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风华:有尊严地追求诗和远方
2016-12-17朱妮
朱妮
65岁的广东人民出版社积极向前,转型融合,8月10日,在北京建立分社,打造南方传媒在京窗口;同时,整合多方资源,致力打造国内母婴身心健康第一品牌产品。
创建于1951年的广东人民出版社今年已65岁了,经历过辉煌、也走过平淡。2016年,作为出版上市公司——南方传媒的重要一份子,广东人民社积极向前,转型融合。8月10日,广东人民社在北京建立分社——北京始祖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打造南方传媒在京窗口;同时,该社整合多方资源,致力打造国内母婴身心健康第一品牌产品,预计年底于优酷自频道上线母婴频道。
日前,广东人民出版社社长肖风华接受了《出版人》专访,讲述这家实力老社在新时代里如何再创辉煌,畅聊当今的出版人该如何有尊严地追求诗和远方。
四轮驱动,打造粤版好书
广东人民社行进65年,在图书出版领域已形成了清晰的方向和战略布局。
既有“人民”二字,主题出版和精品出版便是第一条线。广东人民社树立围绕中心和服务大局意识后,寻找合适的话语方式和叙述模式,出版了相关系列图书。对于学术精品出版,肖风华认为,选择、发现和传播知识(不是信息)的天然职责让出版行业在娱乐之风和实用主义盛行的当下还能保持一种冷静,是迎合读者,碎片化地把世界像万花筒一样展现出来?还是静下心培育读者,小心翼翼地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这两者其实并不矛盾。
在肖风华看来,坚持以下四点,学术图书也能“双效俱佳”。第一,商业化的适度操作对于学术出版来说是必须的,一定要包装和营销。第二,要有眼光,坚持少而精的原则。第三,要度过艰难的培育期,得有点耐心和资金,培养好编辑。第四,也是最重要的一点,不忘出版的初心。
“广东”二字揭示了广东人民社的第二条线。立足于广东地方文化和出版资源,广东人民社实施战线下沉,与广东省地方政府保持着良好联系,在中山、惠州建立了出版公司,在深圳、东莞建立了出版中心,开发了大量本土图书项目。客家文化是岭南文化的重要支流,也是当下研究的显学,广东人民社围绕客家文化,从2016年开始进行《世界客家文库》的10年规划,计划出版纸质精品1000种,建设包含1万个条目的客家文化大数据库,打造梅州熙和湾客家文化创意园。2016~2018年,广东人民社计划出版《世界客家文库》第一辑,他们邀请到国内外相关领域顶级专家学者担纲主编,建设包括《客家学经典论著》(30种)、《全球客家通史(10卷)》等在内的客家文化专著。
第三条线是一般图书。广东人民社不仅有自己优秀的大众图书编辑团队,还和博集天卷、中资海派图书、儒意欣欣等几家优秀图书公司合作,每年合作出版几十本图书。
第四条线是教材教辅,近几年来,广东人民社转变教材经营模式,升级教辅运营机制,在这个利润最高的出版领域也没有松懈。
有了四轮驱动,广东人民社在图书出版领域已行走得非常稳健。传统出版之外,广东人民社以重大项目为突破口,开始试水新的商业路径。
创意领先,重在整合能力
“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融合发展是这几年出版界的热词,但成功的例子并不多。”肖风华说,“媒介路径的变化带来整个接受途径和商业模式的变化,而人才结构的转变和体制机制的应对却都还没做好准备。”
广东人民社在探索融合转型的道路上已经历了三个阶段,正在期待第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把出版资源简单电子化和数据库化,但并没有取得预期效果,也没有找到合适的商业模式。
第二阶段是第一阶段的升级版,为优势板块找到相应市场、合作伙伴以及商业模式,如正在做的《广东方言全媒体复合出版工程》和《社区教育服务产业工程》。这个阶段走产业化路线,完全通过市场来定制多媒体产品。同时,传播路径上实现线上线下服务对接,开展线下培训以及实体教育。目前项目已经开始盈利。
