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课堂:视角 价值 路径
2016-12-17吴海芳
吴海芳
[摘要]美丽课堂能让美在生命能量中彼此转化、生长。教师要发挥所教学科的作用,为学生生命的每一次进步和发展助力,让学生彰显一切可能绽放的能力。教师既要做长大了的儿童,还要深入理解教材,从儿童视角、编者视角去解读儿童,审视课堂,最大化地挖掘教材的有效价值,带领学生触及文化的价值;还要寻找适切的路径,向着儿童的方向,走进儿童的世界,激发儿童的情趣,找到教学的智慧,让美丽课堂融通共生,自由和谐。
[关键词]美丽课堂;视角;价值;路径
美丽课堂应如李政涛教授所讲:“教学就是自我与学生的生命能量彼此转化、生成的过程”,需要教师用学科本质的力量去为学生生命的每一次进步和发展助力,并且彰显学生一切可能性的“学力”的点燃和自由绽放。
一、视角
视角,指观察、审视问题的角度,对于同一篇教材,站在不同的视角去解读,会产生不同的理解。在确定教学内容时,我们不妨这样问一问自己:教材有什么东西可以教?编者想要教什么?学生需要学什么?自己能够教什么?这就需要教师既有“我是教师”的意识,更有多种角色融合的开放意识。
1.儿童视角——教师要做一个长大了的儿童
儿童是一颗饱满的种子,如福禄培尔所说,是一根葡萄藤,给葡萄藤带来葡萄的不是园丁,而是葡萄藤本身。所以,教师首先要考虑的是“什么是适合儿童的”。教师只有做一个长大了的儿童,尊重儿童文化,从儿童的视角去关注和审视课堂,生态地创设适合儿童文化发展的环境,倾心营造与儿童心灵相通的情境,才能促进美丽课堂生命的勃发。
站在儿童的视角,就要有一种“为他式”的思考、实践和评价意识,教在学生最需要的地方,教在学生素养提升的节点上。例如,在《伊索寓言》的教学展示中,教师可精心设计异中求同的板块,让学生浏览《狐狸和葡萄》《牧童和狼》《蝉和狐狸》三则故事,找一找伊索寓言的共同特点,意在为学生课外自主阅读《伊索寓言》整本书籍提供一些阅读的经验。但是,这对于多数学生来说,是一个复杂陌生的过程,需要从不同角度去获取加工信息,同化进自己的信息模块,并发现规律性的东西。只有少数人能“读懂”,大多数“读不懂”,为了课堂展示的效果,教还是不教?儿童视角告诉我,教师就要懂儿童之“不懂”,针对“不懂”来施教,于是,我制作了一个以学定教的预习卡,把握学情,找到教学的最佳生长点,引爆学生潜在的“小宇宙”。
2.编者视角——教师要创造性地用教材教
课标“2011版”与2002年“实验稿”相比,增加了与教科书“编者”的对话维度。看似简单的“增加”,其实是进一步确立、彰显了编者的地位与作用。语文教材不同于一般的儿童文学读本,它承载着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使命。例如,大家熟知的克雷洛夫寓言,拉?封丹寓言也很有名,但编者为什么选《伊索寓言》?《伊索寓言》那么多篇,为什么选这三则进入教材?对照原著,深究编者用意,我们不难发现每一篇的选入都经过精心增删、修饰、整合,是有编者独到的思考与价值层面的意图的。
从整个单元来看,《伊索寓言》属于五年级上册“故事集锦”第三单元的课文,故事后还安排了“我阅读 我快乐”的好书推荐阅读指导,领悟了编者的要义,对于教学的定位就不仅在于教这三则故事,而是要“用教材”而非“教教材”,要“实现教材功能最优化”,实现“例子”的最大增值。所以,教学中,我引导学生从这三个例子的学习中,认识寓言,了解寓言,并对其今后接触寓言有一个可供参考的经验去实践验证,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要有一定的文学鉴赏能力,这样的教学才是真正指向了运用,指向了生活。
二、价值
关于语文课程的核心价值,有人认为是学习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有人认为是学习祖国语言文字运用,有人认为是传承和创造文化。我认为,语文课堂既关乎“事实”,更关乎“价值”。语文教师既要开发文本的教学价值,让学生提高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还应自觉地让学生得到文化的熏染,精神的成长。
1.教材的价值——教师要挖掘“例”的最大增值
