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王文银:陌生的中国铜业大王

2016-12-17孟弋涵

名人传记·财富人物 2016年11期
关键词:工厂

孟弋涵

一个对很多人来说很陌生的世界500强,他的掌门人也同样让人陌生。可是,他是中国的铜业大王,在世界同行也举足轻重。他是怎样白手起家的?

到深圳那天,他身上只剩下10块钱,不得已,把水泥管子当家,和“盲流”做邻居。可他心里装着一团火,他想在这儿成为一个响当当的大人物!

今天,他富贵逼人,在富豪榜上把饮料大王宗庆后挤在身后,在世界500强榜单上写上自己企业的名字。

26岁年薪百万元的打工仔

1993年,25岁的王文银从南京大学毕业被分配到上海工作。如果想要安稳生活,这个工作极好。可他满脑子想的是尽快出人头地,没熬几个月就辞职去了深圳。

成为有影响的大人物,是王文银从小就有的志向。生在安徽潜山县贫苦农民家庭的他,曾特意嘱咐母亲,要保留他的课本和笔记,“万一将来成了大人物呢?”

彼时,深圳满大街的淘金客和打工仔。王文银到了那儿时身上只剩下10块钱。这点钱别说住旅店,就是吃饭都成了大问题。他找了个水泥管子算是住处,邻居中有“盲流”,也有失业的人。

从找工作开始,王文银就显得与众不同。他把大学毕业证放一边,拿着高中毕业证找苦力活。理由是,要先打基础,不然将来怎么管理工厂?

一个星期后,他进到一家港资企业做了一名仓库管理员。只用一个多星期,他就能随口背出缆线、插头等数千件物料的编码。主管还从来没见过这么离奇的仓管员,直呼“他根本不是来打工的!”

之后,他一年内连升七级,直至成为总经理助理,一年拿的奖金和提成有百万元之多。

27岁月营收千万元的老板

王文银常和下属们说,他想要办公司、开工厂。但那时没人相信他这个20多岁的年轻人。

1995年,27岁的王文银把吹出的牛皮变成现实:创办了携威实业有限公司,从熟悉的行当干起,专做电源线买卖。

因为公司小,他在供应商那里要先付款后收货,在顾客那里是先发货后收款,这导致资金非常紧张。只要一个单子出错,公司就可能万劫不复。

那也是王文银最辛苦的时期之一,他每天开着货车往返供应商和客户之间,几乎所有睁着眼的时间都是赶在路上,以确保每一次进出货安全无虞。

王文银认为,人脉就是生意。自己的生意慢慢上路,人脉怎样呢?他心里没底,第一个孩子降生时,他决定请所有供应商和客户来喝满月酒,借机检验一下自己和大家的关系。结果令他喜出望外,当天来了近200位客人,原来准备的10桌席面不得不临时加座。

他当即决定扩大生意,之后创办了深圳携威电线制品厂,把生意做到制造领域。当时正好赶上东南亚金融风暴,他看准生产设备滞销的机会,找到设备制造商用分期付款的形式买了100台设备,工厂还没建,就把规划的产能翻了几番。

吃住都在工地数月后,他的工厂建成,第一个月就实现赢利,第三个月的月销售额更从头一个月的200万元猛增到1000万元。

市场火旺,王文银幸福无比。但紧接着,一个大打击就来了。

一个潮汕客户下了一个很大的订单,但当货发过去,对方却连人带货消失不见,这让王文银损失数百万元,直接被逼到了破产的悬崖上。他不得不开着卡车挨个找供应商,讲公司遇到困难需要分期还货款。人脉关系再一次发挥作用,合作伙伴们相信了他,他也很小心地每次都提前几天还款,才渡过难关。

之后,他顺风顺水,公司以每年新增一个工厂的速度迅猛发展。迅猛扩张中,他怕重蹈覆辙,还进行了一个压力测试。他总结自己,以及其他企业家的失败,发现很多企业的倒闭,是因为合作伙伴。这对每年新增一批供应商的他来说,是必须小心的问题。随后,他酝酿出了一个“模拟失败试验”的主意。

他放出消息说,下属的一个工厂拖欠了供应商5000万元货款,马上要破产清算。很快,有供应商上门逼债,也有的表示可以等,反应不一。王文银根据不同反应,筛选出了值得信赖的盟友,然后与之结成更紧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血本投资把股东吓跑

