绽放乡村教育的美好
2016-12-17张华涛
张华涛
随着今年全国新教育实验区工作会在湖北随县召开和全国新教育实验研讨会在山东诸城召开,随县教育人以充分的自信和炽热的情怀为人们展示了一条地域文化与新教育实验融合的乡村教育发展与突围之路,描绘了乡村教育的精彩与朝向。
随县教育在融合中实现新教育的路径探索,在行动中享受新教育的朴素幸福,在希冀中追寻新教育的乡村梦想。与学校文化融合,营造书香校园,缔造完美教室;与课程改革融合,构筑理想课堂,研发卓越课程;与德育项目融合,推进每月一事,家校合作共育。以王从伦、支咏梅、王珺、谭芳、王春英等为代表的新教育榜样教师创设了“师生叙事、教师叙事、学校叙事、教师群体叙事”等多种生命叙事形式,充分展现了随县新教育实验教师的思想、行动与幸福的教育生活。
学校文化成果呈现出浓浓的随县地域文化元素和乡村教育的美好。以炎帝功绩为元素创编的《炎帝颂》,其恢宏的乐音、壮阔的背景、粗犷的舞蹈给人以艺术的震撼与冲击;以编钟古乐为元素创编的《宴飨盛乐》,融入师生们的才智,给人以艺术的盛宴与享受。情景诗《一生守望》传达出守望乡村三十多年的黄远高校长,其“深入现场的田野意识”和执著的教育情怀,成为随县幸福守望乡村教育的代表。情景剧《书香少年》以留守儿童霍莉莉在书香中成长的故事呈现随县“营造书香校园”的建设举措,体现出阅读在弥补人空缺的情感、滋养人崇高的精神、促进生命成长方面的巨大作用。将校园少儿游戏跳皮筋、花样绳操,民间游艺抖空竹、传统文化武术、足球等融为一体的《快乐童年》,以舞台艺术展现了校园生活的幸福。
新教育改变了最难改变的“思想”,使随县学校的校长、师生都有了更为幸福的状态。乡村教师的教育激情被激发,孩子们得到了切切实实的成长,学校以不同的样态和文化底蕴呈现着乡村学校的幸福样态。
走进随县中小学校园,石头拼画课程、树叶配诗拼画课程、种子课程、乡村少儿游戏课程、农耕体验课程、炎帝文化课程、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泥塑课程、楹联课程、儿童创意画课程、青花瓷纸盘画等近百种课程,还有义阳大鼓、板凳龙、花鼓戏、太极拳、花样绳操、抖空竹等体艺活动,随县巧妙地把民风民俗变成鲜活的教材,基于乡土研发课程,不仅反映了随县师生研发卓越课程的能力和素养,更彰显了随县卓越课程的地域味、艺术味和乡土味。
厉山镇三中是随县新教育实验的先行者。学校建造新教育陈列馆,详细记录了伴随新教育一路成长的历程,以及学校对新教育的探索。学校与地域文化相结合,设置“炎帝苑”文化长廊,将炎帝的精神、功绩与教育行为相结合,研发与“炎帝文化”相关的卓越课程,用地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改变了师生的行走方式和学校的科研范式。
尚市镇二中浓缩了农耕时代和田园风光。学校结合农耕文化,设置 “农耕博物馆”,陈列着一件件古老的农具和生活用品,如纺车、碾子、水车、煤油灯等,古朴的样子带着岁月的沧桑,时间的烙印浸透着发展的变迁。发动学生参与农耕文化的搜罗、整理、归类,在此基础上研发了农耕课程,开辟了农耕体验园,实现着农耕文明和当下生活的链接与拓展:体验农耕滋味,品尝劳动幸福。
尚市镇中心小学让少儿在书香味中传承传统游戏。学校书香犹浓,教室图书柜、走廊阅读站、楼道童书展、专用图书室、电子阅览室、创意阅读吧、触屏阅读机、拐角茶歇室,紫藤长廊穿越经典,花坛锦簇浓郁书香,成了孩子们的阅读乐园。学校研发乡村少儿传统游戏课程,如滚铁环、跳皮筋、抽陀螺、丢沙包等成为孩子们最开心的活动课程;“家常菜厨艺”让留守儿童学会自立、自强;创意的“可乐塑料瓶”花长在墙壁上,废旧轮胎构造成唯美的花圃,学校无处不在彰显着教育的功能。
尚市镇净明小学萌生着真实的种子和艺术的种子并蒂开放。学校虽然是以留守儿童为主的乡村小学,却有着丰厚的艺术社团活动,且在各级艺术活动中都取得了较好成绩。学校还建有“种子馆”,开发了校本教材《神奇的种子》和种子苗圃,每个孩子都精心地记录了自己种植的种子发芽、生根、开花、结果的全程,体验着生命破土而出与成长的惊喜。
(作者单位:随县教研室)
(责任编辑 杨万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