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镇成校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实践与思考

2016-12-17浙江省温岭市新河镇文化技术学校371052陈岳松

新农村(浙江) 2016年4期
关键词:成校农业产业乡镇

浙江省温岭市新河镇文化技术学校 (371052) 陈岳松



乡镇成校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实践与思考

浙江省温岭市新河镇文化技术学校 (371052) 陈岳松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谁来种地”“如何种地”成为一个现实而紧迫的重大问题。2012年,农业部提出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培养一大批具有较强市场意识,懂经营、会管理、有技术的新型职业农民。2013年,浙江各地陆续开始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探索,各地成校作为农民学校的主体也积极投身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温岭市新河镇文化技术学校于2014年开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目前有粮食作物、经济作物、蔬菜生产等三个专业,合计学员142人。

1.乡镇成校培训新型职业农民面临的问题

(1)培训方式较为单一 农村成校农民培训基本采用传统的培训模式,通过聘请有关方面的专家和技术人员,以举办培训班、课堂讲授的形式进行,适当结合田间(车间)演示,无法深入到农民的实际生产和意识层面,不能反映新型职业农民的不同需求,尤其难以针对新型职业农民的层次差别进行差异化的培训,致使培训有时流于形式,实效性和针对性欠强。

(2)培训师资匮乏 对农村一线农民的培训,既要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又要有很强的实践经验,还要有良好的授课技巧,这对培训的师资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从对温岭市成校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调研情况来看,多数培训都是临到培训的时候才从当地的职业院校或农业部门聘请相关专业人员来讲课,没有真正建立起一支相对稳定、理论和实践结合较好的师资队伍,尚未形成有计划、有分工、有步骤的师资培训机制。

(3)培训课程开发能力不足 以温岭农村成校为例,各成校在编教师基本只有2~3人,且这些教师往往不是专业教师,面对来自不同合作社的新型职业农民不同需求,乡镇成校无力承担课程开发工作,导致培训针对性欠缺。

(4)培训班级组织缺乏针对性 目前,新型职业农民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主、合作社带头人等为主,但不同的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主、合作社涉及的产业不同,并且较为分散。以新河镇2014年为例,142个学员涉及水稻、杨梅、果蔗、葡萄、茭白、草莓等10多个农业产业,还不包括农产品经销户,而受制于乡镇区域,很难做到按照产业编班,因此在培训过程中很难兼顾各个产业专业的需求,针对性不强。

2.乡镇成校培训新型职业农民的对策

针对新型职业农民的特点以及乡镇成校的实际情况,乡镇成校在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时,既要从实际出发,摸索适合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规律,又要创新求变,引领新型职业农民、区域农业产业发展。

(1)务实是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顺利开展的基础 一是专业设置从区域产业实际出发。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目的是为了培养一批高素质的新农民,服务地方农业产业发展,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因此,乡镇成校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前要根据区域农业产业发展规划和区域主导产业设置专业,使培训和政府的宏观导向有机结合,调动地方政府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积极性。新型职业培训专业设置从区域主导产业出发,实际上和新型职业农民的实际需求相结合,降低招生组班的难度。二是教学效果重视实效性。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必须坚持把农民是否需要、农民是否接受。农民是否满意作为衡量农民教育培训效果好不好、质量高不高的标准。为此,新河成校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过程中,非常重视培训的时效性。根据新河区域产业特点,聘请对应专家上课,并努力争取邀请专家在当地建立科技推广示范点。2013年以来,邀请温岭市农林局、台州市农科所等多位农技专家到新河授课并建立各类农培实验基地,先后建立“热带果树棚室立体栽培技术研究与推广”“大棚红皮甘蔗高产栽培技术研究”“茭白新品种引进及其高产栽培技术研究”“生态肥发酵运用”“蘑菇集约化周年生产与生态循环技术研究”“果桑早期丰产栽培关键技术”等项目的实验探索,建立大棚红皮甘蔗栽培示范基地、热带果树棚室立体栽培基地、蘑菇集约化生产示范基地、果桑丰产栽培基地、茭白高产栽培基地等5个农培基地,投入科研资金45万元,引领区域特色农业发展,形成“专家+基地+农户”的农业科技推广模式,实现培训即生产,生产即培训的模式,使学员在培训的过程中切实得到好处,从而有效调动学员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三是教学组织符合农民的实际情况。根据农民的生产特点,组织实施教学,学校积极探索寻求适应新型职业农民需要的教学模式,把课程分为公共基础课、专业技能课、能力拓展课三大类,根据不同的课程特点采取公共课程集中授课、专业技能课现场指导、能力拓展课实习实践跟踪服务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教学时间安排上采取“农学结合、弹性学制”的办法,根据农业生产季节特点安排教学;教学地点上主要实行“就地就近,送教下乡”的方式。为务农农民积极参加职业教育学习并完成学业提供便利。