1999年,王文银整合旗下几家工厂组建了正威国际集团,总资产约10亿元。接着,他从电线厂开始向产业上游拓展延伸,开办了自己的电缆厂、塑胶厂、铜材加工厂,并把产品卖到了世界100多个国家。

到2003年,正威已颇具规模,是国内产业链最完善、全球最大的电源线生产厂家之一。

同年,“非典”爆发,各类资源价格大跌,王文银认为这是一个巨大机会,决定买下几座比较大的铜钨矿山。他的决定遭到合伙人和家人的激烈反对,因为电源线企业一般不会买矿山,这是一次赌博!但没人能阻止他。等“非典”过去,铜钨矿价值翻番,正威获利丰厚。股东们越发相信,王文银确有眼光。

2005年初,王文银得知安徽铜陵有一个30万吨光亮铜线杆项目正在招商。这个项目原本交给当地一家国有矿业公司建设运营,由于这家公司无力实施不得不寻找新的接盘人。

以铜闻名的铜陵,拥有较强的开采、选矿、冶炼和铜板生产能力,但铜线、铜杆生产能力薄弱。王文银接触这个项目时,首先想到借此项目把公司在当地的铜矿开采、电线加工打通,形成产业链,并得出结论:这是个“金矿”。但他的9个高管有8个表态反对,因为这个项目投资达28亿元,仅一期预算就要10亿元现金,正威当年总销售额才50多亿元。另外,正威铜杆需求量每年不过3万吨,没有必要上一个30万吨的项目。王文银的回答很不客气:全国铜杆年需求量300万吨,产量却只有100多万吨,仅做进口替代就有很好的前景。

在王文银力主下,这个项目上马了。2005年,项目签约;2006年,项目获批;2007年,正威子公司全威(铜陵)铜业科技公司一期项目开工。

王文银发誓要在两年内建成投产——公司的资金流最多可以承受这么长时间。但他却遇到意想不到的障碍,铜陵市政府内部有不少反对的声音,致使协议履行极为缓慢。为化解危机,他想出一个办法:邀请安徽省甚至中央部委的领导来做调研,迂回推动项目落实。最后,铜陵主要领导出马,这个项目才算坎坷成行。

解决巨额建设资金一样不易。其间,他卖了两家工厂,最后还不得不向银行举债。为了赢得银行主管的“欢心”,他每次请客都要喝倒在酒桌上以示“诚意”,如此换来了13.5亿元的贷款。

在解决了主要困难、工厂终于开建后,王文银喊出了要建“全世界最好的铜杆生产企业”的声音。这吓倒了很多人,他公司的几个股东就将股份全部转给了他,叹息而去。他做财务的妻子刘结红拒绝给他转账,恨得他把手里的苹果重重摔在墙上。

王文银的压力无比巨大,他原来的满头黑发,没到两年就变得稀稀疏疏,后来再也没有长出来。

在他的坚持下,一切还是按“最好”的标准进行。他要求最高标准建厂房,要求绝不买同行们常用的比较便宜的美国南线公司设备,一定要买从未在华销售过的比前者贵一倍的德国西马克的设备,他说“这就是别克与奔驰的差距”。西马克的设备要全款结算,他就飞到西马克总部,给古板的德国人讲道理,告诉他们全威可以帮他们打开整个中国的市场,然后换回24个月分期付款的优惠。这让他很得意。

他还选用最好的原料——全球最高等级的A级铜板;最好的人——行业奇才文德忠。他不惜提供行业最高的薪水,在全球挖人。他的逻辑是,最好的设备配合最好的人、最好的原料,才能生产出最顶级的产品。只有最顶级的产品,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全球投资获千亿资产

就这样,全威铜业一期项目在2009年建成投产。全威铜业的产品品质业界一流,价格也是一流,每吨比行业平均高出几百元。即便如此,工厂大门口每天都排满等候拉货的卡车。那一年,正威国际集团全年营收比前一年的116亿元翻了近3番,至319亿元,而全威铜业就贡献了106亿元营收。而且,全威铜业是安徽省第一家年营收超百亿的民营企业。今天,在铜业普遍不景气的情况下,全威铜业年营收近300亿元,在国内外位居一流。

