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创产品炼成记
2016-12-17裴晏
裴晏
告别千篇一律的旅游纪念品,“土特产”如何变身文创产品?
“海洋”、“山丘”、“稻田”、“森林”四大展区,热气球、拼板舟、传统布农族歌舞——一片好山好水景象,出现在第十一届北京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上。首次参展的中国台湾台东县政府,以“台东好文创”为主题,呈现极具地方特色的文创工艺品,一亮相便成为全场焦点。
自2007年,台北市文化基金会首次组织文创产业代表团参展北京文博会,到去年为止,已达到146家优质厂商及艺术家共同参与、展出摊位205个,预估商机达2.63亿新台币规模。
在10月27日的开幕典礼上,台东县长黄健庭,俨然化身台东文化代言人,穿戴着原住民服饰,与桃源国中学生一起放声高歌《绿岛小夜曲》。为了“公平”起见,黄健庭身上的排湾族手工背心,绣着台东县全部7个原住民族群的传统纹样。他介绍说,台东最大特色就是原住民比例特别高。阿美族、卑南族、排湾族等7个原住民族群,在台东县人口中占比35%,为全台湾最高。各个族群在语言、服饰、饮食习惯上不尽相同,造就了当地丰富的文化景观。近年来,台东县政府大力扶植、推动文创产业,提升部落经济,鼓励当地把传统文化转化成文创产品。
黄健庭表示,文创是“艺术普及化,美学生活化”的体现,而台东原住民传统工艺即是文创最好的元素。台东这次参展,不仅工艺家们可以交流学习、让台东产品测试国际市场,更可以营销宣传台东的观光产业,“唯有走出来,才能让大家看见台东的美。”
传统工艺是文创最好的元素
参展的“石山部落”、“陶屋工房”和“瓦籁工作室”等台东当地文创业者,取材植物果实、树皮、稻草、陶土和月桃等本土天然资源,结合编织、陶艺等传统工艺手法,生产的文创产品既有可用于日常生活的草帽、背包等物,也有用于祈福、开运意义的装饰品。
“瓦籁”在卑南语中是“线”的意思,以此命名的瓦籁工作室,是擅长用线编织的高手。他们用线材结合地方特色,并加以设计变化,有以兰屿飞鱼为灵感的编织零钱包、巫师作法所用果实编织的“祈福铃”、发出如蛙鸣声的乐器“种子敲敲棒”等等,自然、朴素,又充满趣味。
阿美族部落之一的石山部落,以农耕和水稻种植为主业,许多族人也擅长编织工艺。在这里,水稻收割后的稻草被再生利用,制成蕴含神圣、迎新、开运、招福意义的注连绳饰品——“部落御守”。注连绳是现在日本文化中的常见之物,通常用于新年和神社的装饰,其源头出自中国的苇索(守岁绳)。当内地许多农村还苦于没有更好的方法解决稻草焚烧问题,石山部落的稻草装饰品已经卖到了每个几十或上百元的价格,并且通过台湾的经贸网站,远销海外市场。
“月桃草帽”是石山部落的另一个主打产品。月桃是一种姜科植物,在台湾到处可见,其纤维耐水、透气、强韧,当地利用月桃叶进行编织的传统由来已久。石山部落将其制成时尚舒适的编织草帽,虽然价格数倍于普通草帽,仍颇受消费者喜爱。他们近期更尝试把月桃的用途延伸,开发月桃香皂和护手霜等产品。
传统手工艺的生产,多是自产自销的个人行为,在商品化社会中缺乏竞争力。石山部落以组建原住民社区合作社的方式,推动部落文创产品的行销,实现共同发展。合作社的出资人以部落族人为主。理事长宋博芳负责运营和销售,部落的妈妈们把做好的产品交给他,他再组织行销。
卖不出去,怎么能叫文创商品?
