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养生

2016-12-17徐宏力

语文教学与研究(读写天地) 2016年9期
关键词:仁者长寿国学

徐宏力

国学大师长寿者居多,季羡林享年九十六,梁漱溟九十五,钱穆九十五,冯友兰九十五,南怀瑾九十四,任继愈九十三。如果扩大到国艺,也大抵如此,书法家启功享年九十三,国画家齐白石九十三。业界也有人不太长寿,多因特别变故,不妨碍统计学得出的优势结论。国学养生有传统,孔子享年七十三,孟子八十四,现在看不算什么,但在2500多年前,中国人的平均寿命只有30多岁,相比之下,孔孟均过古稀。对此,孔子在论语中有过结论:“仁者寿。”君子尽享天年,受上苍眷顾,中国文化有生命道理。

国学大师长寿是因也是果。不长寿不能成为大师。文科靠积累,在积累中创新;理科靠创新,在创新中积累。国学是功夫活儿,没磨到时候,总觉得差点儿成色。反过来看,文化养生,亦为大师们长寿的原因。国学是气定神闲、心安理得的学问。气定神闲者有仙风道骨,心安理得者有圣贤气象。平衡是健康的基本前提,儒家的责任催人进取,道家的释怀让人放松。西方文化精英常出绝对主义情绪,容易走极端。中国士人巧取中和之道,有精神避难所,不容易崩溃。

有人说,把简单的事搞复杂是文化,把复杂的事搞简单是科学;把明白的事搞糊涂是哲学,把糊涂的事搞明白是法学;把糊涂人讲明白叫老师,把明白人讲糊涂叫领导;稀里糊涂把人治好是中医,明明白白把人治死是西医。这些话虽为调侃,可还真有那么点儿意思。西医是科学,科学简化了对象,也带来了简化后的偏见,大病能确诊,但不一定能治好,死在什么上,心跟明镜似的。中医既是科学,也是文化,是科学有争议,是文化没有争议。中国文化容忍甚至赞赏言不及义,不确定性并非贬义词。郎中说不到解剖学的病灶上去,但也能治病,只要病人痊愈了,结论是否确切,人们并不在意。

“上医治国,中医治人,下医治病。”大医即大儒,与国学通。中医如易,讲究阴阳辩证施治,头痛医脚,不像西医那样辨病施治。中医讲究整体性,擅长诊治多系统、多器官、多组织病变,只见森林,不见树木,不像西医见树不见林。中医强调天人合一,大都用动植物药物,副作用小,不像西药基于化学合成。中医靠经验,医不三世,不服其药,越老越可信,不像西医唯科学。中医推崇仁和,喜欢调和疗法,不像西医突出对抗疗法。中医的优点与缺点,都是国学的优点与缺点,国医就是国学的一部分,思维方式相通,用来治病是医生,用来治人是老师,用来治国是官员。医生与官员都写作“大夫”,读音不同,岗位不同;医生与老师在民间都叫“先生”,读音相同,岗位不同,均受待见。

诗人流沙河(余勋坦)是高龄文化人,1989年,他已病得很重,有些心灰意冷,便重读庄子。这次不是阅读,而是研读,以投入为解脱,结果很奇妙,按他夫人的话说,庄子救回来了一个快死的人。流沙河后来写了《庄子现代版》这部书,可以说是生命之作,他每天如庄子般咀嚼淡定、乐观、飘逸、豁达的人生细节,乐此不疲。笔者曾患左手麻疾,去看医生,他开了点儿药后告诉我,回去带着麻手快乐地生活。有病没病,没心就好;好与不好,糊涂点儿好;不好与好,随它去了。不知什么时候,麻疾消失。我也体会到了几分庄子智慧。

【阅读指津】 直白的说,本文是从指导考生完成高中语文试卷中的现代文阅读——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题的角度来谈相关的社科类文章的阅读活动,而不是平时我们为了某一相关知识而进行的阅读鉴赏活动。

毫不夸张的说,得阅读者得语文。目前高中语文试卷阅读题直接分值已达64分。而社会科学类论述文的阅读鉴赏题则首当其中。因此,顺利完成社科类阅读题,关系到整个语文考试的大局问题。不过现实却很残酷,大多数考生在这一题上完成得很不理想,以致影响了整场考试的情绪。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指导学生进行社科文论述题鉴赏活动时,学生反映最多的问题是“模糊”,“似是而非”。那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这应当与教学中没有抓住社科类文本阅读题所考查的两大特点有关。其实,这一类论述题特点非常鲜明,一是文本题材的多样性,涉及到人类社会的多个方面,有自然的,有人文的,有国内有国外,还自古通今,又紧扣时代脉搏;二是考查的目的只是考生的阅读理解和分析综合能力,侧重于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主要让考生能借助语文学习的方法和规律,捕捉语言信息。而不是要求考生全面、系统、透彻地弄懂相关知识,更不是从专业知识的角度来进行考查。

