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呼和浩特市方言分区
2016-12-17马钺
马钺
摘 要:内蒙古自治区的首府呼和浩特市,由于其独特的民族构成,形成特有的方言。呼和浩特方言属山西方言区片,受到蒙、回、满等少数民族语言影响及历史、地理、政治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体现出方言内部差异和行政区划与方言的一致性。
关键词:呼和浩特方言;分区;词汇
[中图分类号]:H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17--01
呼和浩特市方言由于人口迁移、历史发展等因素,在整体发展的同时,内部也进行着分化组合。本文将从呼和浩特市的基本情况、形成等角度进行分析从而得出呼和浩特市的方言分区。
一、呼和浩特市的基本情况
呼和浩特市作为内蒙古自治区的首府,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山川秀美、野沃土肥,自然地理环境独特。北抵阴山(大青山),南邻黄河,东至蛮汉山,西依土默川平原。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沿革,形成了呼和浩特方言。呼市方言从战国赵武灵王占领该地并设立“云中郡”开始形成,到西汉汉武帝时进一步发展,再到后来明代阿拉坦汗率土默特部驻丰州滩,与明王朝“通贡互市”,致使山西晋中、雁北等地汉族大量涌入,为呼市方言的成熟奠基,它是北方方言独具特色的组成部分。
二、呼和浩特方言的形成
呼和浩特方言属北方方言区华北北次方言区的晋语张呼片,主要以山西方言为基础,融合了蒙语、回语、满语等少数民族语言,形成“土默川方言”(呼和浩特方言别称)。呼市方言由于受到历史、地理、政治等方面的影响,市区的东、西、南等方言也不尽相同,使呼和浩特的政治区划与方言分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一)新城区方言
新城区(原绥远城),是清王朝为巩固统治、加强边防新建的一座满八旗驻防城。在新城区主要以满清八旗子弟为居民,他们是由北京、东北各省、直隶等地由于清朝驻守边疆的政策迁移而来的驻军,他们带有各自地方的方言,在长期的生活劳作中,与当地本土方言相融合,形成新城区特有的方言。
(二)回民区方言
回民区,主要是回族聚居的地区。这里居住的回族,多数是在明清时期,由于灾荒、战争、行商等原因,从甘肃、新疆、宁夏、陕西等地迁徙而来。大批居民来到呼市定居是在清代康熙年间,当时呼和浩特市(原归化城)和张家口是两大贸易集散地,来自陕甘宁新的回族商队留居归化城,随着经济贸易的发展,回族商队逐渐定居呼市回民区。如今人们称回民区的回族所讲的话为回民话。
(三)玉泉区方言
玉泉区,是呼和浩特的古城所在地,有“旧城”的俗称,是市区中最早建立的城区,明朝称之为“归化城”。早在明清时期,呼市玉泉区是北方商业重镇,来自内蒙古周边省份的商人常在此经商,其中以山西商人为主,这使玉泉区方言受到山西方言的主要影响。玉泉区方言带有很强的晋语特征,形成现今的“旧城话”也称“此地话”。
(四)赛罕区方言
赛罕区,最早为呼市郊区,是经过城中村改造后的呼市周边旗县区,与乌兰察布盟卓资县、凉城县、和林格尔县、土默特左旗、武川县相邻,具有呼市郊区方言的典型特征。
三、呼和浩特方言词汇在各分区的表现
新城区的居民由于主要是满清八旗子弟,因而具有满语的特征。
如:哈喇子(口水) 旮旯(角落) 贼忽拉(盗贼)
糟践(浪费) 赤马胡(眼屎) 宽柞(调皮)
回民区主要以回族居民为主,体现兰银方言的某些特点和回族伊斯兰教中的一些宗教词语。
如: 定夺(拿主意) 礼拜(星期) 无常(死亡)
交割(清算) 补砸(打)赤忽令令(轻浮)搭救(拯救)
玉泉区主要是以本地话为基础,以晋语为参照形成的“旧城话”,保留山西方言词汇的特征。
如:圪朽八带(有褶皱) 跌倒马爬(打趔趄)
山药蛋(马铃薯) 起面(已经发酵的面)
赛罕区以呼市近郊和土著蒙族为主,体现蒙汉融合、城村结合的词汇特点。
如:幺道(蒙语“说着”) 天灵盖(前额)把式(蒙语“老师”)
嘎勒大(官) 唠叨(啰嗦) 库伦(蒙语“用墙或栅栏围起的地方”)
呼市方言地名词,绝大部分是蒙语词。《古丰识略》地部卷二十三中谈到:“各方农民租种蒙古地亩,初则数椽茅屋略避风雨,比户露居渐成村落。其名之稍存古夕者,十无二三,余皆蒙古俗语佶屈聱牙,借音成文,无一字义”。
如:攸攸板(应有尽有) 讨思号(迎接) 巴彦(富饶)
色肯板(美丽的房屋) 陶卜齐(扣子) 塔利(平川)
乌兰不浪(红色的泉) 沟字板(野韭菜) 把栅(富饶的草场)
随着城市的经济发展和一体化联系的加强,呼和浩特市各行政区划的方言词汇相互融合、共同发展,呼市四区的方言差异的界线逐渐淡化,使呼市四区的方言词汇为广大呼市市民广泛使用。
四、结语
呼和浩特方言的形成,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演变过程,在这一动态过程中,呼市方言仍旧进行着方言的分化与组合,不断与其他民族语言相互交流、借鉴,融合。研究呼市方言不仅有利于规范普通话,而且更为重要的是保护了民族地方汉语方言的活化石。
参考文献:
[1]马国凡,刑向东,马叔骏.内蒙古汉语方言志[M].内蒙古教育出版社, 1997(12).
[2]刘文秀,刘晓冰.呼和浩特方言辩正[M].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2000.
[3]李瑛.呼和浩特市志[M].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9.
[4]王翔宇.呼和浩特方言及普通话负迁移[J].语文学刊,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