,跟梦想中的创业毫不沾边。这显然不是马刘洋想看到的,他内心始终有个声音在呐喊:你必须赶快创业,赶快赚钱!
但到底该怎么创业?又到底该做什么才能赚钱?马刘洋心里并没有底。在一次聚餐时,他平生第一次吃到了鲜美的野猪肉。就在那一刻,他灵光乍现,头脑中瞬间迸发出养野猪的念头。在他看来,野猪肉营养丰富,脂肪含量低,符合现代人崇尚健康绿色的饮食理念,肯定有市场。
马刘洋在重庆市沙坪坝区歌乐山镇的山上租了一间废弃的牛棚,因为缺钱请不起人工,只能自己动手买来河沙、水泥,把70平方米的废牛棚改造成一大一小两间屋子,大的当猪圈,小的当自己的卧室。随后,他从我国北方引进了20头野猪崽,看到这些活蹦乱跳的野猪崽,他心头生起满满当当的希望。
有希望就有激情,就不怕苦、不怕累。为了节省开支,两吨多的酒糟料,马刘洋硬是一个人从公路边背到养猪场。而且,每天早上6点半就起床去山坡上割猪草。他还经常在半夜时分,条件反射似地从床上爬起来,到一墙之隔的猪圈查看一番,生怕这些野猪崽会出现什么异常。
虽然他小心翼翼,但意外还是发生了,野猪崽开始一个接一个地死去。马刘洋通过请教老兽医、询问种猪场、上网查阅资料,才总算弄清了原因。原来,野猪食量不大,正是他的过量喂食,导致了小野猪被胀死。如此惨痛的教训,虽然让马刘洋很伤心,却没有让他放弃,而是在挫败中站稳脚跟,继续前行。
正所谓功夫不负有心人,那些存活下来的野猪崽,在马刘洋的精心照料下,第一年卖掉就赚钱了,让他挖到了“第一桶金”。经过随后几年的摸爬滚打,他不仅成了养殖野猪的行家里手,而且养殖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并积攒起一笔财富。这时,马刘洋又萌生出新的念头:他想回自己的家乡养野猪。
看到父老乡亲的笑脸,心里备感欣慰
当初退学创业,父母坚决反对,这次马刘洋又要把在歌乐山上已经风声水起的养猪场卖掉,跑回老家来办养猪场,父母同样不情愿。用父亲的话说,你在歌乐山上干得好好的,干吗要跑回来重起炉灶呢?龙桥村的人从来就没养过野猪,连野猪长什么样都没见过,你跑回来干什么?
对于父母的担心,马刘洋能够理解,但他更清楚自己想干什么,能干什么!正是因为龙桥村没人养过野猪,才有养殖野猪的空间。虽然父母不那么情愿,但看到他信心满满的样子,也只能任由他跑回来“折腾”。事实上,父母心里也很清楚,当初连马刘洋退学都没能挡住,又怎能挡住他跑回来养猪?再说了,办养猪场也算是做正事,谁又敢说他不会成功呢?
父母不再阻挡,就没人能挡住马刘洋。他把前几年养猪攒下的钱,全部拿出来在龙桥村租地,办起了一千多平方米的野猪养殖场。对于养野猪,马刘洋已是轻车熟路,现在只不过是换了个地方,从歌乐山转回到自己的老家而已,该怎么养还怎么养。事情确实跟想象的一样顺利,养猪场一办起来就步入了正轨,拥有了稳定的客户。照马刘洋的话说,野猪比家猪的食量小,虽然只能长到七八十千克重,但肉质好,80%提供给了酒店等固定客户。
生产经营稳定,投入产出态势良好,按说马刘洋可以守着这个养猪场过安稳赚钱的日子了。但他从来就不是一个容易满足的人,可以说是一个有大梦想的人。这不,他又开始琢磨扩大养殖规模了。在他看来,小打小闹只能过小富日子,只有大打大闹才能过大富日子,还能带动周边乡邻过上好日子。
当时,忠县正大力发展特色效益农业,积极推动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型升级发展,并出台了一系列鼓励优惠政策。显然,马刘洋赶上了好时候,他紧紧抓住这一难得的机遇,积极响应忠县发出创办合作社、带领群众致富的号召,于2009年领头创办成立了重庆猪太郎农业股份合作社,准备带着乡亲们一起致富。
自己养野猪是一回事,带领乡亲们养野猪却是另一回事。当地的村民从未养过野猪,必须让他们真正认识到养野猪是增收致富的好途径,可以挣钱发家才行。马刘洋心里很清楚,自己的这些邻里乡亲都很朴实,他们只相信一个朴素的真理,那就是必须有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据此,马刘洋毫不犹豫地作出决定:免费送猪仔、免费培训技术、免费打针喂药,仔猪长大了再全部回收。
办法其实很简单,就是把自己的野猪养殖场作为基地,作为大本营,采取“基地+农户”的饲养方式,把仔猪免费送给养殖户饲养,等长到50千克以上时,再回收到基地。这样做的好处,一是可以降低养殖难度,二是可以保持野猪的野性。而且,回收的野猪并不是马上出栏,还要进行改善饲养,等到野猪各项指标达标后再出售。
