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购物”一族:向“剁手”冲动挑战吧!
2016-12-17
2015年6月,美国圣路易斯的艾米莉·海德伦德一家开始了一项挑战:整整一年不买任何新衣服。她把这个挑战的宣誓分享在Facebook和博客,以时刻提醒自己。像她这么做的美国家庭不止一个,并且正在形成新的生活风潮。
为期一年的购物禁令
起初,艾米莉认为他们一家有足够的衣物维持一年的打扮,唯一的障碍是她怀孕了,孕妈和新生儿需要各种尺寸的衣服。幸运的是,她留有第一次怀孕时自己和宝宝的那些衣物,还能从有四个孩子的朋友那儿“继承”到不少婴儿外套、手套、袜子和鞋子。
艾米莉花了一些时间来改变生活习惯。为了更好地抵御诱惑,她退订了时尚品牌给她定期发送的推销邮件。起初,她十分怀念买入新东西的感觉,甚至仅仅是逛街这个行为本身。随着夏去秋至,她心中购买羊毛打底裤、皮靴等御寒衣物的渴望蠢蠢欲动。她甚至列出了在为期一年的“购物禁令”解除后的购买清单……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她的冲动开始减弱。除了一双跑鞋,艾米莉成功地一年没有为自己和家人购买任何新衣服。在挑战结束后的三个月,她只奖励了自己两条从当地慈善机构购买的3美元的裙子。她没有再管她的购物清单,也没有去看的欲望。“我并非真正需要这些东西,”艾米莉说,“我只是以为我需要。”
在进行“节俭运动”的过程中,艾米莉发现服装行业存在惊人浪费,而且最大的帮凶就是那些像她自己一样,买了太多并不需要也不想要的衣服的消费者。她开始思考自己在时装行业运作系统所处的位置,并邀请了一群朋友到她家进行衣物交换聚会。他们来时提着的垃圾袋里装满了不需要的衣物,其中许多来自诸如H&M、F21等时尚快销品牌。在大家挑拣认领完需要的衣物后,大部分仍然无人问津。
“那么多衣物被剩下来了,”艾米莉说,“我简直不敢相信有多少。”随后,鼓鼓囊囊的垃圾袋放在餐厅里,等待被捐献出去。“这只是让你发现生活中有这么多过度消费。”
在世界范围内,人们每年购买超过800亿件衣服。相比其他家庭开支,美国人能花费更少的钱购买到比以往更多的衣服。这些消费,为将污染、浪费和不安全的工作环境当作生产成本的时装行业提供了发展动力。
“时装行业这黑暗的一面我听说过,但并没有真正意识到它的存在。”艾米莉说,“这肯定不是我开始这项禁令(一整年不买衣服)的初衷,但现在它让我很想坚持不买新衣服。”艾米莉又让自己尝试其他挑战,包括节俭地购买食品杂货,甚至整整一个月几乎什么都不购买。她还参与到了专门宣扬极简主义消费文化的博客社区中,提倡一种从杂乱到整洁的生活方式。
疲惫而无所适从的购买
“天真地期望个人行为可以影响到价值亿万美元的全球产业,使其因缺乏透明度而臭名昭著是不必要的。但消费者可以迫使生产商放缓过度生产,避免大量浪费。”“反时装废物组织”创始人克里斯蒂娜·迪恩如此说道。
“通过控制自身消费,也就是少买衣物,消费者可以向每年生产亿万服装的巨头们发出清晰的信号——他们不想买这么多衣物,更不想买粗制滥造的便宜货。”迪恩说。
一些鼓励人们减少购买的企业也应运而生。Cladwell,一个极简主义服装APP,能帮助客户规划出一个衣物数量较少而质量更高的衣柜,以对抗时装产业的浪费现象。“作为社会的一分子,我们的消费方式已经导致了这个烂摊子,”Cladwell创始人布莱克·史密斯表示,“所以我的信念是:我们不能这样被消耗殆尽。”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在处理繁琐的信息和进行疯狂的消费中获得了大量的物质,而这些物质的获得并没有带来与之相称的满足感,反而消耗了大量时间、精力和金钱,令人感到疲惫和无所适从。人们渐渐发现,生活过得好不好和拥有多少物品毫不相关,所以极简主义开始流行,特别是在物质生活高度发达的西方社会。
除了“一年不购买新衣服”的艾米莉,美国人斯科特因为受到哈佛大学一位心理学家对“人类幸福的获取并不依赖物质”研究理论的影响,从2013年1月1日开始和妻子约定全家一整年“不购物”的事例也广为人知。
斯科特后来将这一年的心得体会写成了《不购物的一年》(《The Year Without a Purchase》)这本书,书中写道:“我们陷入了无止境的购物中,所以我们需要停下来,问一问自己,买了这些东西究竟对我的生活带来什么价值,并且我们应该更注重生活的体验而不是物质的享受。”
极简是奢侈还是牺牲
极简主义是一种奉行“少即是多,简即是美”的生活方式,通过去掉生活中一些弊大于利的东西,来减少这些事物给你的打扰,从而改善你的生活。
极简主义者会减少个人用品、尽量挑选耐久实用的物品、充分利用旧物,对于那些渴望采取某些举措遏制购物欲的人来说是不错的指导。他们也愿意摒弃不必要的人际关系,这能使他们关注到日常生活中他们曾经忽视的重要部分。
导演安德鲁·摩根开始制作《真实成本》——一个关于时装行业给人类和环境造成的后果的纪录片时,他发誓不在完成影片前购买任何衣物,这总共持续了两年。
“我只是想重置生活。退一步讲,我希望找出我真正喜欢的衣物,和真正想购买衣物的地方。”摩根说。“这是一个很棒的试炼。”他抛弃了在时尚快消品牌购买廉价劣质衣物的习惯,现在几乎只在二手商店消费。
然而,极简主义者的言论也遭到了大量批判——对于那些生活拮据的人来说,“少即是多,简即是美”的口号听起来更像是一种奢侈,而不是一种牺牲。
“极简主义,只有当它是一个选择时才是一种美德,它的受众基础聚集在富裕的中产阶级,”《纽约时报》一位记者写道,“在不那么富裕的人看来,简约生活并不是一个衷心的选择。”
事实上,减少物品只是手段,通过减少这些生活中无益的事物,腾出时间精力来留给更有价值的事情,才是极简主义的核心。
在这样一番“断舍离”之后,我们留下的会是什么呢?一个黑白灰的家?几套性冷淡风的衣物?几本时读时新的书?从生活中去掉的东西越来越多,保留的越来越少,我们才会越来越清楚什么才是真正在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