针对第一个特点,作为学生要从容应对。不管给的题材如何宽泛,最终还是要回到题干所提问的本体上来。那么,只要紧紧牢记第二个特点的“捕捉语言信息”这一关键点来对文本进行阅读,只要读懂文章的内容,理解文意,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即可。

因此,在平时的阅读训练中,学生就要抛开功利性,回归到理性的阅读鉴赏中来,以培养自己的语文能力为目的,来加强逻辑思维的训练。那么,在平时的阅读鉴赏训练中,首先要有通读全文的意识,着眼于文章整体认知,对文章整体把握和整体理解,理清文本的内部关系,再由整体到局部,以至达到对文章全面准确、透彻地理解和感悟。而不是为了分数,随意的肢解文本,以达到一时的快意。

下面就以阅读鉴赏《文化养生》一文为例加以分析指津。

《文化养生》是一篇有特点的文章。从整体阅读的角度来看,通读全文,大致可以这么了解文章的主体内容:这是一篇关于中国文化(国学)能使人长寿话题的文章。全文结构是:开篇第一段用古今的文化名人高寿作为例子,点明中国文化有生命道理;接着第二段点明中国文化(国学)能使人长寿的原因——心平气和;再接着第三段辨析科学与文化的差异;然后第四段以中西医对比治病的差异性来强调文化治病的优越性;最后一段用诗人流沙河通过研读庄子而起死回生的事例来强调说明中国文化(国学)能治病特别能治“心”病的观点。

对文本的内容理解到这一层面,其文章的内部关系已非常明晰,接着通过抓重点关键句子,进行局部分析,就可以概括全文的中心意思。比如第一段中“对此,孔子在论语中有过结论:‘仁者寿。”这一句,作者引用孔子的话来强调儒家对文化养生的深刻认识,而非中国文化(国学)能养生的根本原因。理解透了这一层,从阅读鉴赏的角度来说,只能是属于语文知识能力方面的问题,而不是非要去挖掘中国文化是如何能使人长寿的问题,或者孔子相对于当时的人类社会现状来说已属于“长寿”序列,是因为他推行“仁义”的结果这样的问题。而针对这一句,在考试题目选项中是这样的:“C.国学能够养生,已被历史和现实所证明,其根本原因在于儒家思想能够滋养人生,用孔子的话说就是‘仁者寿。”那么,在做题时,只要稍加比对,就可以看出,这个选项的错误就在“其根本原因在于儒家思想能够滋养人生,用孔子的话说就是‘仁者寿”这一关键点上。“根本原因”,“仁者寿”只是儒家的认识,国学的范围大得多。

再如,第三段中“中医即是科学,也是文化,是科学有争议,是文化没有争议。”这句话。此句乍看起来好像前后矛盾,其实,作者在这只是强调中医作为国学的一部分,肯定属文化范畴。而至于是不是科学范畴,不同的文化现象,对其却有不同的看法,也就是存在着不确定性。当然,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言不及义”属正常现象,其“不确定性”更是不用深究,留待人们自己去评说。而围绕这句话,命题人在题干的选项中也只是这样出题:“文本中的‘养生文化主要是指国学养生和中医治疗。二者在文化上是相通的。中医既是文化,也是科学,这是毫无疑义的。”很明显,考试题中考的是学生的理解分析句子的含义,而不是要考生去深入挖掘“什么人承认中医是科学,什么人不承认”或者“为什么说中医是文化,而是不是科学要有待进一步考证”等之类的学术问题。

当然,《文化养生》一文中还有很多重要的关键句,如“中医的优点和缺点,都是国学的优点和缺点,国医就是国学的一部分,思维方式相通,用来治病是医生,用来治人是老师,用来治国是官员”等句子,这里就不再加以分析。

总之,社科类论述文阅读,相对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来说只要把握住考查的重点,紧扣“理解和分析综合概括能力的培养”这一点来进行阅读教学活动,那么,学生在考试中就不会再感到茫然无措了。

猜你喜欢

仁者长寿国学
“垂”改成“掉”,好不好?
阅读使人更长寿
仁者爱人
长寿还是短命
植物蛋白有助于长寿
笑能长寿,哭亦延年
奋斗鸡—我的国学日常
『仁者爱之理』
点点读《论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