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精准细致说观察

2016-12-17雄飞

语文教学与研究(读写天地) 2016年9期
关键词:莫泊桑表象事物

雄飞

观察即官察,就是充分调动各种感觉器官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对事物进行的考察。观察的对象既包括事,也包括物,我们不能简单的理解为观看。它属于一种心理感知活动,其注意点在事物本身以及它与外部事物的联系上。

莫泊桑初学写作时,曾拜福楼拜为师,经常把自己的习作送给他,请求指教。福楼拜一开始就对莫泊桑的观察提出了严格的要求。他们认识不久后的一次,福楼拜就对莫泊桑说:

当你走过一个坐在自己店门前的杂货商面前,走过一个吸着烟斗的守门人面前,走过一个马车站面前时,请你给我描绘一下这个杂货商和这个守门人,他们的姿态,他们整个的身体外貌,要用画家那样的手腕传达出他们全部的精神本质,使我不至于把他们同任何别的杂货商人、任何别的守门人混同起来。请你只用一句话就让我知道马车站有一匹马同它前前后后五十来匹是不一样的。

他这个要求就是训练莫泊桑的观察能力。

当然,我们所说的观察,实施中是和思考相伴随的。比如什么花在春天到来时最先开放,冬天下雪的时候冷还是雪融化的时候冷,一个人为什么行色匆匆,街边小店为什么一年四季在放血大甩卖,人们为什么对乞讨者越来越冷漠,等等。经常细心留意这些事物或现象,养成爱观察、爱思考的习惯,会有助于我们积累更多的经验,更好地认识世界。

人们对于客观事物的认识,要反复多次,不能一次完成。一般来说,观察的完成需要经过三个步骤:

第一是占有表象。即通过耳朵、眼睛、鼻子等感官直接感知、摄取各种表象,使众多的表象映入脑海。形成一个整体形象储存在记忆里。

我们常说,不能只看表象,这充分说明对表象的占有是观察的第一步。一般来说,这里的表象只是一种物理现象,只是一个映像,是物投射在感觉器官上的反映,通过器官传递给神经中枢整合之后得到的映像。因此,只要五官没有缺陷,我们听到的、看到的、嗅到的、尝到的、触摸到的对象,除了由于视力、听力等的感觉器官的差异造成的在感觉程度上的不同之外,认识结果应该是一致的,即我们都看到了一朵花,或者都听到了火车的汽笛鸣叫。

但在文学写作中,观察中这种对表象的占有又是很微妙的。好像还不光是一种物理现象,也就是说不是纯客观的一个映像。它有时候还附带有一种心理情感上的认识。

比如铁凝《你在大雾里得意忘形》中的片断:

那时在冀中乡村,我常在清晨无边的大地上常看雾的飘游、雾的散落。看雾是怎样染白了草垛、屋檐和冻土,看由雾而凝成的微小如芥的水珠是怎样湿润着农家的墙头和人的衣着面颊。雾使簇簇枯草开放着簇簇霜花,只在雾落时橘黄的太阳才从将尽的雾里跳出地面。于是大地玲珑剔透起来,于是不论你正做着什么,都会情不自禁地感谢你拥有这样一个好的早晨。

在这个例子中,当作者通过观察占有雾的表象时,真正存在的不仅仅是雾,还有作者对冀中乡村的怀念。只要作者还保有对冀中乡村的怀念,那雾就将一直飘拂在冀中平原上。在这里,文学作品无疑对表象作了一次物理现象和心理现象的区分——雾作为物理现象被我们看到、感觉到,它对任何人都只是动态呈现,仅仅作为一个对象而呈现。但心理现象却有着不同的意义:每一个呈现在感觉和想象中的表象都是心理现象的一个实例。

也就是说,在表象中总有某物被表象,就像在判断中总有某物被肯定或否定,在爱中总有某物被爱,在恨中总有某物被恨一样。

因此,写作中观察的第一个步骤和科学实验中观察的第一个步骤虽然都是占有表象,但还是有所区别的。虽然都是通过耳朵、眼睛、鼻子等感官直接感知、摄取各种表象,使众多的表象映入脑海,形成一个整体形象储存在记忆里,但写作中的观察一般明显地带有主观意识。

第二是比较差异。比较就是根据一定标准,在两种或两种以上有某种联系的事物间,辨别高下、异同。不同类的事物总有不同的特点,同类事物也有这样那样的差别和变化。要反映这些差别和变化,就要比较物象。比较差异即是观察同类事物之间或不同类事物之间的细微差别。

在写作中,我们通过观察占有表象后,还要对表象形成一定的认识,这就需要比较差异。一般来说,这种比较既在形象思维过程中进行,又在逻辑思维过程中进行。目的是将客观事物中发现和分析出来的某些特性,加以研究对比,以确定其相同和差异。比如朱自清的《绿》片断:

