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职场实态下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16-12-17孙爱东

关键词:职场课程体系人才

孙爱东



职场实态下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孙爱东

文化创意产业作为一种新兴战略性产业,具有创新性、附加值高等特点,且融合了文化、科技等多个领域,目前已形成了产业链发展的新态势。新兴产业的发展必然对人才需求较大,并且对人才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的一些高校和专业培训机构也相继开设了文化创意类专业,以此向企业输送专业人才。但目前来看,该专业人才的培养大多还停留在传统的培养模式上,且忽视了职场实态这一重要因素,致使人才供给与需求脱节。因此,高校等专业人才培养机构应依据行业需求,明确文化创意类人才培养模式目标,制定思路清晰的人才培养方案,构建有利于创新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搭建校内外创新实践能力培养平台,并应重视传统文化教学及国际交流活动的开展。

职场实态;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

文化创意产业是21世纪新兴的朝阳产业,具有创新性、附加值高等特点,且融合了文化、科技等多个领域,目前已形成了产业链发展的新态势。新兴产业的发展对人才需求量较大,并且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的一些高校和专业培训机构也相继开设了文化创意类专业,以此向企业输送专业人才。但目前来看,该专业人才的培养大多还停留在传统的培养模式上,且忽视了职场实态这一重要因素,使得人才供给与需求脱节,因此,研究职场实态下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模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文化创意产业及文化创意人才的内涵

(一)文化创意产业的内涵

文化创意产业的内涵本身包括了文化、创意、产业三个关键词。跟文化产业与创意产业相比,文化创意产业则更加注重文化和创意二者的融合,更加强调创意在文化产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如动漫、影视、视觉艺术等方面。文化创意产业是指以创意为核心,与其他产业融合生产出具有文化艺术元素的高附加值的产品与服务,满足人类感性需要和理性精神需求的产业[1]。

(二)文化创意人才的内涵及特征

文化创意人才是指通过大脑对产品进行一定的文化层面的创造性“加工”,从而产生经济附加值和文化效用的人才[2]。文化创意人才与创意人才、策划人才、管理人才相比较,有着独有的特征,他们富有激情、创造力、想象力,为了实现自身价值不断努力提供各种创意,具体特征有[3]:一是创造性,这是文化创意产业人才最基本的特征,他们实现自身价值的最重要途径就是产生源源不断的创意。二是开放性,文化创意人才不受到学历、经验、资历等条件的限制,人人都可以成为文化创意人才,此外开放性也体现在不同领域、不同专业上创意人才的融合,只要有创意,各类人才均可以实现自我权利和自我意识的表达。三是集中性,与开放性相比,集中性体现在文化创意人才的空间集聚效应,包括城市集中性与区域集中性,人才的集中和创意的聚集可以实现更大的效益增长,包括促进经济增长、带动投资和拉动就业等。四是流动性,人才本身就具有流动性,创意经济也是一种流动性较强的经济形态,因此文化创意人才会随着经济、科技、文化的不断变化,从一个城市流动到另一个城市,包括人才本身以及创意理念,他们不断地进行交流沟通,从而促进整个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二、目前文化创意类人才培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文化创意类人才培养现状

笔者经调查发现,用人单位一般都要求文化创意人才要快速适应职场,从业经验及实践能力往往成为用人单位对文化创意类人才的基本要求。随着产业的快速发展,文化创意类人才培养水平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

1.人才培养专业设置涵盖广泛[4]

由于文化创意产业的迅猛发展,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几乎都开设了文化创意相关专业,并通过与学校已有的优势学科联合进行专门人才的培养,并已初见成效。通过高等院校的教育系统来培养文化创意人才,是各个国家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主要的人才培养方式,我国也不例外,并更加注重高等院校为主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具体包括创建并完善文化产业的学科建设、搭建并共享文化创意交流平台、举办开放性名牌高校精品讲座和积极发挥高校孵化器的产出功能等。