全威铜业打响了正威的名声,之后正威在国内外大举投资,年营收成倍增长,2011年营收破千亿,2013年营收破2000亿,2014年营收达到3400多亿元。当初转股给王文银的股东们后悔不已,他们当中最小的股东在全威错失了相当于十几亿的股票价值,在正威国际集团错失的是百亿以上的股票价值。但这一切,也只能叹息一声。

王文银说,企业一定要做行业领袖,“哪怕企业再小,也要做成这个行业、哪怕是最细分领域的领袖”。还一定要做最顶尖的产品,他告诫员工们:“细节决定成败。丢了一颗钉子,坏了一只蹄铁;坏了一只蹄铁,折了一匹战马;折了一匹战马,损失一位骑士;损失一位骑士,输了一场战斗;输了一场战斗,亡了一个帝国。”他提醒,如果有产品出现不排队的情况,就不做了。

王文银想别人不敢想,做别人不敢做。做一个工厂是这样,在危机中抄底他也是这样。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2003年“非典”、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他屡次抄底,鲜少失手。

2008年,也就是铜陵工厂正在建设之时,王文银把贬值的欧美矿山、铜加工企业以及人才当作了狩猎目标,还顺势建立了日内瓦、美国、新加坡三个区域总部。在新加坡总部,正威吸纳了曾为路易达孚效力17年的林茵茵,渣打银行钢铁联合业务的前负责人凯耐·迪欧、嘉吉金属衍生品前交易员潘可维等行业顶尖人物。王文银很自豪:“铜产业链上,全球的顶级人才现在都在我这里。”

很少有企业家像王文银那样热衷拥抱危机,他说,能够把握危机的人有70%,能够把握危机变化的人有10%,能够把握危机变化拐点的人只有万分之一。“我只做别人做不了的事,只看别人看不到的地方,只想别人想不到的问题。”

他甚至总结出了“五差赚钱法”,即时间差、利率差、汇率差、积差和价差。“比如说今天伦敦的铜大跌,明天上海一定大跌。但是这个时间差很少有人能够把握,我们把握。”

2009年,全球铜价格跌至几乎与开采成本持平的历史低点,王文银立即在现货和期货市场买入几十万吨铜材。随后,铜价即告反弹,他陆续出货,获得了1倍甚至4倍的超高利润。这种手法在2013年、2014年甚至今天,他还在如法炮制。

王文银说:“赚大钱一定要把握住全球的趋势和格局。”他接着说:“做铜产业,最主要的是应该掌握产业的话语权,而这个话语权不是靠技术、市场,而是这些不可再生的资源(矿山)。”他曾参加2011年伦敦金属交易所年会,会上最受关注的嘉宾不是代表全球最大铜消费国——中国的他,而是资源类巨头嘉能可、三井、住友、必和必拓等。这对他触动很大。现在,世界前100家铜加工企业、世界探明储量50万吨以上的铜矿名单,他倒背如流,因为这些公司都是他或学习或并购的对象。

最近几年,他在全球投资了十几个矿山,“相当于拿到了上千亿的资产。这些资产是什么,就是银子。”

不只是矿山,他还投资文化创意、高科技业务,他说:“做企业的人,企业小的时候‘多种地瓜,少种人参,或者说你只能种地瓜。企业做了十年,做得不错,要‘一边种地瓜,一边种人参。我们正威吃着碗里(铜业)的3000亿,煮着锅里(高科技)的300亿,种着田里(文化创意)的130个亿,一定要把这个顺序搞清楚。这是人生的智慧的成长。”

大商无界。王文银时刻在学习,时刻在准备,只要他看准的猎物一定会抓在手里。虽然正威国际集团已连续四年进入《财富》世界500强,虽然他在富豪榜上把饮料大王宗庆后挤在了身后,虽然在2016年7月公布的世界500强企业里排名190位,他还是不满足,他的目标是5至10年后进入世界百强。所以,他在任何领域“突然”杀出都不足为奇。

(编辑/南风)

猜你喜欢

工厂
糖果工厂
母工厂
编剧梦工厂
企鹅冰工厂
去修理厂
为什么工厂的烟囱都很高?
奶酪工厂
工厂危机
植物工厂
皮毛工厂斗匪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