此时,肖风华发现,坚持单一的内驱式发展不能完全解决问题。因为从自己的优势板块出发去找市场固然比较容易,但人才和机制上却很难找到突破点,所以决定,找并行路径。这就是广东人民社目前所处的第三阶段,外力推动性融合转型。即通过自己的创意和资金整合资源,联合多家企业,培养新的市场消费人群,提供一站式解决方案,以品牌和规模迅速占领新兴市场。
目前,广东人民社正在策划的《ESE婴幼儿心理养护垂直产业融合项目》已经通过论证。此项目以母婴健康养护知识为核心内容,以心理需求为切入点,针对国内母婴身心健康服务市场缺失现状,以出版社自身优势资源为基础,打造一个产学研服务紧密结合的母婴健康教育服务产业。
广东人民社对此有着踏实又清晰的规划:产品内容方面,与紫图、壹心理、北师大心理学院、和睦家医疗、海蓝博士、优酷等拥有一级心理内容资源的机构合作,持续提供最专业、权威的智慧产品和教育服务,产品包括大量线上音视频资源及线下图书;教育服务方面,与职业教育司、中央电大、各级电大、社区等合作,开展线下职业培训、社区品牌加盟教育服务,通过实体职业培训和社区品牌加盟的互动对接,满足用户对知识内容和教育服务的需求,实现闭环式的良性商业盈利模式。此外,项目同期还将发展视频电商、品牌引进、物联网产品和其他服务定制、资本运作等商业环节。未来三年,广东人民社的优酷频道、微信社群、App、专业电商平台、线下培训、线上有偿服务等都将围绕着ESE品牌进行运作。
对于出版人来说,这个跨界幅度颇广。但肖风华认为,创意和整合能力是第一位的,传统出版完全可以摆脱固有内容提供商的束缚,进军文化产业市场。通过进入市场,人才团队和机制体制才能得到更好地解决,才有机会把握住第四个阶段——整合资源,收购版权,IP开发,并购重组,进军资本市场。广东人民社期待在母公司南方传媒上市的大旗下,有所作为。
跨界转型,编辑是核心竞争力
对于传统出版转型跨界而言,《ESE婴幼儿心理养护垂直产业融合项目》无疑是一个极具探索价值和可借鉴意义的项目。
作为单体出版社,肖风华觉得转型过程中有几个方面要突破:一是如何让自己先成为优秀的内容提供商,这是所有的前提。人才培养和体制机制的突破则首当其冲。二是要选择一条适合自身实际情况的道路,在实际操作中一定要接地气,需要有盈利模式。三是要对出版企业的属性有坚定认识,选择和传播知识、引导读者更好地认识世界是出版企业存在的意义所在,创意领先,知识背书,偏离了这个方向,在转型的过程中,过度的市场化会对这个行业产生难以估量的伤害。“这就意味着,出版企业要有与各方议价的资本和勇气,少了这两样,这个转型有可能是空欢喜一场为他人做嫁衣。”
转型是痛苦的,喧嚣中,出版社最需要做的,是守护一批高素质能静下心来的编辑,他们是出版社的核心竞争力。有了他们,即使转型的尝试不成功也就还有退路,回身做最单纯的内容提供商。“一个会炒一手好菜的厨师,永远也不会失业。”
2003年进入广东人民出版社的肖风华已经从业13年,他愈发感觉到,出版业对中高端人才的吸引力在急剧下降,这让他感到深深的担忧。以广东人民社为例,招聘的人虽然都是重点大学的硕士,但和十多年前相比,中国硕士的录取比例和培养体制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次,出版业不再是以前安心编好稿子就行的情境了,如今行业要求复合型人才,从策划编辑到发行营销,需要编辑全程参与。他曾以30万底薪加提成的方式都很难招到合适的人。但肖风华相信,出版不是夕阳产业,有着自己广阔的空间,问题越多前景越广阔。新媒体给传统出版带来的是更多想象和可能,出版也不会被挤压到边缘。
13年来,肖风华见证了广州的变迁,也经历了广东出版集团的急剧转型和高速发展,南方传媒整体上市昭示着广东出版最辉煌时代的来临。广东人民社是一个有着60多年历史的老社,有宝贵的历史积淀,有优良的文化传统,有一代代优秀的出版人,这是弥足珍贵的精神资源。同时,新时代的冲击带来了重重机遇和挑战。肖风华期待在广东人民出版社塑造更鲜明的党社风范,将传统出版和跨界事业结合,员工的个人能力得到快速提高、收入水平稳步上升。只有这样,出版人才能有底气追求文化情怀,每一个人都能有尊严地追求诗和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