教材的价值是非常丰富的,但并非所有的价值都适合落实于课堂。教师要从教学的角度出发,对文本价值进行选用与截取。例如《伊索寓言》中的三则故事,有很多教师选择按照顺序一个一个来读故事,教完故事按部就班理解寓意。其实,这样的处理完全没有发挥教材的最大价值。一个一个地教,看似顺畅,却易让学生思维产生困顿,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并不会发生。教学中,我对教材进行了整合,异中求同,把主题聚焦在“说谎”上,自然就有了矛盾:“那两只狐狸,还有那个放羊的孩子为什么要撒谎呢?”再利用这个矛盾串起全文教学的脉络,将“不难”的寓言引导到“难”的困惑中,为文本细读搭好一个架子。此外,将三个故事整合在一起比较,文本内容形成互补、互为资源,不仅使教学内容具有丰富性,而且使学生对文本有了“陌生化”的感觉,让已知转化为未知,打破学生的惰性思维,激起创造的热情,于是就有了整体的领悟、探索与发现。
2.文化的价值——教师要带领学生走向美好
拉·封丹说:“一个寓言可以分为身体与灵魂两个部分,所述的故事好比身体,所给予人们的教训好比是灵魂。”那么,这灵魂的东西,究竟是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基于教师对文化价值的理解来指导,还是基于当下儿童的社会体验呢?时代在变化,学生对于文化价值的理解应该是开放的,多元的,合时的,个体的,儿童立场就应该坚守这一价值维度。每一个孩子都是天生的哲学家,课堂应该允许他们有独特的思维,跳出作者,跳出教者,形成自我的文化价值判断,而这与标准无关,与对错无关。所以,狐狸的酸葡萄心理,还给学生个性化重新解读的机会。
另外,课堂对于寓意的“接受”并未过多地停留在“揭丑”上,文化价值的导向应倾向于“审美”发现。比如《蝉和狐狸》的教学中,引导学生想象表演,“当乌鸦遇到蝉,他们之间会说些什么呢?”一味地以“恶”的眼光来让学生批判狐狸的形象,还不如反过来,让学生探究蝉没有上当的原因,这样充满智慧的教学效果是积极向上的。
三、路径
美丽课堂只有向着儿童的方向,走进儿童的世界,激发儿童的情趣,找到适切的教学智慧,才能让课堂美丽的主张真正成为教师、儿童生命成长的需要。所以,融通共生、自由和谐的课堂才是我们所要追寻的美丽课堂。以下以寓言教学的几个关系如何处理,具体谈谈:
1.处理好得意与得言的关系
很多教师都把寓言教学的“得意”放在重中之重,但是歌德说:“内容人人看得见,涵义只有有心人得之,而形式对于大多数人是一个秘密。”阅读教学不仅要引导学生做有心人悟得“涵义”,还要引导学生做大多数人之外的少数人,一起揭示“形式”这个“秘密”,汲取书面语表达营养,增强自己的书面表达能力。
2.处理好简约与丰满的关系
寓言教学提倡简约,“简”就是摒弃繁琐的提问与分析,留下“主干”和“中心”,并以此为前提,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最简单的线条拉动最丰满的材料,让学生在与文本、与同伴、与教师的对话中,感受形象,悟情明理,得到情感的熏陶和智慧的启迪。
三、处理好务本与拓展的关系
课堂中,教师要处理好“务本”和“拓展”的关系。寓言教学的拓展,必须建立在学好文本的基础上,否则就是本末倒置,喧宾夺主,而且即使有拓展的必要,也必须做到“有效”“适度”。本课教学中,在学生理解内容的基础上,设计了“狐狸曾经就骗了谁?想一想,当乌鸦遇到蝉时,他们会说些什么?”这一环节,让学生用表演的形式对文本进行横向的拓展,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从而理解寓意。课堂结束前,让学生尝试去写《蚂蚁和蟋蟀》《狮子和老鼠》两则寓言的读后感,这也是适度的拓展。这种拓展的深度是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的,可以说是恰如其分。学生跳一跳,阅读思维马上得到发散,同样的故事情节,同样的人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便会产生具有儿童哲学眼光的个性表达。
参考文献:
[1]张瑞荣.感悟人物形象 体悟寓言内涵——以《揠苗助长》教学为例[J].小学教学研究,2012(14).
[2]胡琍玲.巧用文本范式,指导随文练笔[J].新课程,2012(09).
(责任编辑 付淑霞)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