2.现行人才培养方式初具雏形

近年来,随着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我国高等院校在文化创意人才培养方面也在不断推进,人才培养还是以高校为主,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已初具规模。

(1)项目引导教学

项目引导教学是高校当前比较常用的新的教学方法,通过让学生参与项目的方式来进行模拟教学和实践,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使教师和学生以参与项目的形式共同学习和交流。文化创意人才在培养过程中也采用了项目引导式教学,根据文化创意产业的特点,帮助学校来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的学生,有利于学生将来的就业,从而更好更快地适应职场要求和环境。

(2)工作室教学

工作室教学方法是项目引导教学方法的基础,它的运行管理机制与企业相似,提供一个工作室给学生,在工作室中学生通过项目的分工与合作来开展学习和工作。工作室教学有利于学生对自身专业能力、就业市场和产业发展前景进行思考与评估。使学生亲身体会到职场实态,尤其是对于文化创意人才,可以尽快适应职场,准确定位。

(3)订单式培养

订单式培养就是协议式培养,当前高校为了使学生快速适应职场实态,与有关企业共同制定培养方案,针对企业需求培养文化创意类人才。但这需要高校与有关企业达成合作意向。

(二)目前文化创意类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经过多年的探索和研究,高校对文化创意类人才培养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随着竞争的不断加剧,外界环境的不断变化,尤其是在职场实态背景下,高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中依然存在着以下问题:

1.培养目标不明确

部分高校将文化产业管理划分到经济、历史、文学、传播、艺术等门类,专业方向设置混乱,分类模糊不清,培养目标不明确。虽然众多高校开设了相关专业,但缺乏统一的标准,职场实态下对于培养目标缺乏重点。

2.人才培养方案不清晰

当前大部分高校和培训机构对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培养方案已初具雏形,但对职场实态下人才需求状况了解不够深入,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因此还未建立起与文化创意产业市场发展相适应的人才培养体系,人才培养方案有待进一步清晰明了。另外,目前文化创意产业专业人才培养与其他专业的人才培养在模式方法上呈现趋同化,缺乏文化创意产业独有的特点。

3.课程体系有待完善

由于培养目标及人才培养方案的不足,直接导致专业课程体系不够完善,存在一些漏洞,较少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而文化创意产业最需要的就是创新能力的提升。在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方面没有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只是将管理等内容进行简单叠加,导致培养出的学生“有文化”而没有“市场”;此外还有一些高校和培训机构背道而驰,过于重视广告制作、市场营销、工商管理等新兴专业的设置,忽视了学生基本的文学素养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导致培养出的学生有“市场”却又“没文化”。部分高校跟风上新兴专业,不顾自身硬件和软件条件,模仿其他高校和机构进行课程设置,但缺乏相应师资,导致课程体系的设置与实际职场要求存在巨大偏差。

4.缺乏创新实践能力培养平台

当前我国高校人才培养基本上依然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为辅,但有些实践活动流于形式,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实践活动。究其原因,有主观和客观两个层面的原因:一是学校主观上重视理论教学,传统的“重学历、轻能力”的观念一直在影响着高校的教育理念;二是客观上学校之所以重理论轻实践,缘于其缺乏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平台,不具备相关的设施和条件。文化创意专业也是如此,教学培养中并没有完全脱离我国传统的教育理念,同时很多高校和培训机构缺乏客观条件。与此同时,文化创意专业是对创新能力要求极高的专业,因此急需构建创新实践能力培养平台,使学生真正参与到实践中,从而使理论、实践能力共同提升。

5.忽略传统文化教学及国际交流

(1)忽略民间艺术研究与教学

目前的大多数教学活动只注重现代的艺术元素和形式符号,对传统的文化习俗和文化资源不予重视,培养出的现代文化创意类人才较多,但忽略了民间艺术的研究和教学。

(2)缺乏国际交流

与国内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相比,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迅猛,人才培养上也更为成熟,但由于资金、资源等多方面的限制,当前大多数高校文化创意人才的培养上缺乏国际视野,国际交流与合作较少,使其发展受到限制。