到了寒暑假,台东原住民的中小学生,纷纷到部落学校学习各自民族的传统文化和工艺。部落学校的设立,是为了保护原住民传统文化不致流失。黄健庭说:“其实文化就是生活智慧的累积;那些生活的智慧,以前是由爸爸妈妈传给小孩,在居住环境里自然就发生了;可是社会变迁,爸妈到外地去工作,受到不同文化的冲击等等,都会面对这样的问题。”至今仍保持较好的原住民文化,也成为台东旅游一道独特的人文风景。
然而,对于传统手工艺而言,单纯的保护和继承,并不能彻底消除日渐衰落的危机。这正如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尴尬境地——如果不能和当代人的日常生活产生联系,终究难逃衰败的命运。许多地区在发展文创产业时,都试图将当地传统手工艺品原封不动地包装成文创产品,却往往得不到市场认可。这些长年没有任何变化的产品,审美抑或功能已经与现代生活大相径庭。宋博芳也意识到这个问题。他说,编织是部落老人们的传统技艺,但是她们的思维已经比较固定,不会有什么创新。寻求改变的宋博芳会与设计公司、年轻设计师或是学院进行产学合作,然后把合作之后产生的新想法或改变的部分,做成样品,“再把这个技艺交给我们的妈妈。”
将传统文化转化为大众青睐的文创产品,“我觉得是要多一点设计感,多一点美学。”黄健庭认为,让人家经常会用,那这个产品成功的几率就比较高。“凭良心讲,这个我们还有一段路要走。”
本次展览上,主推产品之一的黑陶琉璃马克杯,代表了台东县政府在这方面的一种尝试。未上釉的黑陶杯身,配以木制手柄和细致闪亮的排湾族琉璃珠,售价210元,在开展不久便售出好几件。“我觉得这就是很棒的文创。它呈现出来的,既是传统的工艺,在里面又有设计感。”这款马克杯由台东当地的卡塔文化工作室和台北的玩美文创设计工作室合作创作,也是台东县政府“2015台东地方文化产业设计辅导案”的成果。除了提供设计辅导,台东县政府还在今年为苦于没有开模和行销费用的业者提供资金支持,使这款产品最终得以量产。
“让我们的这些工艺师带着自己的产品,到文博会这样的地方来,去跟其他设计师观摩交流,让他们在现场接触消费者。产品必须要能消费者喜欢,那才叫文创商品。”黄健庭说,做这些文创的最终目的是什么?其实就是希望台东人的生计可以更好,生活品质可以更好,活在台东可以很光荣,很幸福。
交给专业
协助把黑陶琉璃马克杯实现量产的,是台湾的蔚龙艺术有限公司,也是本次“台东好文创”展览的策展单位。公司总经理王玉龄认为,文创产品的商业化或量产很重要,“只有当工艺师可以真正地以此为生,这些技艺才能够传承下去。”地方文创产业的发展,首先亟需政府在政策和资金层面提供支持和引领,并给予长期关注;在此基础之上,有必要在具体项目的管理和执行中,引入熟悉创意生产过程的专业人士或团队,使真正的创意生发成为可能。
台东县政府发起和资助过多个针对当地文创发展的辅导案,几乎都邀请专业的艺术管理机构执行。蔚龙艺术在今年还承办了由台东县政府出资主办的2016台东文创工艺学院、2016台东青年文创设计营暨竞赛活动。这些项目历时数月,通过带领年轻人在学习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做设计,然后和工艺师一起将其制作出来,旨在帮助原住民用传统文化元素和工艺,生产具有新意的文创产品。
蔚龙艺术规划了木艺、陶艺、琉璃珠工艺等工作坊,然后招募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学生以及相关从业者来免费学习这些技艺,再提供资金帮他们把设计做成样品,最后以展览的形式展出。王玉龄说,这类活动以前往往止步于纸面上的方案,而她则坚持设计产品一定要做出来,能够被展示,以创造商业化机会。样品做出来时,王玉龄正在欧洲出差。她的同事告诉她,当大家看到全部做出来的东西“感动到掉眼泪”。在王玉龄看来,这个项目给工艺师和年轻设计师都提供了一个可能性:对于工艺师而言,有人对他的技艺感兴趣,对他们来说是一个莫大的肯定,更不要说还有人愿意为这个东西去思考;而参与项目的年轻人,如果他们只是有想法,但是没有技术,根本就做不了什么事情。“所以如果能够把他们匹配得很好的话,这个产业才有可能性和未来性。”
作为台湾地区颇具影响力的文化艺术推手和平台,蔚龙艺术在公共艺术领域策划过许多大型项目。虽然文创辅导对于王玉龄而言并不是什么大项目,但是她觉得很有意义。“许多传统手工艺的没落,原因在于它没有生命力了,审美过时了,就被抛弃了。但是很多的古老技艺,其实只是在于说你要怎么样赋予它新的美学观、新的一个使用功能,它就又有了新的生命。”
另一方面,这个项目的难度在于如何吸引年轻设计师到相对偏远的台东。这恐怕也是其他边远地区在发展文创中的共同难题。王玉龄说,这些工作本来就应该是政府要做的事情,如果政府不懂如何做,也没有关系;官员也不一定要什么都懂,但是很多东西,要交给专业,相信专业。“至少要编列预算去帮助他们,然后找更多的专家来提意见去执行,否则的话,最后这些技艺真的就会失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