这平铺着,厚积着的绿,着实可爱。她松松的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她轻轻的摆弄着,像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令人想着所曾触过的最嫩的皮肤;她又不杂些儿渣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只清清的一色——但你却看不透她!我曾见过北京什刹海拂地的绿杨,脱不了鹅黄的底子,似乎太淡了。我又曾见过杭州虎跑寺旁高峻而深密的“绿壁”,重叠着无穷的碧草与绿叶的,那又似乎太浓了。其余呢,西湖的波太明了,秦淮河的又太暗了。可爱的,我将什么来比拟你呢?我怎么比拟得出呢?大约潭是很深的,故能蕴蓄着这样奇异的绿;仿佛蔚蓝的天融了一块在里面似的。

对于梅雨潭的绿,从表象上看,可能每个人看到的都大致相同,朱自清观察到的为什么给我们不一样的感觉?给我们留下很深的印象?无疑,是他将梅雨潭的绿和北京什刹海拂地的绿杨,杭州虎跑寺旁高峻而深密的“绿壁”,及西湖秦淮河的绿所作的差异比较给了我们不一样的感觉和印象。

再比如龙应台《一个生活在台湾的普通人的感受》片断:

台湾人已经习惯他的政府大楼是开放的,门口没有卫兵。他进出政府大楼,犹如进出一个购物商场。他去办一个手续,公务员不会给他脸色看或刁难他。如果他在市政府办事等得太久,或者公务员态度不好,四年后,他可能会把选票投给另一个市长候选人。他要出国游玩或进修,是一件极其简单的事,不需要经过政府或机关单位的层层批准。台湾人习惯了政府的每一个单位的年度预算,公开在网上。预算中,大至百亿元的工程,小至计算机的台数,都一览无余。如果他坚持,他可以找到民意代表,请民意代表调查某一个机关某一笔钱每一毛钱的流动去向……他发言批评,可以不担心被报复。他的儿女参加考试,落榜了他不怨天尤人,因为他不必怀疑考试的舞弊或不公。……海峡两岸,哪里是统一和独立的对决?……对大部分的台湾人而言,其实是一个生活方式的选择。

龙应台是一个有很高的民族文化认同感的台湾女作家,对台湾和大陆的民情是有相当细致的观察的。在谈到台湾统独问题时,她说,台湾的许多住民其实并不很关心统独问题,他们大多愿意维持现状。台湾民众的这种心态也许有点让我们失望,但龙应台的解释却是说明作家在观察中进行比较鉴别的一个很好例子。

第三是筛选要点。即在比较表象的基础上,根据观察中对表象的认识与把握,选择最有典型意义、最有表现力的表象,细致、真实、准确地再现事物的形象。

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活动。当我们通过对表象的占有并对表象形成一定的认识后,我们在心中还必须围绕写作的目的对这些表象作一个筛选,选取那些最有典型意义、最有表现力的表象来再现事物的形象。

比如老舍《老张的哲学》中对学务大人的描绘:

老张利用这个机会,才看了看学务大人:学务大人约有四十五六岁的年纪。一张黑黄的脸皮,当中镶着白多黑少的两个琉璃球。一个中部高峙的鹰鼻,鼻下挂着些干黄的穗子,遮住了嘴。穿着一件旧灰色官纱袍,下面一条河南绸做的洋式裤,系着裤脚。足下一双短筒半新洋皮鞋,露着本地蓝市布家做的袜子。乍看使人觉得有些光线不调,看惯了更显得“新旧咸宜”,“允执厥中”。或者也可以说是东西文化调和的先声。

观察一个人,肯定包括外貌、声音、动作、神情,学务大人表面上中西结合,实质上满脑子的封建思想,通过声音、动作、神情可能一时半刻还说不清楚,但老舍抓住其外貌的典型特征,三言两语就将其勾勒了出来。

莫泊桑向福楼拜学习写作技巧,在他成为一代大师时也强调一个写作者应该细致、敏锐地观察事物,他说:

必须详细地观察你想要表达的一切东西,时间要长,而且要全神贯注,才能从其中发现迄今还没有人看到与说过的那个方面。为了描写烧得很旺的火或平地上的一棵树,我们就需要站在这堆火或这棵树的前面,一直到我们觉得它们不再跟别的火焰和别的树木一样为止。

觉得它们不再跟别的火焰和别的树木一样为止,说的就是在写作中观察的重要,我们不仅要仔细观察,而且还有善于比较,只有这样,我们的写作才能打上属于自己的个性色彩,彰显自己独特的个性魅力。

猜你喜欢

莫泊桑表象事物
莫泊桑眼里的“傲慢与偏见”
绘画往事:表象的折射
一块棉布造就莫泊桑
奇妙事物用心看
教你识破非法集资及传销的“十三种表象”
谈表象积累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春天来啦(2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