三、职场实态下文化创意类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现途径

本文的研究立足于当前就业形势的巨变,目前市场上对适应职场实态的文化创意类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因此笔者认为应以职场实态为背景,从培养目标、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培养平台、加强传统文化与国际交流等方面对文化创意类人才的培养进行研究,构建了职场实态下文化创意类人才的新的培养模式,并提出了相应的实施途径,旨在培养能快速适应职场实态、综合素质较高的应用型文化创意类人才。

(一)职场实态下文化创意类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1.明确文化创意类人才培养模式目标

我国高等院校对于文化创意人才培养目标为:力争培养出全面发展、具备良好的人文与科学素养、较高的政治思想素质、扎实的专业功底、系统的设计理论与方法、较强的设计与创意能力、懂技术、善创意、知管理、会营销的专业技术人才。

同时要注重人才质量,从实际出发,针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培养方式,因材施教,按需分类,部属院校、省属院校、独立院校及高职高专培养目标和重点应该有所区别,整体上应以社会不同时期不同需要为中心,满足不同的社会需要,培养出能够快速适应职场实态的应用型文化创意人才,并为高等学府的高层次的教育提供优质生源。

2.构建思路清晰的人才培养方案

(1)在专业课程设置上,首先从总体上进行把关,按照不同专业、不同方向的特点来设置必修课程、限选课程以及任意选修课程的组合模块。

(2)实行弹性修业年限。大多数本科院校基本学制为4年,可根据实际情况,在大学前三年(或者前两年)完成理论课的学习,在大学后一年(或两年)到企业进行实习实训,让学生在修完一定专业课的基础上提前进入职场,进行实践和学习。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将所学应用到实践当中,深化对岗位工作的了解。

(3)构建培养方案调整机制。对于培养方案要适时依据市场上的变化进行调整,根据职场的不同实态,制定和调整相应机制体制,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理论知识始终与职场要求和行业发展状态同步。

3.构建有利于创新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

培养方案的实施具体要依靠课程体系的设计和安排。笔者认为应按照职场实态重新安排配置各类课程,改变传统的课程体系设置,加强实践课程体系的建设,从而构建有利于创新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

(1)基础实践模块:对于大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各个专业要求是一致的,当前应该加强文化创意大学生的道德品质和基本素养教育。

(2)专业实践模块:要加强文化创意专业学生的专业素养,通过各种专业活动,包括课堂教学、课堂比赛、课堂作业、实践等,以此来丰富学生的视野,激发文化创意人才的创新创业精神,提升学生的专业技术水平。

(3)综合实践模块:这个模块以毕业实习、毕业设计、毕业考察为基本内容,具体包括双向选择毕业实习单位,与指导教师探讨毕业设计的内涵和创意,以及设计工程项目的规划、实施、完成等,目的是为了提升文化创意专业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及适应职场的能力。

4.构建校内外创新实践能力培养平台

(1)校内实践实训基地

要加大投资建设实验区,同时建设实训室等实践基地,并购置用于实训的硬件设备和软件设施,并使这些实训室资源共享,各专业的学生共同使用,提高利用效率,增强学生处理问题的综合能力。

(2)校外实践实训基地

实验区要充分发挥自身资源优势,挖掘、整合校内外实践教学资源,广泛开辟实习基地,与园区、政府、企业、机构形成互动关系,一方面为学生提供实践教学平台,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另一方面,实验区利用学院的学术力量为社会提供科研开发和项目咨询,鼓励教师带领学生,与校外实习基地积极开展应用性产学研合作,促进科研转化为企业应用技术,增加企业的竞争力。

5.重视传统文化教学及国际交流

(1)重视民间艺术研究与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要深入挖掘并充分利用地方丰富的文化产业资源,将民间传统艺术引入到课程当中,吸取民间艺术中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成熟的技法,并结合现当代的艺术元素与形式符号,使传统艺术焕发新的活力,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及文化底蕴。