乡亲们认识到,马刘洋带领他们发家致富绝不是一句空话,因为加入合作社的村民除了养野猪挣钱,还可以在合作社打工赚钱,就连帮助基地割青草,一年下来也有近万元的收入。能赚钱就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有实惠就有吸引力,于是,愿意加入合作社的人越来越多。目前合作社已发展社员138户,2015年出栏生猪三千余头。
每次把钱发到养殖户手中的时候,看到那一张张因满足而乐开花的笑脸,马刘洋心头也乐滋滋的,备感欣慰,他有一种成就感,自己总算对乡亲们有所帮助,对脚下这片土地有所贡献和回报。
一块老腊肉延长了产业链条
看到野猪养殖规模不断扩大,自己从当初的“光杆司令”变成现在统领一支庞大野猪队伍的主人,马刘洋心头的感慨可想而知。每次巡视猪舍,看到成群的野猪挤着向前哼叫着要吃的,他就像看到自己的心肝宝贝一样,瞬间生出一种亲近感,禁不住会伸手抚摸。
其实,马刘洋的感慨,远不止从小打小闹到规模化养殖,他的感慨还有情感和家庭方面的因素,想当初,一个人在歌乐山上创业,由于整天在猪圈里转,身上难免有股味道,当时的女朋友觉得他从大学生变成了带着怪味的猪倌,很没面子,便提出了分手。可以说,因为养猪,让他失去了曾经美好的爱情。不过,同样因为养猪,他又收获了新的爱情,还结婚成了家。如今,他的女儿已经5岁了,一家人可谓是其乐融融。尤其让他欣慰的是,女儿特别喜欢和小猪仔玩耍,妻子也并不厌恶。
一切看上去都是那么的美好,让人心满意足。但干事业往往没有那么简单,总是会碰到这样那样的问题,总是奔跑在不断解决问题的路上。事实上,马刘洋就遇到了新的难题,那就是如何把自己辛辛苦苦养出来的野猪卖出去。
如果只是养几头野猪,要卖出去一点都不难,但一年养出几千头野猪,全部要卖出去显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农产品就是这样,往往是生产不难销售难,马刘洋的野猪养殖基地也不例外,随着出栏量的提高,销售难题便紧跟而来。
销售问题不解决,出栏再多的野猪都是白搭,为销售自己的野猪,马刘洋可以说天天在外面奔波。以前的老客户没问题,都知道他的野猪1年才长到75千克,而饲料猪4个月就可以长到100千克,因此都认可他的野猪肉肉质好,品质有保证。但老客户毕竟有限,消化不了那么多的野猪肉。为了广开渠道,他跑了不少超市,兴冲冲将野猪肉送入几家超市,结果进场费太高,野猪肉定价也被抬高,根本卖不出去。
按照传统思路,通过直接销售生猪给屠宰场即可,但大量的生猪出栏加上销售处处碰壁,让马刘洋深刻地认识到,传统的路子已经走不通了,要真正做大产业就必须建设完整的产业链,才能真正实现规模化产业化发展。什么是产业链?简单地讲,就是做到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
养殖生产没问题,但怎么加工?加工成什么?他心里没底。有一阵子,马刘洋被“加工”这个词纠缠得不可开交,吃不下饭,睡不好觉,随时随地都在琢磨这事。有一天,埋头走在路上正琢磨加工问题的马刘洋,猛然抬头看到村里家家门口都挂着腊肉,心头豁然一亮,心想或许可以把野猪肉做成熟食,才能延长产业链。
以前没有这么搞过,就尽快动手去搞。不会就学,不懂就问,他先后拜访了忠县畜牧兽医局、忠县农业委员会及西南大学等政府部门和科研院校,了解深加工流程及相关技术,为降低合作社风险,他决定通过代工模式深加工猪肉产品。在考察了15家食品公司、经过3个月的研发后,以野猪肉为原材料的系列休闲食品成功面世。
从单一的生猪养殖到加工出系列产品,无疑为解决销售问题奠定了坚实基础,增添了底气。马刘洋很清楚,像肉类这种持续性消费产品,最好是减少中间环节,才能让消费者得利。于是,他主动拥抱互联网,建起了网络平台,宣传、销售自己的野猪肉。为了搞好推广,他还注册了“猪太郎”商标,同时开展全国招商加盟。
通过网站,“猪太郎”系列野猪肉食品销售到了贵州、四川、云南、湖南、广东、福建、湖北等地。同样值得庆贺的是,这些野猪肉加工产品还先后成功进驻忠县及重庆各大超市和特产店。2015年,仅“猪太郎”系列产品销售额就达到600万元,社员户均又增收4000元。从养殖到加工的转型,从销售难到广受消费者追捧实现畅销,马刘洋又一次成了胜利者。
“我的名字听起来像‘马牛羊,受苦受累的命,但是我不怕苦、不怕难。”正是抱着这种乐观、豁达的态度,马刘洋走出了一条先苦后甜的成功之路,演绎了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如今,他沿着自己开拓出来的路径,正奋力向前奔跑。
(作者联系地址:重庆市渝北龙溪武陵路70号西部开发报 邮编:401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