(2)创新是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活动所在 首先要丰富班级功能,尝试培训、生产、经营一体化。传统的培训班,因为时间短,班级集体感不强,学员认同感欠缺,功能单一,往往局限于课堂传道、授业、解惑。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周期长,且学员来自农业生产、经营各个环节,相互之间存在资源上的互补,也存在互补的意愿。因此,新河成校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过程中,有意识地加强班集体建设,建立班委、通讯录、微信群,组织学员论坛,让学员介绍自身信息交流搭建各种平台,为学员之间的资源整合创造条件。仅2014年,有20多位从事生产和从事经营的学员之间开展合作。培训班级从原先单纯的教育培训拓展成集教育培训、信息交流、资源整合的平台,学员在参加培训的过程中也切实得到收获。

其次,创新教学模式,拓展培训时空。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传播的渠道越来越多,课堂组织模式也越来越灵活,因此,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也要打破原有的课堂集中授课、分散指导的模式,而是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教学研究成果,创新教学服务模式,提高培训效益,增强培训吸引力。2014年开始,新河成校组织教师把教师的教学内容制作成教学包,通过微信群发送给每个学员,供缺课的学员补课以及部分学员复习,同时通过微信平台为学员答疑解惑;对部分专业技能课、能力拓展课根据生产环节制作成微课,发送给学员,让学员在具体的生产实践中加以借鉴、巩固;对不同产业不同生产时期的注间事项通过农民信息和微信群加以通知。这些突破原有课堂组织培训的举措,拓展了培训信息传播的时空,大大提高了培训的实效性,深受学员的欢迎。

第三,加强资源整合,提高服务能力。乡镇成校限于自身资源,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受到诸多条件的限制,因此,乡镇成必须主动开展资源整合,提高服务能力。一是乡镇成要整合区域内资源,特别是乡镇农业管理部门和业务指导部门的资源,借助部门的力量整合乡镇区域内各村居农业产业涉及的人、财、物等资源,掌握区域农业产业分布信息,区域农业产业发展规划,构建区域新型职业农民的招生网络,使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做到有的放矢。二是乡镇成校要加强横向乡镇之间的合作,发挥自身优势开展相应专业培训的同时,根据自身立足农村,区域学员学习需求信息掌握及时、准确的优势,发挥信息平台的作用,互通有无,组织相关学校跨乡镇到专业有优势的学校开展对口培训,满足新型职业农民的需求。三是加强纵向和市县各级农林部门、职业院校的联系,充分发挥他们的人才优势,组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师资库,合作开发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教材、微课等资源,有效服务新型职业农民培训。

(本栏编辑:卢慧龙)

猜你喜欢

成校农业产业乡镇
关于乡镇成校社团建设工作策略
乡镇改革怎样防止“改来改去”?
乡镇成校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现状调查
“老乡镇”快退休,“新乡镇”还稚嫩 乡镇干部亟须“平稳换代”
以“党建”推进特色农业产业发展
农村“成校”如何做好引领农民提高环保价值观的急先锋
甘肃省农业产业联合会会员单位
甘肃省农业产业联合会会员单位
让乡镇纪委书记敢亮剑
农业产业的改革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