(2)广泛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

高校等教育机构应开展广泛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实施开放办学战略,与世界上文化创意产业发达的国家的学校建立校际关系,签订实质性合作协议,进一步拓展国际交流与合作。

(二)职场实态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现途径

主要从教师层面、学生层面和教学管理等层面研究职场实态下文化创意类人才培养模式的实现途径和保障措施。

1.加强对任课教师综合素质的培训

总的来说,对于提升学校师资力量关键在于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培养人才,尤其是要加强对任课教师综合素质的培养。可组织其他高等院校资深教师以及特定培训机构对任课教师开展培训,讲授最新的知识,进行学术交流,同时聘请文化创意企业中经验丰富且沟通能力强的管理人员对本校任课教师进行培训,尤其是中青年教师要多走出去进行学术交流和研讨,争取打造出综合素质较高的“多面手”型师资队伍,不断更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2.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要转变方式,从传统的以教师为主,转变成“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提倡教师使用体验式教学、合作式教学及互助性教学等多种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学习小组之间要经常进行讨论,拓宽学生的视野,多进行奖励,为早日进入职场做准备。

3.提高教学管理水平

组织运行效率的高低取决于管理水平,教学管理水平对教学质量的高低起着巨大的影响作用。因此应该改革和创新教学管理制度,尽可能与文化创意企业联合,共同建设实训平台,从而联合培养高水平师资力量,提高学生应用能力及创新能力,早日帮助学生适应职场实态。

4.改变传统的成绩考核方式

传统的考核方式以理论考试为主,考核形式比较单一,对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以及创意能力考核较少。为了使学生早日适应职场实态,应该改变传统的考核方式,将考核方式多样化,以考核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为主,分类进行考核,重新构建考核体系。良好的考核方式是对学生掌握知识的一个重要的检验标准,同时也为学生更好地学习提供方向和目标。因此应重点考核文化创意人才的核心能力,即加大创意能力的考核力度。

[1] 李晓溪.高校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研究[D].上海:上海大学,2014:39.

[2] 赵敏祥,励立庆,吴珺楠.高校文化创意人才培养对策——以胜任力为视角[J].中国高校科技,2015(4):48-51.

[3] 王雪野,王颖聪,顾小慈.文化创意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现代传播,2014(2):105-110.

[4] 张琳琳,高原,张勇正.文化创意人才培养的现状分析与对策[J].石家庄铁道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106-110.

【责任编辑 于蓬蓬】

On Talents’ Cultivation Mode in Cultural Innovative Industry under Professional Actual Status

Sun Aidong

(ChangchunInstituteofArchitectureandCivilEngineering,Changchun130607,China)

As a newly-sprung strategic industry,cultural innovative industry has the features of innovation,high added value etc.,and fuses with many fields such as culture and science and technology.At present,it has formed a new situation of industrial chain development.Newly-sprung industry development needs many talents,simultaneously puts forward urgent requirements for them.Many universities and some professional training institutions have set up departments in this field so as to provide talents for the enterprises.Nevertheless,the talents’ cultivation mode still keeps on the traditional mode,ignores the professional actual status,rendering the separation between need and requirement of the talents.Therefore,according to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profession,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likewise should clarify the object of the talents’ cultivation mode in the field of cultural innovation,formulate clear talents’ cultivation schemes,construct curriculum system which is beneficial for the cultivation of innovative ability,set up the cultivation platform which can train their innovative practical ability both in and out school,and pay attention to the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cultural teaching and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Professional actual status;Cultural innovative industry;Talents’ cultivation

G124-4;G642

A

1009-5101(2016)06-0104-04

2016-10-23

吉林省高教学会2015年高教科研立项重点课题“职场实态下文化创意类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GJX2015B40)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孙爱东,长春建筑学院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文化产业研究。 (长春 130607)

猜你喜欢

职场课程体系人才
人才云
职场Z世代为何这么跩
三维视角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基于CDIO模式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研究
高职Java程序设计课程体系建设思考
职场剧需要去除虚伪与虚荣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职场充电,停还是行?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